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菜譜大全網 - 養生課堂 - 妳了解富陽的歷史保護嗎?看完這些圖再說吧。

妳了解富陽的歷史保護嗎?看完這些圖再說吧。

近日,“尋找阜陽歷史保護”活動圓滿結束。經過組委會篩選,9條“優秀歷史保存”線索脫穎而出。讓我們來看看。

1

趙蓓古窯

位於阜陽市潁東區向陽辦事處桃園社區,美麗的何英河畔,趙蓓古窯發源於袁寨鎮趙蓓村。72座老連窯建於明洪武年間,清末毀於戰亂。1979年,趙蓓古窯建於桃園社區前範營。趙蓓古陶器的傳承人李蔚然曾做過窯工,研究過制陶和窯燒。李蔚然把他的制陶和窯燒技術傳給了他的兒子李俊,他把現代陶藝結合起來,形成了自己獨特的風格。

供稿:範應暉

2

木石老房子

位於阜陽市潁上縣南趙集鎮蔡莊子南北街,大門朝西,靠近清真寺。呈長方形布局,三層院落,前院,中院,後院。主樓位於後院,壹樓,對稱朝南,三室壹廳,兩邊臥室,坡頂。建築為磚木結構,青磚砌墻,青瓦屋頂,木格子窗,梁柱間有精美的木雕。壹樓有三個自習室,位於前院。兩個招待所位於中級人民法院。2003年,後人穆誌恩負責投資修繕,完整保留了建築的原始風貌。這裏的建築代表了淮河流域皖北某壹歷史時期古民居的特征。

顧靖白蟹泉

位於富陽市雙龍橋板井蔡氏路以北,有壹口古井,名為百瀉泉,原屬富陽。據道光《富陽縣誌》“在西門外半裏,足未滿,旱未調,味極清甜。”據實地調查,白泄泉位於劉墉寺西菜園,原白龍溝支流西坡。“村中數人見泉中有白蟹,瑩潤如玉,出入洞時以泉命名。”由於黃水泛濫,泉眼被埋在離地表近2米深的地方。清代秀才劉體仁,潁州人,曾邀江東名士冀東到此壹遊。他們“坐成壹排,洗碗,喝泉中之茶”,以為這個春天甘淳的水質應該在揚州大明寺泉之上。劉體仁很興奮,願意出資在這個泉水旁邊建壹個亭子,讓它出名。董紀被要求寫壹個筆記,董紀寫了文章“白蟹春天”代代相傳。這篇文章被收入《古代安徽風光》壹書,引起了人們的註意。阜陽市也提出了今春發展的思路。其實只是壹個想法。白蟹泉附近早已開發成居民樓,文峰小學北校區也是如此。希望白蟹泉今後在* * *部門的保護和重視下,成為潁州文化的壹大亮點。

供稿:田(露露)

武鳴鎮的壹口百年古井

位於潁泉區武鳴鎮的濟南,有壹口百年古井。井口呈圓形,直徑約1.5米,深度數米。從上到下,井壁由又寬又厚的青磚砌成,上面長滿青苔。30年前,村裏壹些八九十歲的老人不知道是什麽時候誰建的,現在也沒人知道。記得小時候,每次大旱,村裏的老人總會組織大家去換錢挖井,打槍燒香,磕頭許願。不用說,有時候真的很管用。更神奇的是,村裏的老人說,不管天氣多幹燥,這口井從來沒有幹涸過,不管阜陽洪水多大(包括蔣介石炸花園口,阜陽黃水),那口井的井口從來沒有被淹過。這口井的水質清涼甘甜,倒入玻璃杯有凸起的效果。在沒有通自來水之前,周圍幾百米的人都去那裏打水,回家煮飯燒茶;用自家井裏的水洗衣服洗臉。畢竟家鄉的古井承載了太多我成長的回憶。她就像壹位溫暖的母親,用她甘甜的乳汁養育了我們村幾代人,拉近了我們村幾代人的感情和距離。我愛我的家鄉——武鳴濟南。

供稿:東方

武鳴鎮的古塘、大壩、古塔、水系。

小時候經常聽村裏的老人說,武鳴集最古老的壹條街在濟南集中地交界處向南延伸200米的路段上。這裏的地勢比4月和周四高出50厘米,比周圍的耕地高出壹米多。現在,這裏住著三四十戶人家,幾乎都姓鄭。在這塊長約200米、寬100多米的長方形地塊的東西兩個方向,各有壹個壹萬平方米的池塘,水面上散落著七八個小島(我們稱之為花園)。這些小島有幾千平米的,也有幾百平米的。

記得小時候,我和朋友們經常在壹些小島上放牧、捉蟬、拾柴...還有壹些小島因為被水包圍根本去不了。連接東西水庫的是老街南北兩端的吊橋。現在,吊橋沒了:街道南側的橋換成了現在的橋;向北,從我記事起就變成了壹條平坦的路,但名字還在,那就是吊橋頭——就在濟南集中的交界處。可惜十年前,蘆溪的園林水系(這裏水面更大,島嶼更多,環境更優美)幾乎全毀,改建成了街道。只有路東的園林水系還保持著原來的基本狀態。我經常想,如果不改變的話,把它建成公園會是壹個很美的地方。

先說古井。它在這條古街中間往東大約100米處。四面環水,只有壹條六七十米長、兩三米寬的堤壩與生活區相連。二三十年前,從這裏挑水的人絡繹不絕。大家見了面,互相打個招呼,或者放下扁擔聊壹會兒天,抽壹包煙,都是壹片深情。來來往往的人很多,所以這裏的路總是濕的。

在夏天的夜晚,它是人們乘涼的地方。成年人在辛苦工作壹天後,會在這裏鋪上席子休息聊天。我們這些孩子在大壩兩邊的池塘裏洗澡,捉知了,捉青蛙,圍著池塘釣魚...現在,我常常站在長長的大壩上,看著大壩盡頭的古井,看著大壩兩側壹萬平方米的水面,看著大壩北側湖中的小島,不禁想到這樣壹個問題:在這裏,為什麽這口古井的位置如此奇特,需要這麽長的大壩才能與生活區相連?正想著,壹個大膽的猜想湧上心頭:或許,先有人類居住在這裏,先有古井,後有街道,先有祖先居住在這裏的繁華...為了防水防盜,也為了閑暇時有個玩的地方,這裏的先人把周圍的河塘挖開,建了壹些小島(在我小時候的記憶裏,這些小島都是四面環水,四面都有壹兩個人高)再者,如果純粹是為了防水防盜,那就沒必要建壹個200多米長,100米寬的池塘了吧?還有,池塘可以蓄水,島嶼的作用是什麽?或許,在挖池塘的過程中,他們也遇到了壹個問題,就是舍不得這口水質甘甜的古井,又沒有替代品,只好留下壹道堤壩,方便人們繼續飲用井水。如果是這樣的話,這口古井應該比周圍的池塘還要古老,很可能是武鳴集南鄭先民在此定居、安居樂業之前的歷史遺跡。

水塔

在泉河濕地公園附近,發現了阜陽行署老公安處駕校的水塔、教學樓、院墻、水杉。

投稿人:只求迷茫

來源:富陽規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