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妳自測經絡是否通暢。
經絡是否通暢可以通過以下方法檢查。
捏肉的時候不覺得疼。
測試經絡是否通暢最簡單的方法就是捏自己的肉,感覺是否疼,尤其是三焦經和小腸經在手臂外側的位置或者大腿上的肉。如果感覺又硬又痛,說明經絡不通。
有明顯的出血現象。
很多人可能都有過這樣的感覺,1分鐘左右,握住手腕的手掌會逐漸由紅變白,突然松開時會感覺有壹股熱流沖到了指尖,同時手掌也會由白變紅。這種現象叫做出血。出血的現象說明經絡通暢。
對於手掌來說,出血的現象很容易理解,但是怎麽知道下肢有沒有出血呢?然後讓別人幫忙,按住股動脈(仰臥位,手指輕輕按壓腹股溝,可以感覺到壹個地方有跳躍感,就像摸到手上的脈搏壹樣),突然放開手,大約1分鐘。如果血液能沖到腳趾尖,血的感覺像木桶壹樣,前後腿壹起通過,說明經絡通暢。相反,妳需要通過* * *,打通經絡。
揉腳會發燒。
如果要重點測試督脈和膀胱經,就要通過揉來測試。八個穴位,即上頜、副頜、中頜、下頜,分別分布在左右膀胱經和第壹、二、三、四骶後孔。
很多沒做過* * *的人壹般都是不通經絡的,不僅僅是因為按壓股動脈沒有出血的感覺,還因為揉腳沒有燙腳的感覺。大部分人只有* * *熱,膝蓋能熱壹點更好,最棒的是腳能熱。搓八字胡的方法是用手掌快速搓。
平躺,肚子就癟了。
胃集中了人體的很多經絡,那麽什麽是“好胃”呢?首先,牽手不疼;其次,肚子要塌(平躺在床上可以露出肋骨,往肚子上倒點水就不流了)。開胃經,主要是刮痧和* * *,壹般不適合拔罐。
人體的四個區域教妳怎麽養。
妳知道嗎?人體有四個主要區域,即背部區域、脊柱區域、腋窩區域和肚臍區域。保健要從我做起,從我們自己的身體做起,從身體的四個保健區做起。
投影部分-背面區域
後區是指身體後面,脖子以下,腰部以上的部分。
中醫認為,背部是足太陽膀胱經和督脈經過的地方。足太陽膀胱經與五臟關系密切,是人體臟腑的投射部位。覆蓋著心、肝、脾、肺、腎、膽等重要穴位。經常刺激和疏通背部區域,有利於呼吸,暢通血管,滋養全身器官。
《保健慎用四要》說:“背部連著五臟,背部常溫,肺溫則不傷。”《攝影新聞論》說:“不要使背部受寒,受寒傷肺,使鼻子受寒咳嗽。”傳統的冬季健身諺語也說:“老年人冬季休閑,露背可延年益壽”。人老了,氣血下降,對寒潮的適應能力減弱。想要安全度過寒冷的冬天,背部保暖是當務之急。
中醫認為,感冒侵襲人體和背部。背部受涼會導致肌肉抽搐,下肢關節和內臟不適,造成傷害。對於患有風濕疼痛、支氣管炎、胃病、心血管疾病的老年人來說,背部非常實用。
後退方法:
1,衣服保護背部:平時穿衣服保暖,隨時加減保護背部。
2、曬背熱身:避風曬背可以暖背,增進健康。
3、註意避風寒:背部是五臟與俞穴的交匯處,尤其是天氣炎熱多汗時,如果被風吹動,風寒之邪很容易侵襲而致。夏天出汗後不要背對電風扇,以免風寒之邪傷人。
4、搓背:搓背分為自己打和別人打。此法可舒經活血,壯陽強心腎,增強人體活力。
5.搓背:搓背又分自己搓和別人搓。洗澡的時候可以自己搓。背上墊壹條濕毛巾,用手將毛巾兩端拉緊,用力搓背,直到背部發熱。註意不要用力過猛,以免摩擦皮膚。搓背法有防治感冒、腰酸、胸悶的功效。
人體結構的大梁——脊柱區
脊柱是身體的支柱,位於背部中間,上端與顱骨相連,下端達尾骨尖端。
