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過對200例腫瘤患者舌下靜脈的調查,並與性別、年齡等條件相近的非腫瘤患者進行比較,發現前者舌下靜脈明顯異常於後者。其中,消化系統、內臟器官和五官腫瘤的舌下靜脈異常尤為顯著;良性和惡性腫瘤的舌下脈象異常無顯著差異。
2.糖尿病患者舌下靜脈異常的病例對照研究。
最初對89例糖尿病患者進行舌下靜脈調查,發現舌下靜脈異常率為56%。後來病例對照研究發現舌下靜脈異常評分高於糖尿病患者,並對可能引起舌下靜脈異常的壹些因素進行了研究。發現舌下靜脈異常積分與患者年齡及伴發血管疾病有關。
32型糖尿病血瘀證及益氣活血藥物預防血管病變的療效觀察
來源:中醫雜誌,1989;30(6):21
76例二型糖尿病中,52%表現為血瘀證。為了評價中藥的預防效果,將其隨機分為治療組和對照組,每組30例。治療組在口服降糖藥加益氣活血中藥治療3-6個月後,高脂血癥和動脈硬化指數明顯改善。對照組僅用口服降糖藥治療,除膽固醇外,其他指標均無明顯改善。作者認為在血糖基本控制後,加用益氣活血藥物尤其適用於糖尿病合並脂代謝紊亂,推測益氣活血藥物可預防二型糖尿病血管病變。
溫腎助陽法的臨床應用及研究進展
溫補腎陽法臨床應用近況:1 .在內分泌系統疾病中,發現溫補腎陽藥物可作用於三軸,調節其功能失調。(1)作用於下丘腦-垂體-腎上腺皮質軸:(2)作用於下丘腦-垂體-性腺軸:(3)作用於下丘腦-垂體-甲狀腺軸:(2)在造血和骨骼系統疾病中:(1)再生障礙性貧血:(2)增生性關節炎:(3)骨折:(3)在泌尿系統疾病中。溫補腎陽藥物的近期實驗研究:壹是改善能量代謝;類似內分泌激素的作用:3。對心血管系統的影響:4。對造血系統的影響:5。對泌尿系統的影響:6。免疫力的研究。
4.補腎法防治支氣管哮喘及內分泌免疫觀察。
初步肯定補腎可使哮喘獲得長期療效,並發現大多數哮喘患者的尿17羥基皮質類固醇(以下簡稱尿17羥基)值偏低,提示哮喘患者可能有輕度或潛在的腎上腺皮質功能不全。在進壹步的AGTH2天靜脈滴註試驗(以下簡稱AGTH試驗)中發現,腎陽虛的哮喘患者中,半數以上對AGTH試驗反應延遲,而非腎虛的哮喘患者對AGTH試驗反應正常。因此,認為哮喘確有內分泌改變,因中醫證型不同而表現程度不同。
5.部分平喘方劑的臨床應用及研究進展。
壹、哮喘處方支氣管哮喘分為發作期和緩解期。發作期壹般治療為實哮,多為外感或痰濁所致,有寒熱之分。寒哮壹般為風寒外束所致,熱哮壹般為溫邪犯肺所致。辨證以是否有發熱、畏寒、口渴、痰色、排便、舌質為依據。過敏性哮喘起初多為寒性哮喘,但時間長了也可轉為熱性;感染性哮喘(或伴有感染的過敏性哮喘)多為熱性哮喘;哮喘患兒多為熱哮;長期服用腎上腺皮質激素者,也屬於熱哮。感冒哮喘的人可以用小青龍湯,射幹麻黃湯。麻杏石幹湯、定喘湯為熱哮患者常用。臨床上,哮喘的持續狀態常表現為寒熱混雜或由寒變熱。治療代表方劑為大青龍湯。古今醫家在治療哮喘時,歷來重視化痰平喘。常用的方劑有桑子保棗湯、三子養親湯、桂枝厚樸杏仁湯、紫蘇姜奇湯。
二、常用補腎方劑有六味地黃丸、傅貴八味丸、貴由丸、左歸丸、沈戈散。補腎益肺方藥,如沈戈散、人參核桃湯等,壹般用於哮喘緩解期,但近年來也有報道用於哮喘現狀患者的搶救。
