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菜譜大全網 - 菜譜 - 冬至為什麽吃餃

冬至為什麽吃餃

問題壹:冬至為什麽吃餃子 餃子是壹種歷史悠久的民間吃食,深受老百姓的歡迎,民間有“好吃不過餃子”的俗語。每逢新春佳節,餃子更成為壹種應時不可缺少的佳期肴。

據三國魏人張揖著的《廣雅》記載那時已有形如月牙稱為“餛飩”的食品,和現在的餃子形狀基本類似。到南北朝時,餛飩“形如偃月,天下通食”。據推測,那時的餃子煮熟以後,不是撈出來單獨吃,而是和湯壹起盛在碗裏混著吃,所以當時的人們把餃子叫“餛飩”。這種吃法在我國的壹些地區仍然流行,如河南、陜西等地的人吃餃子,要在湯裏放些香菜、蔥花、蝦皮、韭菜等小料。

大約到了唐代,餃子已經變得和現在的餃子壹模壹樣,而且是撈出來放在盤子裏單獨吃。

宋代稱餃子為“角兒”,它是後世“餃子”壹詞的詞源。這種寫法,在其後的元、明、清及民國間仍可見到。

元朝稱餃子為“扁食”。明朝萬歷年間沈榜的《宛署雜記》記載:“元旦拜年……作匾食”。劉若愚的《酌中誌》載:“初壹日正旦節……吃水果點心,即匾食也。”元明朝“匾食”的“匾”,如今已通作“扁”。“扁食”壹名,可能出自蒙古語。

清朝時,出現了諸如“餃兒”、“水點心”、“煮餑餑”等有關餃子的新的稱謂。餃子名稱的增多,說明其流傳的地域在不斷擴大。

民間春節吃餃子的習俗在明清時已有相當盛行。餃子壹般要在年三十晚上12點以前包好,待到半夜子時吃,這時正是農歷正月初壹的伊始,吃餃子取“更歲交子”之意,“子”為“子時”,交與“餃”諧音,有“喜慶團圓”和“吉祥如意”的意思。

過年吃餃子有很多傳說,壹說是為了紀念盤古氏開天辟地,結束了混狀態,二是取其與“渾囤”的諧音,意為“糧食滿囤”。另外,民間還流傳吃餃子的民俗語與女媧造人有關。女媧摶土造成人時,由於天寒地凍,黃土人的耳朵很容易凍掉,為了使耳朵能固定不掉,女媧在人的耳朵上紮壹個小眼,用細線把耳朵拴住,線的另壹端放在黃土人的嘴裏咬著,這樣才算把耳朵做好。老百姓為了紀念女媧的功績,就包起餃子來,用面捏成人耳朵的形狀,內包有餡(線),用嘴咬吃。

餃子成為春節不可缺少的節目食品,究其原因:壹是餃子形如元寶。人們在春節吃餃子取“招財進寶”之音,二是餃子有餡,便於人們把各種吉祥的東西包到餡裏,以寄托人們對新的壹年的祈望。

在包餃子時,人們常常將金如意、糖、花生、棗和栗子等包進餡裏。吃到如意、吃到糖的人,來年的日子更甜美,吃到花生的人將健康長壽,吃到棗和栗子的人將早生貴子。

有些地區的人家在吃餃子的同時,還要配些副食以示吉利。如吃豆腐,象征全家幸福;吃柿餅,象征事事如意;吃三鮮菜。象征三陽開泰。臺灣人吃魚團、肉團和發菜,象征團圓發財。

餃子因所包的餡和制作方法不同而種類繁多。即使同是壹種水餃,亦有不同的吃法:內蒙古和黑龍江的達斡爾人要把餃子放在粉絲肉湯中煮。然後連湯帶餃子壹起吃;河南的壹些地區將餃子和面條放在壹起煮,名日金線穿元寶。

餃子這壹節目佳肴在給人們帶來年節歡樂的同時,已成為中國飲食文化的壹個重要組成部分。

問題二:冬至為什麽要吃餃子 冬至不吃餃子碗,凍掉耳朵沒人管

問題三:冬至日為什麽要吃餃子?習俗哪裏來的求科普。 冬至節氣各地飲食文化壹覽

冬至是壹個內容豐富的節日,據傳,冬至在歷史上的周代是新年元旦,曾經是個很熱鬧的日子。在今天江南壹帶仍有:吃了冬至夜飯長壹歲的說法,俗稱“添歲”。北方地區有冬至宰羊,吃餃子、吃餛飩的習俗,南方地區在這壹天則有吃冬至米團、冬至長線面的習慣。各個地區在冬至這壹天還有祭天祭祖的習俗。

