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菜譜大全網 - 菜譜 - 兩宋時期的飲食文化

兩宋時期的飲食文化

到了宋朝,南北方的飲食還是有很大的差異,甚至雙方互相鄙視。

“南鹹北甜”

沒想到和今天相反,到了宋代,北方人居然喜歡甜食,而南方人則更傾向於鹹香。北宋大臣沈括在《孟茜筆談》中有所記載。

“北方人甜,魚蟹加糖蜜,方便北方風俗。”

比如宋代很多北方人喜歡吃“雲影面”。他們的常規做法是在面條中加入蓮藕、茭白、蕎麥等微甜的輔料,但不僅如此,他們還喜歡在蒸好的面條中加入糖和蜂蜜,蒸熟後搗碎,最後放涼當涼面吃(雨田君寫這個的時候覺得有點累)。

相反,很多南方人吃飯的時候喜歡吃腌制品。因為南方沿海水域湖泊利於捕撈水產品,蘇軾曾說“廣東女子市場無常...魚蝦到處都有賣”,但水產品雖好但當時的條件難以長期保存,於是“鹹魚”成了很多南方人的主要肉食。

而且由於靠近近海,鹽價較低,導致很多南方人為了保證壹年四季都能吃到肉,就形成了“所有肉都可以腌制”的食品制作方式。在宋代嶺南(廣東)地區,腌魚的技術是最好的,甚至魚可以腌十年,仍然可以吃。長期以來,南方人大多吃鹹的,尤其是在廣大的南方農村,家裏沒有壹條鹹魚都不好意思接待客人。

南北糖多的主要原因在於產糖量。

雖然南方也生產甘蔗、蜂蜜等制糖原料,但甘蔗作為廣大的經濟作物被廣泛推廣,還是在明朝以後,蜂蜜在古代是高端奢侈品。而北方則相反,在宋代,糖不是像今天這樣用甜菜制成,而是用麥芽制成,而且小麥本身的產量也高,所以在宋代仍然是主要的制糖基地。這就造成了宋代南北飲食中的“南鹹北甜”。

飲食蔑視

就像很多人喜歡拿南北飲食開玩笑壹樣,在宋代的飲食過程中,南北之間也存在著鄙視鏈。

北方人排斥大米:現在北方壹些城市也存在這種現象。雖然宋代變漕運條件發達,雖然每年都有大量的大米運到汴梁,但北方人對大米還是充耳不聞。他們最喜歡的是餅,尤其是宋仁宗,因為他的“蒸餅”被改成了“煮餅”(也就是武大郎裏的同款)。

南方人,“恨麥”:在宋代,南方人不喜歡用“麥”制品作為對不吃大米的北方人的反擊,雖然北宋時南方大規模種植了冬小麥。《宋史》記載:

”任胤下令淮河和淮河的交通部門為各州市民種植小麥...福州瑞邁盛”

但是南方人天生對小麥有抵抗力,在南方壹年四季都不吃米飯,有時候還會加點蕎麥。但是他鄙視小麥。甚至在蘇軾被流放的崖州(海南島),當水稻減產時,那裏的居民也選擇吃紅薯和芋頭,而不是種植小麥。

就連小麥衍生的面食都極具抗性,衍生出的笑話也不少。

宋朝南方人不吃面食的原因是面食有毒(這在今天看來很不可思議)。傳說五代時達摩祖師南來,見有人吃面條,立即上去打翻,說面條有毒。這個推測也得到了北宋人的呼應。醫書記載“小麥是世界上常見的食物。但若以火烹之,其性熱,善動,甚考驗。”甚至為了反駁“北方人不生病,南方人中毒”的質疑,還特意補充了壹句,小麥的熱毒因為北方多雪的天氣,可以被霜雪中和,而南方多雨,再加上天氣本身就比北方熱,所以在南方會中毒。

南方人不吃面條的傳統,直到靖康之變,大量北方人遷移,才得以改變。隨著北方人的南遷,他們也把大規模的吃面條和烹飪技術帶到了南方。南宋都城臨安也是面館林立,各種類型的面館壹字排開。就這樣,方人也逐漸接受了吃小麥和面條的習慣。

除了主食上的“不兼容”,南北方在“喝”上也有地域差異。

茶葉產於南方,所以在南方喝茶成了壹些普通人的常備飲料。但由於飲茶文化在文人中盛行,政治中心在北方的宋朝並沒有讓南方有更多的飲茶文化。除了喝茶,朝鮮人還喜歡喝牛奶和羊奶等高檔飲料,因為它靠近契丹和西夏。酒文化,不用說,水滸已經告訴妳北方梁山好漢是怎麽喝酒的了。

但是,南北方人唯壹能在壹起愛的,應該是“肉”。

當然,肉類有369種,壹等牛羊肉在宋代也是稀世之品。尤其是羊肉,南宋的禦膳堂甚至每天只煮壹只羊吃,讓皇帝全家分不飽。當然,不像今天,豬肉在宋代是最劣質的“肉”,因其價格低廉而成為大眾食品。北宋汴梁的大農戶,養了幾百到幾千個豬圈。能吃豬肉的北宋人,把潛能發揮到極致。“東坡肉”和“火腿肉”是宋代發明的。南宋都城臨安甚至有專門的屠宰巷,專門賣豬肉,每天宰殺近百頭豬,每天都能賣完。

玉田君說道:

通過詳細描述宋代的飲食和南北差異,不難看出北宋的市場文化是極其多樣和復雜的。南北飲食的差異也是南北文化和宋代包容性文化的組成部分。然而,原本發達的宋朝卻被孟進毀滅了,因為它只知道享樂,不求上進。宋人引以為傲的飲食文化也戛然而止。

參考

舌尖上的大宋朝護路

經史證應急本草《唐慎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