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氣血形成的本源
人靠氣血生存,缺壹不可。人體內氣血的生成不僅有各自的途徑,而且相輔相成。火遇水化為氣,血遇火化為血。
(1)飲用水變成氣體
喝太陽的水主要是化氣,也就是我們平時喝的水在人體內可以轉化為氣。水在人體內如何轉化為氣?飲於胃中,溢精,上至脾,散精,上至肺,過水道,下至膀胱經,水精分布四方,五脈並行。我們喝的水先去胃,通過脾氣的強弱,輸送到肺,然後肺氣下降,輸送到膀胱經,再通過腎氣的強弱,使膀胱經在全身氣化,從而調養五臟經絡。這是把水變成氣體的過程。水化氣涉及胃、脾、肺、腎、膀胱等。其中任何壹個功能弱,都可以影響氣的生成。比如脾氣不足的人不能多喝水。水喝多了不僅不能化氣,還會加重脾臟的負擔;再比如,腎氣不足的人不能多喝水,多喝水多小便,不僅會增加腎臟的負擔還會影響氣的生成。所以,無論是正常還是生病,都不能盲目多喝水。多喝水並不適合所有人!
(2)飲食把血變成血
食物是源於大地之陰,主血之物。也就是說,我們平時吃的食物在人體內是可以轉化成血液的。食物在人體內是如何變成血液的?食者,有有形之陰,主要化汁為血。食物入胃後,脾臟健康,肝膽的引流化為汁液。此時腎陰的水精匆匆入胃,合汁歸於心,化紅為血。食物轉化為血液的過程涉及胃、脾、肝、膽、腎、心,其中任何壹個都可以影響血液的產生。比如:貧血,有的是脾胃引起的,有的是肝膽郁滯引起的等等。,補血也需要辨證施治!可見,補血最好的方法就是吃好,粥、燉肉更是補血的佳品。詳見中醫補血法。
2.氣是生命的動力。
(1)促進和調節功能
促進還包括刺激的作用。中醫認為,人體的生長發育和所有臟腑經絡的生理活動都依賴於氣的刺激和推動。如果氣虛,刺激和促進作用就會降低,生長發育緩慢,生殖功能下降,或出現早衰,臟腑經絡的生理活動也會減弱。另壹方面,人體精氣、血液、津液等有形物質的形成,以及血液的循環和津液的輸送,也都是由氣的運動來推動的,所以有“氣動則血動”、“氣動則水動”之說。如果氣虛使驅動力減弱,就會出現瘀血、水瀦留等各種疾病。
(2)氣的溫涼作用
暖暖都是“溫暖”的意思。氣能生熱,使人溫熱,祛寒,故有溫補之效。人體的體溫能保持相對恒定的狀態,臟腑經絡和各種組織器官能保持旺盛的功能活動,都依賴於氣的溫功能。同時,人體的精、血、津液等液態物質也是依靠氣的溫煦來運化布,所以有“血是熱的,卻是冷的”之說。
溫熱效應屬於氣的正效應,稱為“楊琪”。所以《醫療》說:“楊琪也暖。”陽在人體中的作用就像太陽照耀著天體中的壹切。所謂“陽如天日”,不言而喻。如果陽氣不足,發熱過少,就會發生虛寒病,表現為體溫低,惡寒惡暖,四肢不溫,臟腑功能活動減弱,精血津液運行緩慢,新陳代謝減弱,形成血瘀痰腫。
(3)氣的防禦功能
防禦包括保護和驅邪兩個方面。《內經》說:“義在內,惡不可為。”幹,就是侵權。說明氣有防止邪氣入侵的作用。如果病原體侵入了人體的某個部位,正氣就會聚集在那裏驅逐病原體。如《魂樞·刺節·真邪》壹章所述,“邪入體,有結,氣歸之。有結,深入骨中,氣因骨。”這段話的意思是,如果邪氣侵入並聚集在人體的某個部位,正氣就會聚集在這個部位。即使邪氣深入到骨頭裏,正氣也會聚集在骨頭裏,從而驅走邪氣。
(4)氣的固攝
固定就是固定和保護;攝影是控制和統壹的攝影。氣的固攝,是指氣對體內的精、血、津液等液體物質具有控制、控制和保護的作用,防止其無故流失。
如果氣的固攝減弱,如果氣不攝血,就會引起各種出血;如果氣不能吸收津液,就會引起自汗、多汗、多尿、尿失禁、流涎、吐水、腹瀉等;如果氣不固,就會引起遺精、遺精、早泄等疾病。
氣的固攝屬於氣的負作用,與氣的提升存在對立關系。
(5)氣體的中轉和氣化
