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教的宗旨是修仙成道,濟世濟民。道家文化的精髓在於其生命理論,即道家養生。道教是壹種非常重視世俗生活存在的宗教。早期道教經典《太平經》說:“天地之性,二萬二千事,人之命最重。”《杜任靜》說:“神仙道教重生命,無量人”,充分體現了道教重生命,量人的特點。道教以長生不老為終極追求,充分顯示了其熱愛生命、向往永生的熱情和探索精神。在道教中,修真得道的人稱為“真人”。什麽是真正的人?“若修於體,護於靈,延年益壽,則為真人”(《老子河官印》)。這些觀點和主張反映了壹個共同的主題,即以人類的能動性來探索和實現人類的健康長壽,通過各種實踐方法來獲得人類把握自己生命的途徑。
道教養生觀的基礎和出發點是“重人重命”,正如唐代著名道士司馬成鎮在《論坐忘》中指出:“養生者,宜慎勿失命,道者,宜慎勿失命。讓道與命在壹起,命與道在壹起,二者不分離。”大家熟悉的《易經》也提出:“引內養,老而自然,含德之厚,歸元。”回顧古人的經典,可以看出道教的養生保健並不是簡單的調養身體,而是與人的內在心靈和修養的提高密切相關,是“生命與道”和“生命修養”的統壹,是身體健康和道德提高的統壹。道家全真派的開創者王重陽提出了“雙修人生”,壹個高尚的人可以成就兩種人生。宋代著名道士、遊仙大師李道春提出:“先持戒,定慧,但空其心,再煉精、氣、神以護體”,形神俱足,妙不可言。這壹思想提出後,逐漸發展成為道家養生理論的核心,將傳統文化中的養生推向了壹個新的高度。
第二,積極推廣健康文化,促進社會和諧進步
道教養生文化博大精深,不僅有著綿延千年的傳統,而且越來越受到廣大人民群眾的喜愛。人的基本欲望是健康;人們的普遍期望是長壽。俗話說:神有善生之德,人有長命之願;天地,若壹。經過30多年的改革開放,人民的溫飽問題解決了,當然更加註重健身養生。眾所周知,道教非常重視生命的價值,以生命為樂,追求生命的健康長壽。為了保持健康的生活狀態,我們必須知道如何保持健康。在長期的發展過程中,道教探索出了各種行之有效的養生方法。發掘和推廣道教養生文化,有利於提升全民和社會的健康水平,使古老的傳統宗教更好地為人民健康服務。我們應該堅持道教中有益身心健康的養生文化,同時抵制打著道教旗號把科學和道教神秘化、神化、違背正統傳承的現象。
健康的生活可以促進身心和諧,從而為社會和諧打下良好的基礎。當前,全國上下都在學習實踐科學發展觀,努力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科學發展觀的核心是以人為本。而人的“基礎”,首先應該是健康為本。《道德經》說:“根深蒂固,眼光長遠。”
道家的“和而不同”,與生命的本質、人與自然的和諧息息相關。道教養生的深刻內涵之壹在於“修身養性,以和為貴,促進社會和諧”。發掘和推廣道教養生文化,更有利於營造健康和諧的社會氛圍,成為促進社會主義和諧社會建設的積極因素。
第三,深挖養生智慧,提升中華文化的國際影響力
中華民族創造了博大精深、源遠流長的中華文化。文化作為民族的靈魂和血脈,是民族生存發展的基礎,是維護民族團結統壹的精神紐帶。道教是中國五大宗教中唯壹的本土宗教。在1800多年的發展歷史中,道教文化以其鮮明的民族性和巨大的包容性,對中華民族的方方面面產生了廣泛而深刻的影響,成為中國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在國際舞臺上,道教也是中國文化的重要載體之壹。在壹定程度上,作為壹種文化符號,它代表或象征著中國文化。
1今年7月,在慶祝中國* * *產黨成立90周年大會上的講話指出:“要著力推動中華文化走向世界,形成與我國國際地位相稱的文化軟實力,提升中華文化的國際影響力。”道教作為中國固有的傳統宗教,應該在這方面有所建樹。特別是道教的養生理論,雖然源遠流長,塵封已久,廣泛而零散,精華與糟粕並存,但其中充滿了深刻的智慧和寶藏,需要包括所有在場的有識之士去發掘和挖掘。今天,代表東方文明的中國文化舉世矚目。相信蘊含養生智慧的道教文化,必將為弘揚中國傳統文化,提升中華文化的國際影響力,實現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做出自己的貢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