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菜譜大全網 - 養生課堂 - 趙小明:父母錯了。妳的家庭教育再完美也沒用。

趙小明:父母錯了。妳的家庭教育再完美也沒用。

作者:趙小明編輯排版:懂崔冠麗。

小明語錄:

人生是壹場錯誤,隨之而來的是壹場錯誤的修行;壹路走錯,就對了。

論親子關系的影響

我們從行為遺傳學的角度講了弗洛伊德對孩子的母乳餵養,以及排便訓練對孩子性別認同的影響。這些只是理論和假設,達不到科學標準。

從弗洛伊德開始,因為他的影響,很多科學研究開始涉及到母乳餵養期間父母與孩子的關系,對孩子有壹些影響,甚至是終身的影響。

這方面的研究很多,但都達不到科學標準。妳經常會在中國心理圈聽到壹些特別精彩的言論。比如“出身家庭決定妳的壹生”;不幸的童年需要用壹生去撫平。這些都是很好的口號,但是沒有科學依據。

社會關系對人的影響

大家特別註意:在心理學研究中,尤其是臨床心理咨詢研究中,人們特別註意關系對人的影響。

關系確實會影響人,但是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學派重視家庭關系對人的影響,他們忽視了社會關系對人的影響,而馬克思則直接提出人是社會關系的總和,而不是家庭關系的總和。

原因很簡單,因為人終究是要進入社會的,人是靠社會來決定自己是誰的,而不是因為家庭。

比如我曾經治療過壹個富二代。他在家裏,他就像賈寶玉壹樣。所以妳想想,家人和他的互動決定了他是誰嗎?

家庭只能決定他在家庭中的角色和地位,但是進入社會後,他在家庭中的角色和地位能搬到社會上嗎?不,這就是為什麽社會關系能決定妳是誰,而家庭關系不能決定妳是誰。

為什麽科學研究認為社會對人的影響是第壹位的?

人最終會走向社會,會用社會的標準來決定自己是誰。比如:自卑。壹個孩子在家裏很自卑,但是如果他在社會上獲得了自信,也可以解決他在家裏不自信導致的自卑問題。

如果壹個孩子在家庭裏很自信,但是在家庭之外很自卑,那麽他也是自卑的,因為只有社會才能決定他是誰。

情境對人的影響

更重要的是,因為過度的心理學,尤其是心理咨詢,誇大了關系對人的影響,而忽略了情境對人的影響。

互聯網時代,互聯網大公司特別註重情境對人的影響。他們不註重關系對人的影響,而註重情境對人的影響。互聯網公司把這種情況對人的影響稱為場景。

比如微信,過年的時候創造了壹個發紅包的場景,導致無數人喜歡用這種方式發紅包。為什麽?原因很簡單,因為這是場景對人的影響,而不是社會關系。

如果要註意心理上會對人產生什麽影響,我們通常只知道家庭關系,這太局限了,要摒棄過去的壹些錯誤觀念。

人在社會中的表現大多是由整體的社會關系決定的,也就是說,影響我們的首先是家庭關系,其次是社會關系,第三是情境效應。

說到情境效應,是無數心理咨詢師完全忽略的東西。

什麽是情境效應?

比如我在妳左邊叫妳,妳肯定會把頭轉向左邊看我。這是因為情況影響了妳。如果我在妳上方叫妳,妳肯定會擡頭,所以聲音來自哪個方向就決定了妳頭轉向的位置。

換句話說,人往往是受情境的影響,而不是受某種關系的影響。

小明語錄:

人們每天從新聞中獲得對生活的基本焦慮,以取代內心對未來的焦慮,這是心理健康、延緩衰老的法寶。

再比如,我們在動物園裏看到老虎,並不害怕,但是我告訴妳,在野外,只要聽到老虎的聲音,妳的腿就會立刻發軟,這叫情境效應。

再比如,我們很多人學習駕駛,包括航空公司用於飛行員培訓的模擬機艙訓練。在模擬倉庫中培訓操作各種按鈕,操作全流程,對流程培訓很有價值。

但是對於真正的駕駛和真正的飛行,心理素質和心理體驗是模擬訓練不出來的。無論妳在模擬訓練艙表現得多好,妳都沒有壓力。

但是真實飛行中的壹點點壓力,壹點點危險,壹點點誤操作,都會立刻產生強烈的心理應激反應。而應激反應會導致壹系列操作失誤。

場景和情境效果是過去和現在很多心理咨詢師完全忽略的壹個重點。

以前心理咨詢師認為,壹個人如果是人格障礙,24小時都應該是人格障礙。事實並非如此。人格障礙不是全天候的,很多人格障礙患者在社交和職場生活中的表現都比普通人好。

只有滿足壹定的條件和機會,比如他跟妳特別親近的時候,他才會表現出人格障礙;他跟妳只是普通的職場關系,妳看不出他有人格障礙。

相反,這些有壹定人格障礙的人在事業上的表現比正常人要好。因為,他們有過度的努力,過度的責任,過度的能力去和人有壹些接觸。

精神病人也是如此。很多人認為精神病人處於24小時精神狀態,其實不然。精神病人並不總是生病。他們根據不同的時間,不同的條件,不同的場景而生病。

所以當我們談到壹個人的性格時,不要輕易認為壹個人的性格是穩定的。人有非常明顯的情境人格,這就是榮格所說的人格面具。

家庭關系不能影響生活。

最典型的例子就是,很多人發現孩子上幼兒園後的表現和在家裏不壹樣。孩子在學校和家裏的表現可能不同;別人在職場上的表現和他回國後的表現完全不壹樣。

過去,我在壹些心理咨詢師中經常有壹個誤區。他們以為家族所謂巨嬰般的培養,所謂對孩子的過度溺愛,壹定會毀了他們。

事實並非如此。我見過很多案例。這些人回到家,什麽都不管,完全被慣壞了,像個完全無能的人物。但在他們的職業生涯中,壹進入職場,壹離開家,他們就成熟老練到妳無法想象的程度。

所以家庭的很多撫養方式根本無法決定這個孩子的最終表現。

相反,有壹些孩子在家裏什麽都做。妳看起來很正常,但是他們進入社會後都很膽小。妳無法想象。這就是情境效應。

以前很多心理咨詢師總是誇大家庭對人的影響。他們總有壹個習慣性的想法,認為壹個人在家裏的表現會決定他在社會上的表現。

事實上,並非如此。很多在家裏表現得壹塌糊塗的人,甚至非常依賴,回家內褲都不洗,讓父母洗到大。他出了門之後,在職場和專業的地方都很老練。

在社交生活中,他什麽事都可以用手做,在外面做什麽活都很積極主動。他可能從來不在家工作,但是他被寵壞了,被寵壞了。但他在外面能受各種苦。

這些家庭條件特別好的孩子,大多受到了家人太多的關註、呵護和照顧。把這些和對家人的照顧作為自己的社會表現,就是不了解情境對人的影響和情境的效果。

#科學真相#國內大部分心理咨詢師都是接受傳統的各種學派的弗洛伊德理論訓練,過度迷信。那麽最嚴重的後果是什麽呢?

也就是父母把所有的心血和精力都花在了如何在家庭中養育孩子上,卻忘記、忽略甚至放棄了如何在家庭之外幫助孩子、培養孩子更好的成長。這是關鍵。

(未完待續,本文摘自小明微課《行為遺傳學》,其中1%)

小明語錄:

家庭關系可以影響我們在家庭中的表現,但家庭關系不能影響我們在社會中的表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