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餐在中國有著相當深厚的文化底蘊,我個人認為啊(別較真,妳也可以認為)中國是世界上擁有早餐種類最多的國家。
我隨便問壹句:“妳那邊常吃的早餐有哪些?”我估計不同地區的人張口就能來好幾樣:“油條豆漿豆腐腦。煎餅果子胡辣湯、米酒包子豆腐湯,湯圓肉合千裏香”,這只是我經常聽說的,我不知道沒吃過甚至都沒聽說過的,還有很多。
這說明吃早餐是中國人由來已久的傳統,而且中國人不但喜歡吃早餐,而且特別會吃早餐,不同地區不同的食材不同的烹飪技巧,就會有層出不窮的不同風味的早餐。
咱們今天要討論的問題就和這早餐有關系,最近在網上,發現壹些比較有意思的言論,有相關專家說吃早餐是壹種很危險的習慣。
而且很多自媒體也為此言論背書,到處宣揚早餐危險論,他們給出的論據大致如下:
壹位名叫kealey國外的教授出版了壹本書《早餐很危險》
講的是壹個得了糖尿病的劍橋大學生物化學博士Dr Kealey,之前壹直吃早餐,不幸的是在2010.3月份,被診斷出糖尿病。
作為生物化學博士的他肯定不認命了,開始自己拿自己做研究,後來發現不吃早餐血糖反而正常了,堅持壹段時間後竟然還逆轉了糖尿病。
故事的結局就是博士通過認真研究發現:
“原來吃早餐真的沒有那麽重要,反而,不吃早餐更加 健康 。”
這個故事聽起來怎麽樣?有理有據,還有博士身份的主角親身驗證,咋壹定好像 沒什麽毛病。
其實這裏面問題大了,首先得出結論的前提:他是壹個糖尿病患者,也就是說從壹個不 健康 的個體為基礎做的研究,這就是問題的關鍵。 健康 的人體對血糖是有很精確的調節功能的。導致血糖升高和妳吃什麽有關系,比如說大早上的喝豆汁非要加五勺糖,血糖肯定會飆升,但是正常人的胰島素會自己調節,不會讓妳的身體壹直處於高血糖的狀態。
其次壹個特別的案例是不足以完成對“吃早餐對 健康 有害”這壹論點的證明的。還要經過長期的大量的不同人群的觀察研究,或者科學的對比試驗。
比如說尋找壹定數量的人,測量他們的 健康 狀況和慢性病患病的情況,然後回顧他們過去10年甚至20年中吃早餐的情況,比較經常吃早餐和不經常吃早餐以及偶爾吃早餐的人之間的 健康 差別,從而得出“吃早餐”和 健康 狀況之間的關系,這樣的做出的結論才具有可信度。
還有壹種實驗比較理想化,在嚴格控制年齡,性別,職業,以及膳食,運動等其他因素都基本相同的情況下,分成兩組,壹組連續不吃早餐,壹組每天都吃早餐,而且第二組每人每天吃的早餐都壹樣,以此為基礎連續觀察幾年後,將兩組 人群的 健康 狀況,生化指標,患病情況等進行比較。這樣才能客觀的說明“吃早餐”對 健康 有什麽影響,而且這還沒有考慮到個體和種族以及地域性差異。
所以說壹個人的親身經歷,不能代表壹個群體去得出某個具有普適性的結論。這就好比王健林說:“先定壹個能達到的小目標,比如掙它壹個億”。
怎麽樣?王健林也會告訴妳他是怎麽樣完成這個小目標的,妳試試看。
世界上很多國家對“吃”這個關系到國計民生的大問題都很重視,投入大量的資源進行相關的科學研究,根據自己國家居民的身體狀況,編寫居民膳食指南,美國的居民膳食指南由14名專家花了兩年多的時間,整理出五百多頁的科學報告遞交到相關的委員會,經過美國聯邦政府征求各方建議和意見後,又對報告的內容做了進壹步的刪減和添加後才公布的。
我們中國人也有自己的《中國居民膳食指南》,該指南發布於1989年,在1997年和2007年又進行了兩次比較大的修訂。隨著中國經濟的高速發展,人民群眾的飲食結構發生了很大的變化,為了提出符合我國居民營養 健康 狀況和基本需求的膳食指導建議,在2016年5月13日,國家衛健委疾控局又發布了最新版的《中國居民膳食指南(2016)》
這才是最適合中國人自己膳食規律的指南,具有普適性和科學性,該指南對各個人群的早餐都有比較詳細的指導。這表明了中國人吃早餐的必要性,而且早餐和居民的 健康 是息息相關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