三、有效中草藥和單方中草藥治療支氣管哮喘已有報道,如洋金花、人參、花椒、地龍、苦參等。洋金花含有東莨菪堿和阿托品,主要拮抗乙酰膽堿,從而減少氣管分泌,緩解支氣管平滑肌痙攣,可制成吸入劑。熱人參主要含有東莨菪堿,東莨菪堿和東莨菪堿具有擴張支氣管和抑制唾液分泌的抗組胺作用,制劑為熱人參提取物片。花椒制劑包括花椒粉和花椒油,具有快速平喘作用。廣地龍對支氣管平滑肌有很好的解痙作用,其平喘成分為琥珀酸,已制成地龍註射液,可通過肌肉註射應用於臨床。臨床驗證表明,苦參煎劑對支氣管哮喘和喘息性支氣管炎患者有效,即時平喘總有效率為86.5%。據報道,除地龍外,還有僵蠶、蟬、蜈蚣、五靈脂、穿山甲、土鱉蟲、水蛭等。認為該類藥物祛風解痙,活血化瘀,疏通氣道淤血,對解除支氣管痙攣有顯著作用。
6.糖尿病血瘀證的臨床特征及危險因素探討。
通過對170例ⅱ型糖尿病患者的臨床觀察,血瘀證的發生率為61.77%。糖尿病血瘀證的臨床特點如下:(1)反映血瘀證普遍性的因素有:舌體紫暗、舌體瘀斑血瘀、舌下絡脈瘀血;(2)反映糖尿病血瘀證特征(個性)的因素是視網膜血管瘤的形成、出血和增生。頭痛、胸痛、四肢疼痛或麻木是血瘀證的常見癥狀。分析表明,當體重指數增加時,冠心病、腦血管病、視網膜病變、高血脂、中醫血瘀證患者的患病率增加。提示糖尿病並發癥的主要病因是氣血。
7.中西醫結合治療腎病綜合征的臨床分析。
出處:中醫雜誌,1991,4期,34頁。
為探索中西醫結合治療腎病綜合征,提高緩解率,降低復發率,作者采用補腎活血法結合腎上腺皮質激素治療腎病綜合征31例(其中難治性腎病綜合征13例),取得良好療效,完全緩解14例(尿常規正常,尿蛋白轉陰,癥狀體征消失,腎功能恢復)。其中10例激素停藥後隨訪超過1年,4例隨訪超過3個月,均保持完全緩解,未發現復發跡象。其余8例原發性腎病綜合征患者治療後激素維持劑量減少,其中4例原劑量20 mg難以維持,治療後維持劑量改為10 mg,4例激素維持劑量在20 mg以下。5例繼發性腎病綜合征的激素平均維持劑量也由65438±05mg降至65438±00mg。推薦補腎藥物聯合糖皮質激素治療腎病綜合征,提倡早期使用養陰降火藥,減輕激素引起的“陰虛火旺”癥狀。當激素降至維持水平時,加用溫腎藥,直至激素撤除,再鞏固治療3個月,有利於鼓舞腎的陽氣,使開合功能轉為正常。病情的持續反復與濕熱有關,濕熱的治療對緩解病情至關重要。繼續服用激素的8例原發性腎病綜合征患者中,6例為濕熱型或有濕熱證。腎病綜合征常伴有高凝狀態。本文還選用活血化瘀藥物進行治療。
8.用補腎法去除激素治療過敏性亞敗血癥3例。
出處:中醫雜誌,1984,第4期,41。
我們治療了3例長期依賴腎上腺皮質激素的過敏性亞敗血癥患者。服用大劑量生地黃為主治療後,治愈2例,停藥半年後復發1例。
9.糖尿病血瘀證的宏觀與微觀研究。
出處:中醫雜誌,1997,4期,233頁。
宏觀研究采用臨床流行病學調查方法,微觀研究采用與血液流變學和血栓相關的分子標誌物。對糖尿病血瘀證進行了深入研究,提出應重視糖尿病的病理和微觀血瘀證。
10、中西醫防治泌尿系結石及其研究進展
泌尿系結石根據其不同的證候,往往屬於中醫的淋證、血證、腰痛等範疇。治療多以“淋證”為主,以五苓散、八正散為主。尿路結石有壹定的自然排泄率,與結石大小有關。