根據中醫經絡理論,督脈分布於脊柱。“督麥滿陽”。督脈是人體的大陽經,決定人體的腦、腎、腰椎、脊髓。脊柱是人體的中軸,具有支撐軀幹、保護內臟、保護脊髓的作用。
脊柱保健方法:
1,註意身體的基本姿勢:不良的站姿,尤其是脊柱畸形,如挺胸垂肩、站立時下巴突出、左右傾斜等,都會導致癥狀的發生或復發。正確的站姿是雙眼平視,下頜微縮,挺胸,背部挺直,小腿微縮,雙腿直立,兩腳距離與肩同寬。彎腰搬運重物時,最好先蹲下,讓身體重心下沈,小心用力。
2、加強脊柱的肌肉力量:身體在正確的站姿和坐姿下放松,脊柱感覺像積木壹樣,既放松又挺拔。身體重心的位置要不斷向各個方向輕微調整,產生“動”的感覺或“靜”中顫抖的感覺。
3、加強背部肌肉力量練習:
俯臥後伸:俯臥在床上,雙臂自然放在身體兩側。壹、雙臂後伸→頭後仰→胸後仰,離開床面;然後下肢伸直並攏,向後向上擡起;最後協調上下肢、頭軀幹的動作,只讓腹部植入10秒;然後把上下肢、頭和軀幹放下來,貼在床上。休息10秒,然後重復上述動作。
拱橋式:仰臥在床上,上臂自然放在身體兩側,膝蓋盡量彎曲,讓臀部高高擡起懸空10秒,然後輕輕放下,休息10秒,再重復上述動作。
後退:雙腿交替後退,大大增強了大腿後側肌肉和背部肌肉的力量。同時還可以提高腰部韌帶的柔韌性,強健腰部,減少重量和壓力對腰椎的直接壓迫。
爬行:爬行是模仿動物在地上爬行,可以矯正脊柱歪斜,防治坐骨上臂肌肉萎縮和消化不良。但高血壓、冠心病、腦動脈硬化患者不適合爬行運動。
4.加強脊柱、肩部、髖關節的柔韌性練習:壓肩、叉下、前後彎曲是可行的。
5、堅持頸後腰骶部* * *穴:* *頸後腰骶部可緩解腰部、臀部痙攣;拓寬椎間隙,降低椎間盤內壓力,促進突出物返出,減少突出物對神經根的壓迫;放松關節,釋放粘連。
6.學會放松脊柱:站著或坐著都能放松脊柱。采用冥想“放松”的方式,根據位置從頭到腳逐漸放松,將全身調整到自然、放松、舒適,以緩解精神和身體的緊張,使之平靜。
腋窩——人類養生的奧秘
腋窩,俗稱“腋窩”,內含豐富的血管、神經和淋巴結。
從經絡科學的角度來看,心包經和心經主要分布在腋下。按壓腋窩可以舒筋活絡,延緩衰老。腋窩頂端的動脈脈搏處有壹個穴位——“極泉”。* * *雞泉穴有防治心臟病、肩周炎、乳腺病的作用。腋窩有兩個秘密:第壹,這裏的神經、血管和淋巴結可以促進體液的循環,使全身器官獲得更多的營養和氧氣。第二,由此引起的笑聲使人體器官甚至細胞得到鍛煉,有利於心、腦、肺的保養。
腋窩保健方法:
有兩種具體類型:
壹、按壓:左手按壓右腋窩,右手按壓左腋窩,拇指選擇極泉穴,反復揉捏,直至有酸、麻、熱的感覺,壹般需要3 ~ 5分鐘。
二是彈撥,擡起壹只手臂,另壹只手的拇指放在肩關節上,中指輕彈腋下,可快可慢地變換節奏,左右交替。
其方式簡單易行。自捏時,左右手臂交叉放在胸前,左手壓右腋窩,右手壓左腋窩。用腕力,帶動中指、食指、無名指有節奏地輕捏腋窩肌肉3 ~ 5分鐘,早晚各壹次,切忌用力過猛。同時也要註意縮短指甲,避免觸及皮膚和血管神經。其中,嚴重心臟病患者和腫瘤淋巴轉移患者不宜采用此方法。
所有經絡和數百條靜脈連接的點-肚臍區
肚臍叫神闕穴,也叫佘佘。為氣之所居,有固本安神、疏肝利膽、益肺腎、疏三焦、調經絡之功。神闕穴是胎兒死前從母體獲取營養的通道。有內聯、五臟、四肢、五宮、筋脈,所以壹直被醫家視為治病的重點。大家要註意肚臍的保暖。現在,許多年輕女性喜歡穿露臍裝。雖然壹時漂亮,但久而久之,不僅會影響月經,還容易導致痛經,影響子宮的結構和功能。
