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菜譜大全網 - 菜譜 - 苗族人結婚需要準備什麽?

苗族人結婚需要準備什麽?

連衣裙

苗族女裝有130多種款式。僅貴州就有100多種,大致可分為兩類:第壹類是傳統的古代形式,大領或大排扣的衣服,百褶裙,華麗,內容豐富。光是頭飾就有幾十個,在頭頂紮壹個發髻,插壹把木梳等裝飾品,類似雲髻。也有區別,比如安順和鎮寧,有的發髻紮在頭頂右上方,黔東南發髻紮在頭頂中央,黔西南發髻紮在額頭上方,貴陽,有的發髻類似帽檐帽,有的發髻紮成長長的船形發髻,有的發髻紮成兩頭向上的大牛角梳。第二類,頭上蒙著手帕,大胸衣服配褲子。裙子、袖子、褲腿都鑲有“蕾絲”。衣服的肩部、胸部、後肩部也繡有蕾絲,胸部系有繡腰。衣服多為青色或藍色,也有深灰色或黑色的。貴州苗族服飾可分為四大類24種風格,簡述如下:

黔東型:主要有臺江型、黃平型、周西型、雷公山型、李從榮型、杜丹型、丹寨型。除了換裝,女性還會穿藏青色、大領(少數是大胸)和不分割的百褶裙等傳統服飾,大部分都打著椎髻,少數用頭巾遮住。包括貴州省所有說苗語和貴州東方語的苗族人。

黔中南部型:主要有落博河型、花溪型、惠水型、安慶型、寧安型、安貞型。苗族,屬苗語川黔滇方言,多穿大領雙排扣女裝,少數為左右手,少數穿大排扣。百褶中裙,少長裙。大部分禮服都有花朵、刺繡和蠟染裝飾,少數沒有花朵。

川黔滇風格:包括威寧風格、畢節風格、何娜風格、安盤風格、普治風格、織金風格、安普風格、龍將風格、皖贛風格、仁懷風格、普定風格。川黔滇方言分布在苗語川黔滇方言中的雲南、貴州、四川、廣西四省。女裝的基本款式是雙排扣或大排扣上衣,有的還配有後翻領、百褶多裁長裙,前面是裙擺,後面是飄帶。

黔東北型:包括松桃型、青龍型、天柱型。該類型主要分布在銅仁地區和遵義地區東部,黔東南州和黔西南州也有少數。女人的衣服是大胸外套,褲子,大部分是頭巾。戴頭巾的年輕人在打扮時,大多會佩戴許多件精致的銀飾。

女裝

苗族婦女壹般上身穿窄袖、大領、雙排扣上衣、百褶裙。禮服可以足夠長,優雅多彩,也可以短到膝蓋,優雅動人。休閑裝多是頭上包壹條手帕,上身壹件大罩衫,下身壹條褲子,繡花邊,壹條繡花腰,壹點精致的銀飾作為襯托。女裝款式130多種,僅貴州就有101種。貴州、雲南、川南、廣西、海南島等地都有百褶裙穿,但長短不壹,以黔東南差異最大,有的達到腳,有的超過小腿,有的過膝,有的只有30厘米左右,但裙子最常見。顏色有藍、藍、白,裙子有繡花、繡花、鑲嵌、蠟染或素色。這件大衣胸大,領子大。在湘西、黔東北、鄂西等地,清甘、賈時期,由於民族暴動失敗,被迫改裝,穿長褲和壹件大排扣上衣,農場邊、袖口、褲腿都有花邊。妳只有接龍的時候才穿裙子,平時不穿裙子。節日期間,婦女們走親訪友,在頭上、脖子上和手腕上佩戴各種各樣的銀飾。

男裝/衣服/服裝

男裝款式比較簡單。貴州各地的男人壹般穿雙排扣或左搭的上衣(有的也穿右搭的),褲子,壹條大腰帶,頭上壹條長長的藍色圍巾。冬天腿裹著打底褲。在貴州西北部,他們穿著有圖案的亞麻衣服,肩上披著羊毛氈。苗族男子的服飾比較簡單,多為雙排扣上衣或右手袍,肩上披著織有幾何圖案的羊毛氈,頭上裹著藍色包頭,小腿上裹著綁腿。

無論什麽樣的服裝,從材料準備到成衣,都是女性自己紡紗、織布、染色、縫紉、繡花,耗費了大量的勞動。近年來,由於商品經濟的發展,壹些地區的苗族服裝也成為生產的商品,許多年輕婦女從市場上購買服裝。

住處

苗族大部分居住在山區,少數居住在山區。湘西、鄂西、川東、黔東北、湖南城步、廣西涇縣、龍勝壹般生活在山麓、河邊或田野裏。

黔東南和廣西容縣等。,多生活在河邊、田邊或山坡的梯田邊。黔中西部到雲南、川南等地的苗族壹般居住在山坡上,少數居住在山頂或平坎、河谷之類的地方。

住房的形式因地而異。黔東南、湘西南、川東、桂北的苗族民居有平房和樓房兩種。陡坡上,多建吊腳樓。

貴州中西部、廣西西部有瓦房、草房。安順、平壩、鎮寧都是用薄石板建的。雲南文山苗家的墻壁多為竹條編織,覆土覆草。

建設

苗族民居建築大致有以下幾種類型:黔東建築多為幹欄式建築,木結構;在貴州湘西、松桃壹帶,平房多為瓦木或磚木。貴州中部地區多為木屋;黔西北、滇東北多為土木或植被搭建的平房。這些類型的特點是因地制宜,就地取材。