1.清熱利濕法:劉應用由金錢草、車前子、石韋、澤瀉、厚樸、枳殼、滑石組成的清熱利濕通淋方治療37例。鄧用過金錢草、海金沙、金葵子、石竹、扁蓄、車前草、澤瀉、滑石、菝葜、川牛膝等。治療繼發腎積水的結石(最大橫徑> 0.5cm)。動物實驗發現,清熱利尿藥能增加尿流量,增強輸尿管蠕動,金錢草、瞿麥、車前子、茯苓、澤瀉、木通等有明顯的利尿作用。
二、活血化瘀法:此法是針對結石長時間刺激輸尿管壁而引起的局部充血、水腫、炎癥、粘連的治療方法。劉用三棱、莪術、穿山甲、皂角刺、川牛膝、粳米、青皮、枳殼等。治療98例橫徑為0.6 ~ 0.8厘米的尿石癥。動物實驗證實,活血化瘀方藥無明顯利尿作用,但能促進輸尿管蠕動。從這個角度來看,活血化瘀方藥的作用並不是利尿的結果,而是由於輸尿管蠕動增強,將結石向下推的結果。上述作用有利於嵌頓時間長、橫徑大的結石排出。
三、補腎溫腎利水法:長期以來,輸尿管結石常引起腎積水,影響腎功能,排石率會明顯降低。這類患者可能表現出某些腎虛的跡象。以鄧氏補腎法為主,結石合並腎積水者加續斷、桑寄生、女貞子、旱蓮草、生地、菟絲子、補骨脂、淫羊藿、巴戟天、肉蓯蓉、核桃仁。結果,結石去除率為1.1%。動物實驗表明,溫腎利水法不增加輸尿管不全性腎積水犬模型的腎血流量,但能顯著增加腎盂內壓力,加快輸尿管蠕動頻率。
四、“總攻”排石法:在短時間內,綜合運用中西醫、針灸等方法,加快排石速度,稱為“總攻”排石法。遵義醫學院采用大量飲水、利尿劑、解痙劑、電針、運動、中藥(金錢草、石韋、車前子、木通、瞿麥、萹蓄、梔子、滑石、甘草、大黃)治療輸尿管結石。結石清除率為58.3%,結石清除率為13.3%。“總攻”的機制是,大量飲水和使用利尿劑後,尿量會成倍增加,從而沖走結石。
5.綜合治療等。:對於橫徑較大的結石,或其他治療方法無法取出結石時,可采用中藥結合磁化水、超聲波、電磁板、體位拍打、體操、按摩等綜合措施,提高結石取出率。
六、中醫“溶石”法:尿液中鹽類的沈澱與尿液的pH值有關。有報道在排石湯中加入烏梅,生吃核桃仁酸化尿液,以促進磷酸銨鎂的溶出,在季芳黃芪湯中加入陳皮、王不留行、川牛膝調pH至6.5 ~ 7.0,治療尿酸結石,草酸鈣結石用黃角粉酒或米醋治療。
7.預防泌尿系結石:泌尿系結石在取石或手術後復發率較高,預防泌尿系結石復發對鞏固療效具有重要意義。有些人使用蒼術、黃芪、黃柏、王不留行、滑石、川牛膝、車前子和金錢草來防止結石復發。動物實驗證明,由車前子、金錢草、海金沙、滑石、浮石、魚骨、鱉甲、蒼術、米仁組成的湯劑和磁化水具有防止結石形成的作用。中藥配合磁化水預防效果更明顯。
綜合以上數據可以看出,中醫清熱利濕、活血化瘀、補腎、溫腎利水法對泌尿系結石有壹定的療效。臨床應用應根據大小、部位、停留時間、腎功能等不同情況具體分析。總的來說,清熱利濕適用於早期和小結石的治療,活血化瘀可用於結石滯留時間長、橫徑大的治療,溫腎利濕有利於結石嵌頓、腎積水患者的治療,“總攻”法可加快結石排出,但不適用於年老體弱、腎功能不全者。綜合治療可以提高結石清除率。
11,糖尿病血瘀證和虛證
對170例2型糖尿病血瘀證和虛證患者進行了臨床觀察。結果表明,血瘀證的發生率為665438±0.77%,虛證的發生率為79.465438±0%。當伴有氣虛、心虛、肝腎虧虛時,血瘀證患病率增加。本文還討論了血瘀證、虛證與糖尿病血管病變的關系。提示糖尿病血瘀證的根本原因在於氣虛;臟腑虛損不僅會影響氣的生成,還會導致血管疾病,加重血瘀的形成。