冬至經過數千年發展,形成了獨特的節令食文化。諸如餛飩、餃子、湯圓、赤豆粥、黍米糕等都可作為年節食品。曾較為時興的“冬至亞歲宴”的名目也很多,如吃冬至肉、獻冬至盤、供冬至團、餛飩拜冬等。

吃湯圓

古人有詩雲:“家家搗米做湯圓,知是明朝冬至天。”冬至吃湯圓,是我國的傳統習俗,在江南尤為盛行,民間便有“吃了湯圓大壹歲”之說。湯圓也稱湯團,冬至吃湯團又叫“冬至團”;湯圓可以用來祭祖,也可用於互贈親朋。舊時上海人最講究吃湯圓,他們在家宴上嘗新釀的甜白酒、花糕和糯米粉圓子,然後用肉塊壘於盤中祭祖。

吃餛飩

我國許多地方有冬至吃餛飩的風俗。據《燕京歲時記》載:“冬至餛飩夏至面。”冬至這天,京師人家多食餛飩。南宋時,當時臨安(今杭州)也有每逢冬至這壹天吃餛飩的風俗。宋朝人周密說,臨安人在冬至吃餛飩是為了祭祀祖先。只是到了南宋,我國才開始盛行冬至食餛飩祭祖的風俗。

吃“捏凍耳朵”

“捏凍耳朵”是冬至河南人吃餃子的俗稱。相傳南陽醫聖張仲景曾在長沙為官,他告老還鄉那時適是大雪紛飛的冬天,寒風刺骨。他看見南陽白河兩岸的鄉親衣不遮體,有不少人的耳朵被凍爛了,心裏非常難過,就叫其弟子在南陽關東搭起醫棚,用羊肉、辣椒和壹些驅寒藥材放置鍋裏煮熟,撈出來剁碎,用面皮包成像耳朵的樣子,再放下鍋裏煮熟,做成壹種叫驅寒矯耳湯的藥物施舍給百姓吃。服食後,鄉親們的耳朵都治好了。後來,每逢冬至人們便模仿做著吃,是故形成“捏凍耳朵”此種習俗。

吃赤豆糯米飯

在江南水鄉,有冬至之夜全家歡聚壹堂***吃赤豆糯米飯的習俗。相傳,有壹位叫***工氏的人,他的兒子不成才,作惡多端,死於冬至這壹天,死後變成疫鬼,繼續殘害百姓。但是,這個疫鬼最怕赤豆,於是,人們就在冬至這壹天煮吃赤豆飯,用以驅避疫鬼,防災祛病。

吃蕎麥面

浙江等地每逢冬至這天,全家男女老少都要集齊,嫁出去的女兒也要趕回婆家。家家戶戶要做蕎麥面吃。習俗認為,冬至吃了蕎麥,可以清除腸胃中的豬毛、雞毛。

吃菜包

菜包則是用糯米磨成粉和熟爛的鼠曲蓬篙等物,揉合做成棲,做成半月形,裏面包筍絲、豆幹、菜脯等,是自古以來祭冬的祭物,古人叫做環餅(晉代時叫做寒具)。冬至的清早,家庭主婦必須早起“浮圓仔”(用糖水煮湯圓)、“炊菜包”(蒸菜包)並準備祭拜神明、祖先,並且享用“冬至圓”,吃了“冬至圓”,帶有象征團圓及添歲之意;在從前,祭拜之後還以“冬至圓”粘在門戶、器具上,稱為“餉耗”。

吃狗肉

冬至吃狗肉的習俗據說是從漢代開始的。相傳,漢高祖劉邦在冬至這壹天吃了樊噲煮的狗肉,覺得味道特別鮮美,贊不絕口。從此在民間形成了冬至吃狗肉的習俗。民間也有“冬至吃狗肉,明春打老虎”之說。現在貴州等地區人們紛紛在冬至這壹天,吃狗肉、羊肉以及各種滋補食品,以求來年有壹好兆頭。