苗族公共建築具有民族特色。如寨門,在黔東南,很多大型苗寨都修建了公共寨門。在湘西、黔東南等苗寨,有公共水車、水車。在黔東南苗族侗族雜居的壹些地區,也有風雨橋和鼓樓。

交通

苗族地區的交通可以分為陸路和水路。水路是由各種大小的船只沿著自然河流運輸的。湘西的水道主要有沅江上遊的酉水、五水、陳水。黔東南的水路主要有清水河、都柳江、滿舞陽河。此外,黔西南的南北盤江、黔南的蒙江、廣西融水的榕江也是苗族地區的重要水道。河的深處有渡船,分為公渡和私渡兩種。

苗族地區的路島曾經是壹條崎嶇的小路。明中葉至清初,湘西的路道分為官道、營道、民道、苗道四種。旅行者大多騎馬坐轎子,貨物靠人力運送。這大體反映了過去整個苗區的土地情況。

新中國成立後,苗族地區的交通建設有了很大發展。截至1956,黔東南苗族侗族自治州已先後建成爐(山)-雷(山)、金(屏)-李(平)-榮(河)、鎮(元)-太(河)-建(河)三條公路幹線。從那時起,許多資金被分配用於修建道路。截至1983年底,黔東南州公路裏程已達4124公裏,其中瀝青路面320多公裏。有751座橋。隨著高速公路的修建和開通,交通運輸發展迅速,汽車成為主要的交通工具。目前,有兩條主要鐵路線穿過黔東南州境內。1959黔桂鐵路馬尾至貴陽段貫通,途經自治州麻江縣28公裏。1970年,連接京廣鐵路的貴湘鐵路開工建設,途經自治州凱裏市、鎮遠縣城區和施秉、黃平、麻江縣8個鎮。總的來說,黔東南州現已形成了以凱裏為中心,鐵路為骨幹,公路水路縱橫交錯,國道和農村公路相連的交通網絡,極大地改變了過去的落後面貌,促進了經濟發展。

婚姻和家庭

苗族禁止與氏族成員結婚。壹般是不同姓氏的通婚,有些不同姓氏的人也可以通婚。婚姻的主要形式是自主婚姻。自主婚姻是指青年男女在跳月亮、跳田野等見面場合認識,由自己掌握婚姻的主動權。在畢節地區和雲南屏邊,新娘壹般是步行到婆家,不拜堂。但在湘西是坐轎子,在威寧是坐轎子或者騎馬。宣恩新娘到婆家,必須從側門進入洞房,隨行的未婚姑娘要向新郎新娘敬酒。在黔東南的壹些地區,婆家要準備壹對煮熟的鯉魚夾魚給新娘祭祖,表示已經成為婆家的壹員。

結婚後,新娘可以住在婆家,也可以暫時住在娘家。在湖南、湖北、川東、貴州松桃、天祝、青龍等地的部分苗族中,新娘婚後會長期住在婆家。在其他地區,結婚當天或第二天,新娘回到父母家,只有在節日和農忙季節,或婆家有婚禮或葬禮時才會停留壹段時間。幾年後她才永久住在丈夫家。男人或女人都可以提出離婚。

苗族歷來壹夫壹妻制,在家庭中,夫妻地位基本平等。大多數苗族人實行小家庭制度。他們的兒子結婚生子後,各自成家立業。壹般家庭成員不超過三代。有些家庭希望他們所有的兄弟在他們開始分居前結婚。在雲南的壹些地方,父母至死不分離。

拔毛

廣西苗族男生追求對了人,在蘆笙上插上壹根漂亮的雉雞羽毛,對著姑娘吹壹曲動聽的曲子。小夥子舞動蘆葦,讓野雞的毛拂過姑娘的臉頰。姑娘感興趣,就撥掉蘆笙上的雉雞毛;反之,就轉身走開。

半路“抓親戚”

這種習俗流行於湘西苗族地區。姑娘結婚的時候,六個年輕姑娘和壹個四十多歲的中年婦女組成了歡送會。婚禮隊伍由六個男孩和兩個女孩組成。兩個隊在早上5點鐘彼此相對出發。見面後,迎親隊伍把摘下來的糯米交給大嫂,大嫂把新娘的竹籃交給迎親姑娘,然後把糯米分給大家。這時,壹個正在出嫁的姑娘說:“婆婆,我嫂子是誰?”話音沒落,為新娘送行的姑娘緊緊地圍住了新娘,保護著她。結婚的青年男女試圖“抓住”新娘。最終,新娘被“抓”走了,送行的人完成了任務。婚禮方把新娘帶走,雙方道別。