12.慢性腎炎中醫辨證與腎活檢病理關系初探。
來源:中西醫結合雜誌,1983;3(1):25
通過對43例慢性腎炎中醫辨證分型與腎活檢病理的對比觀察,表明慢性腎炎不同證型有不同的物質基礎。本文還對慢性腎炎的中西醫結合分類方法提出了建議。(1)脾腎黃虛:面色蒼白或(白)黃,下肢浮腫或全身水腫,四肢冰冷,舌淡胖,側有齒痕,常伴有低蛋白血癥,血漿免疫球蛋白IgG減少,尿蛋白大量丟失,鏡下可見輕度或不明顯血尿,血壓正常,腎功能正常或中度損害,也可伴有心功能。腎活檢病理,膜型、膜增生型、系膜硬化型、系膜增生型也可見於此類型。(2)肝腎陰虛:頭暈、心煩失眠、血壓高或增高,常伴有濕熱、易感染、咽痛、尿常規有紅細胞、持續性蛋白尿、腎功能正常或異常、舌苔膩,常見於系膜增生性腎炎,IgA腎病也常屬此類。(3)脾虛型:腰膝酸軟,精神疲乏,輕度水腫或無水腫,尿蛋白少或鏡下血尿,腎功能正常,腎炎型多見。病理上,各型均可見到,多為微小病變型、局竈性腎炎、系膜增生性腎炎。(4)腎陽下降型:面色晦暗萎黃,唇、舌皮膚有瘀點,小便少,四肢浮腫,食欲不振,腎功能下降,血中含氮,脈數。臨床上可進入腎功能失代償期,可能多見於膜性增生性腎炎、膜性腎病、系膜硬化、系膜增生性腎炎伴局竈性新月體形成。由於本組病例不多,且未選擇微量白蛋白尿和尿毒癥患者作為腎活檢的對象,只能對慢性腎炎中醫辨證與腎活檢的病理關系進行初步探討。
13,地黃的臨床應用
來源:中西醫結合雜誌,1983;3(1):25
摘要:我院在動物實驗研究中發現,某些補腎中藥可使胸腺像激素壹樣萎縮,故認為其具有腎上腺皮質激素樣作用。單用生地黃和熟地黃也有類似作用。本文著重從增加地黃劑量(每日30g~90g)來探討大劑量地黃在臨床上是否真的具有腎上腺皮質激素樣或激素樣免疫抑制作用,現通過病例加以論述。
14慢性重型再生障礙性貧血20例臨床觀察
來源:中西醫結合雜誌,1988;8(6):
摘要:慢性重型再生障礙性貧血(以下簡稱重型再生障礙性貧血)死亡率高,治療效果差。單用雄激素等藥物和脾切除都不理想。中西醫結合治療重型再生障礙性貧血20例,取得良好效果。治愈率和緩解率達到65%,有效率達到90%。再生障礙性貧血的治療應強調綜合治療。對於部分可能存在免疫機制或髓內溶血的患者,應加用大劑量糖皮質激素短期應用,脾切除術後失敗的患者應繼續進行綜合治療。早期治療和持續治療是提高慢性重型再生障礙性貧血療效的關鍵。本組再生障礙性貧血治療的療效與治療前病程長短有關。早期中西醫結合治療是提高療效的重要因素。中醫的治療原則應該是補腎填髓,根據陰陽的優劣,溫腎或滋腎,適當幫助補氣血,活血止血。淫羊藿15 ~ 30g補骨脂10g肉蓯蓉10g鹿角10g鎖陽10g等。菟絲子30g女貞子10g枸杞12g地黃12g桑葚12g麥冬10g黃精30g等。黨參15g黃芪15g當歸10g阿膠10g等。其中3例加人胎幹粉,每日3g裝入膠囊吞服。川芎10g丹參15 ~ 30g茜草15 ~ 30g旱蓮草10g仙鶴草30g作為活血止血藥物。其中3例加用三七15g蒸雞。所有患者均連續服藥。緩解後適當減量或隔日服用1帖維持穩定。
15和溫陽片預防支氣管哮喘季節性發作及其機理研究。