吃年糕

從清末民初直到現在杭州人在冬至都喜吃年糕。在每逢冬至做三餐不同風味的年糕,早上吃的是芝麻粉拌白糖的年糕,中午是油墩兒菜、冬筍、肉絲炒年糕,晚餐是雪裏蕻、肉絲、筍絲湯年糕。冬至吃年糕,年年長高,圖個吉利。北方還有不少地方,在冬至這壹天有吃狗肉和羊肉的習俗,因為冬至過後天氣進入最冷的時期,中醫認為羊肉狗肉都有壯陽補體有功......>>

問題四:冬至為什麽要吃餃子 冬至為什麽要吃湯圓 冬至是壹年節氣當中最冷的壹天,白天最短,夜最長,作為壹個北方的寶寶,老壹輩傳下來的意思是,吃餃子不凍耳朵,至於南方吃湯圓在明、清時期已經約定俗成。在冬至這天,要“作粉圓”或“粉糯米為丸”。這些在史料上也有正式的記載,稱“冬至,粉糯米為丸,名‘湯圓’”。做好湯圓後要祀神祭祖,而後合家圍吃湯圓,叫做“添歲”。所以,冬至吃湯圓,古而有之。

吃湯圓古人有詩雲:“家家搗米做湯圓,知是明朝冬至天。”冬至吃湯圓,是我國的傳統習俗,在江南尤為盛行,民間便有“吃了湯圓大壹歲”之說。湯圓也稱湯團,冬至吃湯團又叫“冬至團”;湯圓可以用來祭祖,也可用於互贈親朋。

還有壹種解釋是:冬至是壹年中最長的壹夜,冬至那天,天還未亮,婦女們就起來生火煮湯圓,先敬天祭祖,再全家圍坐吃湯圓。所以冬至吃湯圓,除了表示太陽(陽光)逐漸回來,也代表團圓的意思,現代人更喜歡把它當成圓滿的象征。

我國各地的風俗民情雖各有差別,但大致是相同的。作冬至圓時,經常應孩子們的要求捏壹些小動物,小貓、小狗、小兔子、小老虎等等。孩子們每到此時都很高興。吃冬至圓以前,在門窗桌櫃床燈的後面,都要分別粘壹個冬至圓,稱為“耗晌”,要等到“送竈”以後才能烤食。

如果這時家裏有孕婦的話,冬至圓發了,就會生男,否則就會生女。吃冬至圓時入口必須成雙成對,以求吉利。吃到最後只剩兩粒,已婚的人將會萬事如意,剩下壹顆,單身未婚者將會凡事順利。

問題五:南方冬至吃元宵?北方冬至吃水餃.大家解釋壹下為什麽! 每年農歷冬至這天,不論貧富,餃子是必不可少的節日飯。諺雲:“十月壹,冬至到?家戶戶吃水餃。”這種習俗,是因紀念“醫聖”張仲景冬至舍藥留下的。 張仲景是南陽稂東人,他著《傷寒雜病論》,集醫家之大成,被歷代醫者奉為經典。張仲景有名言:“進則救世,退則救民;不能為良相,亦當為良醫。”東漢時他曾任長沙太守,訪病施藥,大堂行醫。後毅然辭官回鄉,為鄉鄰治病.其返鄉之時,正是冬季。他看到白河兩岸鄉親面黃肌瘦,饑寒交迫,不少人的耳朵都凍爛了。便讓其弟子在南陽東關搭起醫棚,支起大鍋,在冬至那天舍“祛寒嬌耳湯”醫治凍瘡。他把羊肉、辣椒和壹些驅寒藥材放在鍋裏熬煮,然後將羊肉、藥物撈出來切碎,用面包成耳朵樣的“嬌耳”,煮熟後,分給來求藥的人每人兩只“嬌耳”,壹大碗肉湯。人們吃了“嬌耳”,喝了“祛寒湯”,渾身暖和,兩耳發熱,凍傷的耳朵都治好了。後人學著“嬌耳”的樣子,包成食物,也叫“餃子”或“扁食”。 冬至吃餃子,是不忘“醫聖”張仲景“祛寒嬌耳湯”之恩。至今南陽仍有“冬至不端餃子碗,凍掉耳朵沒人管”的民謠。 南方吃湯圓是因為吃不習慣水餃. 吃湯圓也是冬至的傳統習俗,在江南尤為盛行。“湯圓”是冬至必備的食品,是壹種用糯米粉制成的圓形甜品,“圓”意味著“團圓”“圓滿”,冬至吃湯圓又叫“冬至團”。民間有“吃了湯圓大壹歲”之說。冬至團可以用來祭祖,也可用於互贈親朋。舊時上海人最講究吃湯團。古人有詩雲:“家家搗米做湯圓,知是明朝冬至天。” 。“圓”意味著“團圓”“圓滿”。冬至吃湯圓,象征家庭和諧、吉祥。 冬節甜丸壹般在天亮前煮熟,家人起床後,都要吃壹碗“冬節丸”,潮汕有“冬節丸,壹食就過年”的民諺,俗稱“添歲”,表示年雖還沒有過,但大家已加了壹歲。孩子們最盼吃這碗甜丸,往往夜裏醒來都要問天亮了嗎?然而天好象要與孩子們開玩笑似的,老是不亮,故潮俗有“冬節夜,長,甜丸未煮天唔光”的童謠。其實,每年到了冬至這壹天,夜的時間最長,冬至過後,才逐漸變短。昔時潮汕城鄉在冬至日還有以甜糯米丸拜“司令公”,備三牲祭祖和掃墓的習俗,冬至掃墓叫“過冬紙”。人去世未滿三年,後代掃墓應在清明節“過春紙”,以後才“過冬紙”。冬至掃墓,因為冬天少雨,陽光充足,在山野舉行祭祖較為方便,也借此郊遊,起娛樂身心作用。 最佳答案不選我的,以後不跟妳玩.看我回答的多詳細!!

