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櫨的拼音:huáng lú。
黃櫨(Cotinus coggygria?Scop.),是漆樹科黃櫨屬落葉小喬木或灌木植物;樹冠為圓形,木質部黃色,樹汁有異味;葉柄細,沒有托葉,葉成倒卵形或卵圓形。
花藥卵形,紫褐色;核果小且幹燥,腎形扁平,綠色;花期5-6月,果期7-8月。黃櫨因其木質鮮黃色得其名。
黃櫨原產於中國、亞洲西部和歐洲南部,分布於在中國華北、華中及西南;南歐也有分布。黃櫨喜光,也耐半陰,耐寒,耐幹旱瘠薄和堿性土壤,不耐水濕,宜植於土層深厚、肥沃而排水良好的沙質壤土中。黃櫨的繁殖方式為播種、根插、分株。
據《貴州草藥》記載,黃櫨根、莖、葉可入藥;性味涼,味辛;功效為散瘀止痛,清熱解毒;主治跌傷,麻疹不出,丹毒疼痛。黃櫨為重要的觀賞紅葉樹種,葉片秋季變紅,鮮艷奪目,初夏花後有淡紫色羽毛狀的花梗宿存樹稍很久,在園林中適宜叢植於草坪、土丘或山坡。
形態特征:
落葉小喬木或灌木,樹冠圓形,高可達3-8米,寬2.5-6米,木質部黃色,樹汁有異味;單葉互生,葉片全緣或具齒,葉柄細,無托葉,葉倒卵形或卵圓形。
圓錐花序疏松、頂生,花小、雜性,僅少數發育;不育花的花梗花後伸長,被羽狀長柔毛,宿存;苞片披針形,早落;花萼5裂,宿存,裂片披針形:花瓣5枚,長卵圓形或卵狀披針形,長度為花萼大小的2倍。
雄蕊5枚,著生於環狀花盤的下部,花藥卵形,與花絲等長,花盤5裂,紫褐色;子房近球型,偏斜,1室1胚珠;花柱3枚,分離,側生而短,柱頭小而退化。
核果小,幹燥,腎形扁平,綠色,側面中部具殘存花柱;外果皮薄,具脈紋,不開裂;內果皮角質;種子腎形,無胚乳。花期5-6月,果期7~8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