本文采用溫陽片預防季節性哮喘發作。治療組有效率為63.5~75.0%,對照組有效率為65,438±08.5~22.2%(P < 0.065438±0.05)。免疫學研究發現溫陽片能抑制血清IgE季節性升高,提高抑制性T細胞(Ts)的功能。同步觀察治療前後Ts與血清IgE的相關性變化,發現溫陽片組IgE與Ts之差呈負相關(r=-0.441,P < 0.05),對照組無明顯線性相關性。提示溫陽片可能通過免疫調節發揮預防作用。
原發性腎小球疾病血瘀證血漿α-顆粒膜蛋白16和140測定的臨床意義
來源:中國中醫雜誌,1996;1(4):22
本研究測定了53例有無血瘀證的原發性腎小球疾病(PGD)患者血漿α-顆粒膜蛋白140(GMP-140)濃度,並觀察了高脂血癥和高血壓與GMP-140的關系。結果表明,PGD患者血漿GMP-140濃度明顯高於對照組(P < 0.01),血小板高度活化,且血瘀證組明顯高於非血瘀證組(P < 0.01),氣虛證患者高於非氣虛組(P < 0.05),表明GMP-140是客觀存在的 且氣虛可加重血小板活化和血瘀傾向,符合中醫“氣虛血瘀”理論。 高脂血癥和高血壓與GMP-140異常升高密切相關,GMP-140異常升高是PGD高凝、血瘀傾向的重要因素。
17,血瘀證患者血小板α-顆粒膜蛋白和內皮素的測定
來源:中國中醫藥信息雜誌,1997;4(12):3
本文以血小板α-顆粒膜蛋白(GMP-140)和內皮素(et)作為血小板活化和內皮細胞功能障礙的指標,觀察的疾病為心血管疾病、腎臟疾病和ⅱ型糖尿病。結果表明,三種疾病組血漿GMP-14和ET均顯著高於正常對照組(P
18、血瘀證與血小板活化的關系
來源:中國中醫雜誌,1996;1(4):22
162例血管疾病或易形成血栓疾病、心血管疾病中醫辨證易形成血瘀證、二型糖尿病、腎病患者進行檢測,選取血漿GMP-140作為指標,了解血小板活化在血瘀證中的意義。血瘀證患者的GMP-140值明顯高於非血瘀證患者,提示血瘀證患者具有更高的血小板活化狀態。在腎臟疾病患者中,血小板活化與腎臟疾病的進展有壹定的關系,尤其是氣虛血瘀證患者。
19,對中西醫結合的壹些看法
來源:中國中醫藥信息雜誌,1997;4(12):3
1.走有動力有保障的中西醫結合之路;2.3.論中醫現代化與中西醫結合。
20.腎臟病血瘀證患者血漿內皮素α顆粒膜蛋白140測定的意義。
文摘:測定了52例原發性腎小球疾病(PGD)血瘀證和非血瘀證患者血漿內皮素(ET)和血小板α顆粒膜蛋白140(GMP-140)的水平。結果顯示,PGD患者血漿ET和GMP140水平明顯高於對照組(P < 0.05 ~ 0.001),尤其是腎功能衰竭患者。PGD血瘀證組>分為兩個層次:非血瘀證組>對照組;ET與GMP140呈正相關。以上說明,具有強縮血管作用的ET和反映血小板活化程度的GMP140的異常升高,不僅與腎小球內高凝狀態和腎臟疾病的發生發展密切相關,也是腎臟疾病血瘀證的重要病理基礎之壹。
21,慢性腎炎微觀辨證研究
本文觀察了85例慢性腎炎腎活檢病理與辨證分型的關系,重點探討了陰虛型腎炎與活檢病理的相關性。認為腎炎中醫辨證分型與臨床分型有壹定關系。腎炎型多為肝腎陰虛,腎病型多為脾腎陽虛。中醫辨證分型與病理類型也有壹定的關系。增生性腎炎中醫辨證多為肝腎陰虛型,與其他類型腎炎有顯著差異(P