問題六:為什麽冬至要吃餃子 “冬至”是中國農歷中壹個非常重要的節氣,過“冬至”節在山東民間非常熱鬧,據稱這是為了紀念“醫聖”張仲景“祛寒嬌耳湯”之恩,有著吃水餃或湯圓的習俗,至今仍有“冬至不端餃子碗,凍掉耳朵沒人管”的民謠流傳。

問題七:壹個女生對我說冬至記得吃餃子該怎麽回復 要是喜歡她就多聊幾句問候壹下,普通朋友的話就說謝謝,妳也是。

問題八:冬至為什麽要吃水餃呢 每年農歷冬至這天,不論貧富,餃子是必不可少的節日飯。諺雲:“十月壹,冬至到,家家戶戶吃水餃。”這種習俗,是因紀念“醫聖”張仲景冬至舍藥留下的。

相關歷史:

張仲景在長沙做官,在告老還鄉退休的時候,正趕上那年冬天,寒風刺骨,雪花紛飛。在白河邊上,張仲景看到很多無家可歸的人面黃肌瘦,衣不遮體,因為寒冷,把耳朵都凍爛了,心裏十分難受。

回到家後,由於張仲景的名聲早已經聞名天下,所以很多人上門求醫。張仲景有求必應,整天都很忙碌,可雖然上門求醫的人很多,可張仲景依然掛念那些凍爛耳朵的人。

經過研究,他研制了壹個可以禦寒的食療方子,叫“祛寒嬌耳湯”。

他叫徒弟在南陽東關的壹個空地搭了個棚子,支上大鍋,為窮人舍藥治病,開張的那天正是冬至,舍的藥就是“祛寒嬌耳湯”。

祛寒嬌耳湯當初其實就是把羊肉和壹些祛寒的藥物放在鍋裏煮,熟了以後撈出來切碎,用面皮包成耳朵的樣子,再下鍋,用原湯再將包好餡料的面皮煮熟。

面皮包好後,樣子象耳朵,又因為功效是是為了防止耳朵凍爛,所以張仲景給它取名叫“嬌耳”。

張仲景讓徒弟給每個窮人壹碗湯,2個“嬌耳”,人們吃了“嬌耳”,喝了湯,渾身發暖,兩耳生熱,再也沒人把耳朵凍傷了。

當初張仲景在長沙任職的時候,就在平時經常為老百姓看病,很受群眾的愛戴。退休以後,長沙的百姓每年都派代表到家鄉去看望。

俗話說,醫生難治自己的病。張仲景也是人,不是神。

有壹年,張仲景病了,他自己也知道,生命的燈油就要燒幹了。

長沙來看望他的人說,長沙有壹個風水很好的地方,想讓張仲景百年之後在那裏安身,可南陽的人不幹了,雙方就爭吵起來。

張仲景說:“吃過長沙水,不忘長沙父老情;生於南陽地,不忘家鄉養育恩。我死以後,妳們就擡著我的棺材從南陽往長沙走,靈繩在什麽地方斷了,就把我埋葬在哪裏好了。”

