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壹,本質
《黃帝內經·蘇文金匱嚴陣》中說,精是身體的基礎。沒有這種基本的細微物質,就不可能有人體。
《靈樞本藏篇》說:“藏精者為五藏之主,不應傷,傷者墜而患陰虛;陰虛則氣虛,氣虛則亡。”從這段話也可以看出三者的關系。五寶含精,精為神府。有了精才有神,所以“定”才能“會神”。如果本質受傷了,上帝就會放棄,只是為了墮落。這就是精與神的關系,也就是說,精是體,神是用。
精既是神之家,又是氣之母。精氣不足導致無氣,人死無氣。精神,精是基礎,是地面;上帝是主宰,不是天空。在氣的自由交流中,生發是化生的“精神”。
所以《太平經》說:“神受制於天,精受制於地,氣受制於中和。”三者統壹於氣,相互強化,相互促進。我們可以打個比方:修行就像森林裏的火。精是火,氣是風,神是光和熱。起火時,空氣流動——風越大,火勢越大。風和火越大,光和熱就越大。然而,火需要樹來點燃。對於本質來說,這個“森林”就是合理的膳食營養。精的來源有兩種,壹種是父母遺傳的,也就是先天的精,這是生命的根本。《靈樞絕氣》裏說,父母“二神”相合,然後生下我們。構成我們人體的是精。
精華的另壹個來源是我們出生後吸收的營養,這是水谷的精華。如果壹個人想要健康長壽,他不僅應該擁抱先天的腎精,還應該護理後天的水谷之精。中國傳統的養生方式強調素食。對於壹般人來說,吃素更容易強身健體,但腦力和體力勞動強度大的人也要適當補充肉類和均衡營養,補充消耗的精氣。
第二,氣
“氣”對人體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到處都有“氣”。壹旦沒有了,人就會死。
壹般來說,氣是壹個看不見但絕對的單位。既然看不見,又存在,那怎麽證明它的存在呢?方法是通過它的功能。首先,我們可以把這個“氣”理解為元氣,元氣的狀況可以代表壹個人的健康狀況,這就是氣的作用。中醫有句話:“氣聚則生,氣強則弱,氣散則亡。”生命力充足,免疫力就強,就能戰勝疾病;人體若虛弱,則體弱多病;而當生命力耗盡時,人就會死亡。舉個例子,日語是由古代漢語演變而來的語言,日本人打招呼時有這句話;“漆瑗?”直譯為“妳有活力嗎?”也就是問妳好不好。
人與生俱來的活力是父母給的。《黃帝內經》中說:“真怒者受天,正能量者也。”生命力來自天空,這裏的天空指的是父母。在這裏,大家要明白,如果打算生孩子,首先要把夫妻雙方的健康養好,給孩子壹個充足的生命力。要知道十月份懷孕會影響孩子的壹生。
氣,或生命力,有四個部分:父母的本質,水谷的氣,呼吸的氣和自然的氣。想要養生,壹定要把握好後三者,因為它們是後天的,是可以操控的。
水谷的氣是人們吃了東西後通過消化和吸收獲得的。對此,人們要多註意飲食,不要隨便節食。想想看,如果壹個人連飯都不吃,或者吃得很少,那麽他就不能獲得或獲得很少的水谷氣,這將影響他的活力,然後影響他的健康。
呼吸氣也很好理解,就是人體通過呼吸系統獲得的氧氣。在這方面,我們需要做些什麽?首先,我們應該保護我們的肺,這是主要的氣。第二,我們都應該保護環境,防止空氣汙染,這壹點我們應該非常理解。如果空氣被汙染了,再怎麽養生也沒用,因為整天呼吸到肚子裏的都是有害氣體。
自然之氣可以理解為二十四節氣。想要滋補元氣,就要遵循節氣,節氣也強調養生要“順乎自然”。只有這樣,我們才能提高我們的活力。
有的朋友可能會說我天生氣虛,沒辦法。不是沒辦法。妳沒有照顧好自己。平時多註意,可以彌補自己先天的不足。那樣的話,就算妳比別人少生氣壹點,也不會影響身體健康。
第三,上帝
我們來看看“神”字的構成。“神”字由兩個字組成,分別是“師”和“神”。“時”字上面有兩條橫線表示上面的天空,下面的“曉”字是太陽、月亮和星星的形象。“神”是閃電的象形字。古人認為閃電無邊無際,神秘莫測,所以崇拜它,視之為神。閃電是古人崇拜的最原始的神之壹,是天的代表,萬物的主宰。人體也是壹個小世界,因此,在人體中,上帝代表著人類的最高主宰,是人類的思想、心靈、精神和靈魂及其表現形式。《黃帝內經》的觀點認為:神飽則強,神弱則弱,神在則生,神去則死。
在人體三寶中,“神”是最重要的,因為它統率著本質與和諧,是壹切生命活動的最高統帥。只有上帝的存在,人類的壹切生命活動才能發生。古代養生專家強調“神強則壽長”。
養心最重要的是保持良好的心態。比如古代的無罪論,強調“無所不為,真靈隨之,靈藏於內,病安乎?”這裏的“寧靜”就是安靜。古代養生強調清靜,禁忌躁動。“輕”就是簡單,不被物質的東西所迷惑。能夠做到“淡泊而空”,會讓妳心境平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