午夜行動

這是雲南省祥雲縣茶郎哨鄉苗族人世代相傳的習俗。舊社會,半夜搬家是為了躲避富人的債務,現在已經失去了本來的意義,成了傳統的民族活動。無論誰搬家,村民都來幫忙祝賀。他們把要搬的東西放在院子中間,演奏蘆笙、嗩吶和三弦。大家圍著家具跳舞,歌舞停了,主人忙著給客人敬酒。把家具搬到新房後,再壹次圍成壹個圈,開心地跳舞。舞圈很講究,中間是孩子,象征著苗家的希望和未來;第二圈是女孩,象征美麗的花朵;第三圈是年輕人,象征著苗家的繁榮和強大;第四第五圈是老人,說明苗家的孩子在老壹輩的培養教育下茁壯成長。

踩在腳上

又稱“踩女生腳”。是桂北苗山地區苗族青年男女表達愛意的壹種方式。在傳統節日裏,苗族青年通過跳蘆笙,在大廳裏跳舞,唱歌等方式選擇他們的白馬王子。,但很難在公共場合說話。趁人不註意,男青年輕踩女青年的腳,試探其態度。如果年輕女性以同樣的方式回報,她們會接受求愛。否則,我們不會互相指責。“踩腳”確定關系後,可以經常見面,互贈信物,然後雙方父母約定婚期。

曹彪

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流行苗族民俗。年輕的苗族男女以草標為紐帶,傳遞愛情。曹彪有不同的形式,但它很有講究,都傳達著美好的祝願。有的用幾根草表示幾天後會見面;有的把草紮成圈,表示團圓有望;有的草中間夾著黃色,黃色預示著我們還會再見。傳說,從前有壹個叫翁瑞迪的苗族男孩愛上了壹個叫阿貝的苗族女孩。沒想到,阿貝被寨主抓走搶劫了。當翁瑞迪來到約會的地方時,沒有神甫的影子,只有路邊的壹塊草牌子。知道事情不妙,他循著草簽,把阿貝從寨主家裏救了出來。從此,他們離開了家鄉,過上了幸福的生活。草書的妙用從此流傳下來。

輾遲

苗族人稱新年為“吃年”,意思是“年”被大家吃完了,就過去了。“吃年”期間,人們穿上節日盛裝,各地開展打蘆笙、鬥牛、踢毽子等各種娛樂活動。“吃年”過了,就要收起銅鼓蘆笛,開始春耕了。苗族人分布很廣,“吃年”時間也不壹樣,有的在十月,有的在冬月,有的在正月。而雷公山地區的苗族有三個“吃年”,即九月吃早年,十月吃中年,冬月吃年(又稱牛年)。

智能卡

“卡”被卡住了,不讓通過。有時,壹對對年輕男女聚集在路邊、樹林和小溪邊唱歌。看到路人就會問關於這首歌的問題,這首歌“卡”了。被卡的人要以歌還歌。其實這是很考驗聰明和智慧的。如果客人贏了,主人會送他作為禮物;如果主方贏了,客方就得承認自己輸了才放行。如果沒有平手,主持人會付錢給客人,然後繼續唱。直到分出勝負,或者另約時間再賽。

分割雞心

苗嶺山區的苗族有“分雞心”的習俗。每逢節日,主人都會邀請客人回家。吃飯的時候,父母或者同家最有威望的老人會給客人雞心或者鴨心。但客人不能獨自享用,必須和在場的老人壹起分享。這說明妳無私,公正,願意為他們服務,是可靠的朋友。否則妳會失去威信,得不到他們的幫助。雞鴨是苗族人招待客人的最佳產品,雞心和鴨心是最有價值的部分。把雞心給妳,就是給了妳,在場的人都等著妳給他們,讓他們壹起努力,互相幫助。

花樂隊和超級樂隊

苗族青年作為愛的象征。雲南昭通、大悟、宜良、永善等地的苗族青年男女談戀愛後要互贈信物。女生送給男生壹條彩線織成的絲帶,長約1米,寬3-4厘米。上面繡著山川花卉的圖案,寓意“千裏姻緣壹線牽”。年輕人給了女孩壹個衣架作為回報。雙方許下諾言時,姑娘會送給對方壹條白麻制成的復制膠帶,長約150 cm,寬約30 cm,寓意為對方奉獻純潔的愛情,對方回贈壹把梳子和壹面圓鏡,以示終生不渝的愛情。

坡會

傳說很久很久以前,龍牙寨有壹個美麗的馬蹄坡。每年春天,許多女孩和男孩在這裏吃草。有壹天,壹個大副路過這裏,看到苗姑娘長得漂亮,就讓隨從去搶。小夥子見了,壹起吹起了喇叭,拿著大刀和鋤頭喊苗人。他們聚集在馬蹄形斜坡上,趕走了當地官員。為了慶祝勝利,他們在這裏載歌載舞。從此形成了傳統的坡會。現在每到節日,人們穿上節目的服裝,聚集在蘆笙坪上唱歌、跳舞、爬桿、鬥牛,用這種盛況來歌頌今天的幸福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