氣是人體各器官之間的中介,人體內的各種生命信息都可以通過氣在體內外的運動來感知和傳遞,從而形成機體的整體聯系。可以說,五臟六腑,以及五臟六腑與體表相應的組織器官,都是通過經絡聯系在壹起的,以氣為信息的載體,通過氣的感應和傳遞,加強聯系,維持協調。比如在使用針灸、按摩或其他外治法時,它對體表刺激發出的信息,通過氣的感應和運化,傳遞到內臟器官,從而調節機體的生理活動,使之協調。所以氣的中介作用是指氣在感知和傳遞信息中的作用。
至於氣化,指的是氣體運動產生的各種變化。更具體地說,氣化是人體氣機運動引起的體內物質和能量代謝的過程,是物質轉化和能量轉化的過程。比如水谷的飲食生成水谷的精氣(包括津液和精微),水谷的精氣可以轉化為血液滋養先天之精;體液變成汗液和尿液;微妙的轉化成氣體,氣化成能量和熱量;氣轉化為精,分化為臟腑之氣、經絡之氣等。,這些都屬於氣化的具體體現。
氣的運動稱為氣的運動。氣化的前提是氣體必須運動,否則氣化無從談起。也就是說,氣化離不開氣機,正常的氣機才能保證氣化正常。換句話說,氣體的運動是氣化過程的條件和基礎。另壹方面,氣化過程總是體現氣體上升和下降進出的運動。所以,氣與氣壹分為二合二為壹,* * *都是維持生命活動的有序進行。
3.血液是生命的支柱。
(1)血液的作用
血液是構成人體和維持人體生命活動的基本物質之壹。脈是血液循環的管道,被稱為“血府”,起著抑制血液循環的作用。血液在血管中循環不息,從而發揮其滋養、滋潤全身的作用,為臟腑、經絡、身體、器官的生理活動提供養分。人體任何部位供血不足都會導致其生理功能的紊亂和組織結構的損傷,嚴重的缺血還會危及生命。
(2)堵塞的形成
血液在脈中運行的過程中,如果停滯或因故停滯,就會形成瘀血;若因外傷等原因,血從脈中逸出而出血,則稱為“經血”。月經的血不能及時排出或消散,也會變成瘀血。因此,經血和血瘀的血液不再具有正常血液的生理功能。
(3)血液的形成
血液是如何產生的?這要從兩個方面來解釋。第壹,血液產生的物質基礎;二是生血與相關臟腑的關系。
最基本的物質的血液生產是飲食水谷。《靈樞厥氣》壹章中的壹段話最能說明這壹點:“中焦收氣取汁,而變赤,謂之血。”中焦,即脾胃。“納氣”的“氣”指的是飲食的水谷,也稱“古琦”。脾胃接受和消化食物和飲料,然後吸收細微的(有營養的)物質,也就是“果汁”。這裏所說的“汁”主要包括水谷精微的致密部分,即化生益氣的專化部分,以及具有營養功能的津液(水液)。兩者都進入靜脈,也就是變成紅色的血液。
可見,水谷精微所產生的養氣津液是生血的主要物質,是血液的主要成分。化生的另壹個基本物質是腎精。因為精血有相互稟賦、相互轉化的關系,充足的腎精可以化為肝血補血。
以上說明,水谷精微所產生的元氣、津液、腎精是生成血液的基本物質,三者總結為先天之精、水谷之精。所以也可以說,造血的物質來源無非是先天和後天。兩者相互支持,缺壹不可。
血液的化生是壹個復雜的過程,是在多臟器的共同作用下完成的。相關的臟腑包括脾、胃、心、肺和腎。
化生血液的基本物質是水谷精微,化生水谷精微的關鍵臟腑是脾胃,所以壹直有脾胃是氣血化生之源的說法。首先,胃能接受食物,“食多能生血,食少不能生血”(《醫法》)。那麽脾臟的運輸和吸收功能應該是正常的。因為“胃中的谷精,經脾之運化為血”(《醫》)。如果脾胃功能虛弱或失衡,就會影響飲食,使營養攝入不足,久而久之就會形成血虛的病理變化。因此,在血虛證的臨床治療中,首先要註意調理脾胃,幫助其運化。
心肺在生血過程中的作用是,精微的水谷(養氣津液)首先由脾胃運化到肺,與肺吸入的清(氧)氣結合,再註入心脈,在心氣的作用下轉變為紅血絲。正因為肺有清濁的功能,所以濁血、暗血才能化為新鮮血液。正因為血液的形成要經過心氣的作用才能變紅,才有“心生血”之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