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禽戲是中國傳統導引養生的重要成果。由東漢末年醫學博士華佗創制,是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它的動作模仿五種動物:虎、鹿、熊、猿和鳥。到現在已經形成了很多不同的流派,各有千秋。
在華佗的故鄉安徽亳州,現在主要是由董和劉流傳的五禽戲。江蘇師範大學是中國優秀傳統文化五禽戲的傳承基地。
華佗在《莊子》“雙鳥戲”的基礎上創造了“五鳥戲”。其名稱及作用在後漢《方術傳》、《華佗傳》中均有記載:“我有壹技,名為虎、鹿、熊、猿、鳥五鳥之戲。也是消除疾病,造福蹄足的指南。不開心就扮演小鳥的角色,開心的流汗。因為妳全身都是粉,身體輕,想吃東西。總的來說,他已經90多歲了,眼聰耳明,牙齒也很結實。”
劉傳五禽戲:
劉的《從古籍看華佗五禽戲新探》不僅有徒手套路,還有器械套路——五禽戲劍。其中華佗五禽戲赤手空拳表演了40個動作(每場8個動作)。
華佗《五禽戲劍》是劉在傳統五禽戲的基礎上,結合自己練習五禽戲的親身經歷,深入挖掘五禽戲史料,廣泛收集技藝精華,經過不斷的研究和修改而創作的。***44式(虎玩8式、鹿玩8式、熊玩8式、猿玩10式、鳥玩10式)。
劉強調“五禽戲也屬於武術範疇”,在套路演練中“動作都是圓的”,“有些姿勢看似不圓,但意思和精神還是要按照圓的要求來操作”。董和劉師從安徽亳州著名武術教師譚繼林。但是,除了以上的不同,兩者之間在壹些具體的技術上也有區別。
比如劉的鹿戲手勢是食指和無名指彎曲,而董的鹿戲手勢是中指和無名指彎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