22.血小板活化在糖尿病血瘀證中的臨床意義。
對41例ⅱ型糖尿病患者血漿小顆粒膜蛋白-140 (GMP-140)進行了測定,並與20例正常對照者進行了比較。在41患者中,17例符合血瘀證,24例無血瘀證。血管疾病患者16例。已證實NIDDM患者確實存在血小板活化,且在糖尿病血瘀組和血管並發癥組顯著。說明糖尿病血瘀證的發生與血小板活化密切相關,GMP-140水平異常升高是反映血瘀證的敏感實驗室指標。
23、2型糖尿病血瘀證和血栓前狀態。
非胰島素依賴型糖尿病(NIDDM,以下簡稱DMⅱ)起病緩慢,多見於中老年人。DMⅱ屬於中醫“解渴”範疇。常見的臨床癥狀有舌質淡暗,或有瘀斑,或舌下絡脈紫腫,或有指甲,或患者主訴四肢麻木疼痛,口渴但飲水不多,都是血瘀證的臨床表現。現代醫學對血栓前狀態的研究進展表明,DM ⅱ患者存在血管內皮細胞、血小板、血液抗凝、凝血、纖溶系統等相關因素的改變,或血液流變學改變引起的病理狀態,有利於血栓形成的進程。
1.ⅱ型糖尿病血瘀證及其臨床意義
血瘀是中醫特有的理論,消渴的發生與血瘀有關。夢道家《三指禪,消渴從脈辨證》說:“消渴以渴為主,而判斷氣血,血也渴。”
解渴之名最早見於《內經》。東漢張仲景《金匱要略》專設解渴篇。清唐榮川所著《論血證與血瘀》壹書中詳細闡述了瘀血與口渴的關系。“體內血瘀則口渴,所以氣血分不開,有血瘀在裏面,氣不能通過,不能把水和津液運上來,所以口渴。”《申氏尊聖消渴門(卷十七)》以活血潤燥確立金聖陰。該方劑由天冬、麥冬、五味子、瓜蔞、生地黃、熟地黃、天花粉、當歸、甘草、當歸組成,與益氣養陰的藥物配伍,仍在臨床方劑中使用。
對於本病血瘀的病理機制,朱認為陰虛燥熱最終導致氣血兩衰,血瘀為本病之標,導致氣虛血行無力,稱為“氣虛藏汙”;另壹方面,糖尿病很難痊愈,長期患病也會導致血管失去血液循環,出現瘀血。
“血液循環”與“血”和“脈”有關。現代對血瘀本質的研究可分為:血瘀即血瘀;臟血是瘀血;月經分出的血是血瘀;久病入絡就是血瘀。並提出引起血瘀的局部因素與Vir Chow關於血栓形成的三大因素即血液成分、血流狀態、血管壁及其他病理變化的觀點基本壹致。血瘀是機體整體水平某些局部和特定形態變化的表現。
2.糖尿病血栓前狀態與血瘀證
糖尿病患者的全血粘度、血漿粘度和纖維蛋白原均高於正常對照組,且後兩者增加有統計學意義(P
ⅱ型糖尿病患者血小板功能亢進、凝血功能增強和高凝狀態可能是血管並發癥的危險因素。在凝血和抗凝過程中,NIDDM血漿中F ⅳ-VWF水平與病程呈正相關。就紅細胞和血小板的形態而言,空腹血糖控制不佳(FBG)的患者紅細胞變形性(RCD)明顯降低。如果FBG得到很好的控制,剛果民盟就接近正常;血小板體積和表面糖蛋白GPIB、GP、ⅱB/ⅲA的增加與糖化血紅蛋白HBAlc呈正相關。
3.糖尿病並發癥與活血化瘀治療
由於血瘀是糖尿病並發癥的主要原因,血瘀證是糖尿病ⅱ型的壹個證候,臨床上常采用滋陰益氣補腎的方法。在辨證論治的基礎上,對DM ⅱ的治療應重在治本,輔以活血化瘀,或標本兼治,對DM ⅱ患者的血管並發癥應早防早治。在原有飲食控制和降糖藥物用法用量的治療背景下,益氣活血藥物的處方為:黃芪、太子參、菟絲子、玄參、知母、當歸等。糖尿病以陰虛燥熱為基礎,長期涉及陰陽、氣血。