在那壹年的冬天,張仲景駕鶴西去了。壽終的那天正好是冬至。

當送葬的隊伍走到當年張仲景為大家舍“祛寒嬌耳湯”的地方的時候,棺繩忽然斷了。

大家按照張仲景的囑托,就地打墓、下棺、填墳。兩地的百姓妳壹挑、我壹擔,川流不息,把張仲景的墳壘得大大的,還在墳前為他修了壹座廟,這就是現在的醫聖祠。

張仲景是在冬至這天去世的,又是在冬至這天為大家舍“祛寒嬌耳湯”的,為了紀念他,從此大家在冬至這天都要包壹頓餃子吃,並且都說,冬至這天吃了餃子,冬天耳朵就不會凍了。

“祛寒嬌耳湯”很少有人吃了,但經過歲月的沖刷,大家在冬至這天吃餃子的習俗流傳了下來。並且餃子的種類和形狀也有了很大改進,有中國人的地方就有餃子,餃子也成了闔家團圓的代表食品,但張仲景的名字卻很少有人提到了。

問題九:"今天就是冬至日了,長安城有餃子吃"是什麽歌曲中的 [00:01.00]白骨哀

[00:02.00]五毒:妳個死哈士奇,知不知道妳們中原人的字不好寫啊,

[00:07.00]每次給妳寫信都好累的,妳敢不敢來見我!

[00:13.00]正好可以給妳看我新入手的白骨哀哦…

[00:19.00]出品:雜貨鋪工作室音樂組

[00:22.00]詞:汐 曲:九州―小旭 唱:淩之軒

[00:25.00]歌曲後期:瘋小漠 劇情後期:壹文 海報:慕長辭

[00:29.00]配音:江火:少年霜FN工作室天策:天生郭病號三三團

[00:40.00]

[00:44.00]壹紙信箋落了塵

[00:47.00]五毒:今天把妳送我的那最後壹串糖葫蘆吃了,

[00:51.00]沒有了……妳再買給我好不好?

[00:48.00]將誰的往事沈封

[00:53.00]字裏行間的墨痕

[00:56.00]傾訴著誰的愛恨

[01:00.00]書幾劃愁思幾橫

[01:00.07]五毒:今天冬至了,長安城有餃子吃,要不要我給妳留壹點呢?

[01:04.00]墨幾筆添了離別幾分

[01:08.00]徒留曾經在笑我們天真

[01:15.00]

[01:16.00]那年妳縱馬馳騁

[01:20.00]浴血沙場守關城

[01:20.05]五毒:妳壹直說過年有砸罐子,沒想到真的有啊,妳陪我去砸好不好?

[01:24.00]當號角響徹前陣

[01:28.00]壹馬壹槍為國征

[01:32.00]是妳的鐵骨錚錚

[01:36.00]在歲月裏烙下虔誠

[01:40.00]而誰又能回答我的輕問

[01:46.00]

[01:48.00]唏噓往事如同烈酒壹般

[01:56.00]能將思念二字盡數斟滿

[02:04.00]卻無法將妳從回憶中喚回來

[02:12.00]留我在風中聽白骨哀

[02:20.00]五毒:問了妳這麽多次好不好為什麽不回答我,

[02:24.00]就寫壹封信給我說自己走了,算什麽,妳個死哈士奇,

[02:30.00]說好的冬至壹起玩,壹起吃糖葫蘆,壹起去長安城看煙火的,妳都忘了麽…

[02:38.00]天策:江火,過幾天我就離開了,這封信只怕最後壹封信了吧。

[02:45.00]托人送妳的糖葫蘆不知道妳收到了麽,

[02:51.00]真的好想和妳壹起在長安城吃著糖葫蘆看煙火呢…

[02:52.00]

[02:53.00]我吹壹曲千蝶紛

[02:56.00]千絲百足繞清冷

[03:00.00]蠱惑了蒼茫眾生

[03:04.00]卻引不了妳的魂

[03:08.00]回眸中妳很殘忍

[03:12.00]獨獨留下了我壹個人

[03:16.00]守著壹份承諾壹份癡等

[03:24.00]

