食物推薦
秋風吹來吃螃蟹。
四季都有美食的蘇州,春天吃鹹的,夏天吃豐鎮的肉面,秋天吃大閘蟹,冬天采羊肉暖胃。半個世紀前,曾雲章太炎夫人說:“不如陽澄湖的螃蟹,何必住在蘇州?”每當“秋風起,蟹腳癢”的時候,蘇州人無疑是最幸福的,因為最好吃的大閘蟹都選擇在這裏生活!
陽澄湖蟹有四大特點:蟹殼背面青灰色,肚臍白色,蟹腿皮毛黃色,根部挺拔,蟹爪金黃有力。懂吃的人都知道,即使貼上了防偽標簽,雖然濃稠的膏體和細膩的肉質在壹路到外地後依然不變,但那種獨特的美味總讓人感覺有所欠缺。
陽澄湖半島唯亭蟹市和淺水灣周邊有很多農家樂,可以吃。除了吃大閘蟹,還可以騎自行車環遊半島,欣賞陽澄湖的美景。
“水八仙”品嘗新鮮蔬菜。
俗話說“靠山吃山,靠海靠海”。當然,湖泊眾多,水道縱橫的江南水鄉,靠湖吃飯。愛當季吃的蘇州人,給當地的特色水生蔬菜起了個好聽的名字——水八仙。八仙是茭白、蓮藕、水芹、慈姑、芡實、菱角和蒓菜。
蘇州蓮藕在唐代聞名全國,是貢品中的珍品。來自太湖的蒓菜在明代被列入貢品,茭白在清代也被列入貢品。
芡實,蘇州著名的雞頭飯,是出了名的難挑難剝。壹斤最多能剝三兩成品。它是“八仙”中最貴的,被稱為“水中人參”。清代詩人沈朝初也為此寫過壹首《憶江南,唱雞頭》的詩。立秋後,是雞頭米的收獲季節。這時候吃起來嫩嫩的,嚼起來軟軟的,有彈性。不管是糖水,粥,還是炒菜,味道都不錯。
東山橘臉紅了。
秋天,除了大閘蟹,東山島、三山島的鮮果也不容小覷。最有名的是東山橘。果園、寺廟、森林公園、路邊都被結果實的橘子樹占據了。
當時風靡全國的《橘子紅了》就是在太湖東山上的魯巷古村拍攝的。現在,每年秋天橘子仍然很受歡迎。
清湯,濃鹽水,澆頭好。
北方人來蘇州很奇怪。為什麽魚米之鄉的大街小巷到處都是面館?而且,經常有“驕傲”的店主,吃完午飯就關門了。這種“中午過後不吃”的態度,來自於蘇州人對面湯的癡迷。當妳明白了其中的奧妙,妳就明白了蘇式面的含義。
湯是指煮面條的第壹口鍋裏的清水。煮出來的面條要清澈,面條才能爽口。而且面湯很好吃。用來做湯的食材有豬肉、火腿、土雞、魚頭、鰻魚骨等等。蘇州人煮面湯,但不煮、不燉、不煮,叫“掛”。從字面上看,他們想要的是新鮮感。
蘇州人吃面,貪吃面上的澆頭。面是壹碗爽口的陽春面,澆頭放在盤子裏。食客可以把澆頭直接倒在面條上吃,也就是蓋上蓋子或者不蓋上。這叫“過橋”。
蘇州小吃“孝泉”
北方人來蘇州很奇怪。為什麽魚米之鄉的大街小巷到處都是面館?而且,經常有“驕傲”的店主,吃完午飯就關門了。這種“中午過後不吃”的態度,來自於蘇州人對面湯的癡迷。
蘇時越煎餅
蘇式月餅和廣式月餅占據半邊天,妳就懂w了。
蘇式餛飩,皮薄餡少,吹泡泡像氣球。進去的時候,請用心感受肉的壹點壹滴。如果妳不小心,它會溜進妳的喉嚨。餛飩無味,全靠骨頭湯。
推薦:妳可以去吳趨坊的樂惠餛飩和季晨餛飩。
九娘糕
做好的蛋糕有點像月餅,裏面有豆沙、芝麻和玫瑰花。妳必須趁熱吃。咬下去,甜糯的汁水就溢出來了。
推薦:黃天元有售。
蟹殼黃
其實蟹殼黃和螃蟹沒什麽關系,只是乾隆皇帝第壹次吃的時候,覺得形狀像大閘蟹的蟹殼而得名。這種酥餅上面覆蓋著芝麻。吃起來香脆爽口,鹹中帶甜。
推薦:大耳炒的蟹殼黃最有名,大儒巷平江路附近的金麥蟹殼黃也很好吃。
唐周
“嘟嘟,賣糖粥,三斤核桃四斤殼”是蘇州的壹首童謠。把粥和紅豆分開煮,最後把豆瓣醬倒在粥上。味道黏滑,這種甜品在蘇州的大部分小吃店都能找到。
推薦:最有名的是壹對老夫妻經營的潘玉林糖粥。沒有固定店面,只有推車。中午到下午3點都有賣,下雨天也不會賣完。
高疃
蘇州人喜歡吃糕點,比如豬油糕、神仙糕、重陽糕、海棠糕、紅豆糕等等。
推薦:記得嘗嘗楊餅。這家店只做兩樣東西——紅豆糕和紅豆豬油糕。有豬油的更香,味道更濃郁,但不適合老年人。
:觀前街,去吃吃特色街區。
數字
觀前街是蘇州最著名、最古老的壹條街,也是老字號的集中區。是購買特產和手寫信件的首選。觀前街是最正宗的蘇聯美食,也是百年老店的所在地。妳可以去采芝齋買些書法,或者上樓喝杯茶,看壹場評彈表演。
山塘街
有《江南三記》的白居易,修建了七裏山塘,這是壹條與河街平行的山塘街,自唐代以來壹直很繁華。街道臨江而立,小橋流水,是老蘇州的縮影。
如今,山塘街的壹部分被改造成了壹個充滿遊客的景點,但更有趣的場景出現在它未開發的後半部分。菜市場、小吃店、民俗生活的場景壹壹呈現。街上七座古橋跨河,八座跨河岸。妳甚至可以在橋上找到小石頭海貍。
平江路
平江路現在的樣子和宋代平江圖上畫的沒什麽區別。十七座造型各異的古橋橫跨平何江,小巷縱橫交錯,低矮的白墻綠屋。
這裏是老江南的縮影,水陸並進,毗鄰河街,老房子裏全是長調評彈樂。兩旁的建築見證了古代蘇州的繁華,與石板路結合的街道散落著民國時期的古井。
如今,平江路上的文學書店和創意酒吧成為年輕藝術家的必去之地。住壹晚,看看古典文學和藝術之間能擦出什麽樣的火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