采用補腎活血法治療糖尿病腎病。方藥:附子、炮姜、山茱萸、黃芪、山藥、當歸、丹參、益母草、五味子、芡實、何首烏、赤小豆、枸杞子、豬苓、陳年南瓜,配合飲食控制和降糖藥物,考慮為糖尿病腎病伴糖尿病水腫,脾腎皆受累,病情糾纏。
ⅱ型糖尿病患者糖尿病視網膜病變的治療。
在視網膜出血期,以涼血止血、養陰益氣為主,利古本止血湯由黃芪、山藥、蒼術、女貞子、墨旱蓮、丹參、澤蘭、紅花、郁金組成。
周圍神經病變在DM ⅱ患者中尤為常見,患者感覺四肢麻木或疼痛,或刺痛或灼痛。朱主方為四藤壹線湯,方劑為雞血藤、海風藤、絡石藤、威靈仙。具有良好的臨床療效。朱等以大黃3份、桃仁2份、水蛭5份為原料,結合辨證論治,配合益氣養陰等中藥,治療ⅱ型糖尿病高脂血癥。臨床和實驗研究表明,通瘀靈能顯著改善高脂血癥,對膽固醇、甘油三酯和β脂蛋白有明顯的降脂作用,尤其對甘油三酯有明顯的降脂作用,並認為通瘀靈適用於瘀血阻滯證。
4.根據現代藥理作用指導用藥。
4.1影響T×A2和PGI2的藥物,王碩仁體外實驗證實1)北沙參對花生四烯酸代謝具有雙向調節作用,抑制T×A2的合成,促進PGI2的合成;2)黨參、黃芪、當歸在壹定劑量範圍內主要抑制T×A2的合成,對PGI2的合成影響不大;3)丹參、白芍、川芎、當歸等T×A2的合成也受到抑制。同時也抑制PGIz的合成。新燈盞花素(4 '-羥基-7-0葡萄糖苷的可溶性鈉鹽和鈣鹽)對血小板白細胞和內皮細胞的花生四烯酸代謝有不同的影響,抑制血小板T×B2和內皮細胞6-eto-PGF12的產生,但對白細胞T×B2的產生無影響。然而,鈣離子載體刺激LTB4的產生。新燈盞花素在體內具有抗血栓作用,中藥幹預T×B2和PGI2 _ 2在體內的代謝,以改善血管疾病和血瘀證。
4.2血小板活化因子的競爭性拮抗劑
從祛風通絡的常用藥物海風藤中提取的海風藤酮具有“通經絡、和血脈、理氣中、祛風除濕”的作用,作為血小板活化因子(PAF)的競爭性拮抗劑而備受世界矚目。
4.3凝血酶抑制劑
水蛭素由水蛭的頭腺分泌,是目前最強的凝血酶抑制劑,抑制凝血酶與血小板的結合,使凝血酶從血小板中遊離出來。
4.4纖溶酶類似物
蒲黃具有促進血液循環的作用,常用於治療ⅱ型糖尿病。從蒲黃的水提取物中純化出壹種纖溶酶,蒲黃“纖溶酶”(TPF),它可能屬於壹種具有纖溶活性的絲氨酸蛋白酶。人纖維蛋白原(Fg)經TPF降解後,可見血液纖溶酶降解Fg產生的X、Y、E片段,但未發現相當於D片段的產物。TPF對血液纖維蛋白原的降解並不完全等同於血液纖維蛋白溶解酶的降解。
總之,DM ⅱ患者空腹或餐後血糖高於正常,脂質和蛋白質代謝紊亂。蛋白聚糖的糖基化改變了血液、血小板和紅細胞的可見成分。在成年中老年患者中,血管疾病尤為突出。
24.糖尿病血瘀證與血栓前狀態分子標誌物關系的研究。
本文采用血漿α-顆粒膜蛋白(GMP-140)、內皮素(ET)、組織型纖溶酶原激活物(T-PA)、纖溶酶原激活物和纖溶酶原激活物抑制物(PAI-I)作為血栓前狀態的分子標誌物,探討糖尿病血瘀證與血小板活化和內皮細胞功能障礙的關系。纖溶改變等等。結果表明,糖尿病患者存在血小板活化、內皮細胞損傷和纖溶酶改變,尤其是糖尿病血瘀證患者。提示CMP-140和ET可作為反映糖尿病血瘀證的重要客觀指標,也可顯示糖尿病血瘀證的病理生理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