[03:24.50]我佇立墳前輕嘆

[03:28.00]嘆陰陽相隔兩端

[03:32.00]曾經的我總以為

[03:36.00]妳的身影依舊在

[03:40.00]如今染血的槍骸

[03:44.00]已在衣冠冢裏長埋

[03:48.00]那是妳半生的忠骨肝膽

[03:55.00]

[03:56.00]唏噓往事如同烈酒壹般

[04:04.00]能將思念二字盡數斟滿

[04:12.00]卻無法將妳從回憶中喚回來

[04:19.90]留我在風中聽白骨哀

[04:27.00]

[04:28.00]唏噓往事如同烈酒壹般

[04:36.00]能將思念二字盡數斟滿

[04:44.00]卻無法將妳從回憶中喚回來

[04:52.00]留我在風中聽白骨哀

[05:10.00]

[05:41.00]

[05:44.00]五毒:壹橫壹豎壹橫壹豎…又是最後壹橫了,......>>

問題十:今天是“冬至”,北方人吃餃子,南方人吃什麽呢? 找到了個不錯的答案,很全面。 南方習俗 冬至這壹天是壹年中最長的壹夜,許多人家利用這壹夜,用糯米粉做冬至圓,為了區別於後來的春節前夕的辭歲,冬節的前壹日叫做添歲或亞歲,表示年還沒過完,但大家都已經長了壹歲。 我國各地的風俗民情雖各有差別,但大致是相同的。作冬至圓時,經常應孩子們的要求捏壹些小動物,小貓、小狗、小兔子、小老虎等等。孩子們每到此時都很高興。吃冬至圓以前,在門窗桌櫃床燈的後面,都要分別粘壹個冬至圓,稱為耗晌,要等到送竈以後才能烤食。如果這時家裏有孕婦的話,冬至圓發了,就會生男,否則就會生女。吃冬至圓時入口必須成雙成對,以求吉利。吃到最後只剩兩粒,已婚的人將會萬事如意,剩下壹顆,單身未婚者將會凡事順利。還有些家庭在傍晚,用應時的果品、三牲拜神祭祖。也有在這壹天曬冬米的,就是把白米用水洗過,在這天的陽光下曝曬後收藏起來,留給日後有病的人煮粥吃。 吃湯圓也是冬至的傳統習俗,在江南尤為盛行。“湯圓”是冬至必備的食品,是壹種用糯米粉制成的圓形甜品,“圓”意味著“團圓”“圓滿”,冬至吃湯圓又叫“冬至團”。民間有“吃了湯圓大壹歲”之說。冬至團可以用來祭祖,也可用於互贈親朋。舊時上海人最講究吃湯團。古人有詩雲:“家家搗米做湯圓,知是明朝冬至天。” “圓”意味著“團圓”“圓滿”。冬至吃湯圓,象征家庭和諧、吉祥。 冬節甜丸壹般在天亮前煮熟,家人起床後,都要吃壹碗“冬節丸”,潮汕有“冬節丸,壹食就過年”的民諺,俗稱“添歲”,表示年雖還沒有過,但大家已加了壹歲。孩子們最盼吃這碗甜丸,往往夜裏醒來都要問天亮了嗎?然而天好像要與孩子們開玩笑似的,老是不亮,故潮俗有“冬節夜,長,甜丸未煮天唔光”的童謠。其實,每年到了冬至這壹天,夜的時間最長,冬至過後,才逐漸變短。昔時潮汕城鄉在冬至日還有以甜糯米丸拜“司令公”,備三牲祭祖和掃墓的習俗,冬至掃墓叫“過冬紙”。人去世未滿三年,後代掃墓應在清明節“過春紙”,以後才“過冬紙”。冬至掃墓,因為冬天少雨,陽光充足,在山野舉行祭祖較為方便,也借此郊遊,起娛樂身心作用。 冬至節,全省大部分地區習慣吃餃子,傳說冬至節吃了餃子不凍耳朵。山區傳統是吃糕。晉南地區興盛熬油菜根米湯喝。也有的地方是吃餛飩,有“冬至餛飩夏至面”的說法。 南方有些地區冬至吃湯圓,據說是從赤豆糯米飯發展而來的。 四川地區冬至吃餃子(抄手)。 廣西地區冬至吃豆腐包,把豆腐炸成壹個空心的,把肉放進去,蒸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