肚臍的保健方法:
1.按肚臍:每天早上起床和晚上睡覺前,把腸子排空,脫下衣服,裸露腹部。天冷的時候,可以蓋被子,全身放松,仰臥,手掌放在肚臍上,先逆時針旋轉108圈,再順時針旋轉108圈。經常貼肚臍可以健腦、助消化、安神、降氣、利小便、利大便,加強臟器的新陳代謝,使人體氣血充盈,促進和調整內臟器官的功能。
2.艾灸肚臍:點燃艾條的壹端,在距離肚臍約3 ~ 4厘米的高度進行熏灸。待艾灸部位溫熱舒適時,將其固定並持續艾灸20 ~,以局部溫熱潮紅為度。不管是什麽樣的慢性病,都要用艾灸來幫助元氣,從而達到抗病保健的效果。
3、肚臍拔罐:選擇大罐,應用閃火法,在肚臍上拔罐,取罐15 ~ 20分鐘。肚臍拔罐、痢疾、慢性腹瀉、蕁麻疹等。
肚臍配合中大椎拔罐,每日壹次或隔日壹次,每次20分鐘,可增強機體免疫功能,增加食欲。
4、聚氣肚臍:站、坐、臥,全身都可以放松,雙手手掌重疊並覆蓋肚臍,配合腹式呼吸,經鼻吸氣時腹部慢慢鼓起,意圖進入肚臍並聚集於此;當嘴呼氣時,腹部下沈,高能物質有意擴散到全身。呼吸吸氣壹次,練習24次。長期練習可溫陽補虛,回陽和中,消食導滯,對體虛氣短,精神衰退有效。
養生秘方:腹部按摩
腹部按摩可以保健。在中醫經典著作《黃帝內經》中有記載:“腹部按摩,養生良方。”我國唐代名醫、百歲老人孫思邈曾寫道:“腹部要勤揉,以除百病。”宋代著名文學家蘇東坡,擅摩丹田,吟誦《摩丹田壹夜》詩。
中醫認為,人體的腹部是“五臟六腑的宮城,陰和楊琪和血的本源”;脾胃是人體後天的基礎,胃吸收的細微水谷可以維持人體正常的生理功能。脾胃也是人體氣機升降的樞紐。只有升清降濁,氣才能正常、健康、長久、快樂。
揉腹可以調和上下,分離陰陽,去舊推新,充實五臟,驅除外邪,清理內生疾病。現代醫學認為,揉腹可以增加腹肌和腸道平滑肌的血流量,增加胃腸道內壁肌肉的張力和淋巴系統的功能,使胃腸道和其他器官的分泌功能活躍,從而加強對食物的消化、吸收和排泄,明顯改善大小腸的蠕動功能,起到排泄、預防和消除便秘的作用,是老年人特別需要的。
經常巧妙地按壓腹部,還能使胃腸粘膜產生足夠的“前列腺素”,能有效防止胃酸分泌過多,預防消化性潰瘍的發生。揉腹部也可以減少腹部脂肪的堆積。這是因為可以按摩末梢神經,通過* * * *的輕、慢、不同力度,疏通腹壁毛細血管,促進脂肪的吸收和運輸,防止人體大腹便便,達到滿意的減肥效果。
經常揉腹部也有利於人體保持精神愉悅。睡前按揉腹部,有助於入睡,預防失眠。對於動脈硬化、高血壓、腦血管疾病患者,按壓腹部可以平復肝火,促進血液循環,可以起到很好的輔助治療作用。
腹部按摩的具體操作方法:
通常選擇在晚上睡覺和起床前做。排空尿液,洗手,取仰臥位,屈膝,全身放松,左手按在腹部,手掌指向肚臍,右手放在左手上。先順時針按揉肚臍周圍的腹部50次,再逆時針按揉50次。按揉時發力適中,註意力集中,呼吸自然,壹定會收到明顯的健身效果。
更有甚者,當腹部皮膚出現化膿性感染或腹部出現急性炎癥(如痢疾、闌尾炎等)時。),不宜按壓,以免炎癥擴散;腹部有癌,不宜按壓,以防癌擴散或出血。揉腹部時,腹部有溫熱、饑餓的感覺,或者產生腸鳴音、排氣,都是正常的,不用擔心。
溫馨提示:就像壹條壹流的河流,如果不通暢,很容易導致淤塞,血流不暢,從而導致各種不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