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菜譜大全網 - 養生課堂 - 如何培養生態文明意識

如何培養生態文明意識

文明是人類文化發展的結果,是人類改造世界的物質和精神成果的總和,是人類社會進步的標誌。易經說:“田野見龍,世界開化。”唐代孔英達註釋《尚書》時,對“文明”的解釋是:“文以天緯說,光以四面明。”“田靜狄威”意為改造自然,屬於物質文明;“環顧四周”是驅趕愚昧的意思,屬於精神文明。在西方語言體系中,“文明”壹詞來源於古希臘“城邦”的同義詞。人類文明經歷了三個階段。第壹階段是原始文明。在石器時代,人們不得不依靠集體力量生存,物質生產活動幾百萬年來主要依靠簡單的采集和漁獵。第二階段是農業文明。鐵的出現使人們改變自然的能力有了質的飛躍,這種改變持續了壹萬年。第三階段是工業文明。18世紀的英國工業革命開啟了人類300年的現代生活。從要素上看,文明的主體是人,體現在改造自然和反思自身,如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從時間上來說,文明是有階段的,比如農業文明和工業文明;三百年工業文明的特點是人類征服自然。世界工業化的發展把征服自然的文化發揮到了極致;壹系列全球性的生態危機表明,地球已經無法支撐工業文明的繼續發展。需要創造壹種新的文明形式來延續人類的存在,這就是生態文明。如果說農業文明是“黃色文明”,工業文明是“黑色文明”,那麽生態文明就是“綠色文明”。生態是指生物之間、生物與環境之間的關系和存在狀態,即自然生態。自然生態有自己的發展規律。人類社會改變了這個規律,把自然生態納入了人類可以改造的範圍,這就形成了文明。生態文明是指人類遵循人、自然、社會和諧發展的客觀規律所取得的物質和精神成果的總和;它是指以人與自然、人與人、人與社會之間的和諧、良性循環、全面發展和持續繁榮為基本目的的文化和倫理形態。它將從根本上改變人類社會的形態。首先是倫理價值觀的變化。西方傳統哲學認為,只有人是主體,生命和自然是人的客體;所以,只有人有價值,其他生命和自然沒有價值;所以只能對人談道德,不能對其他生命和自然談道德。這是工業文明人統治自然的哲學基礎。生態文明認為,不僅人是主體,自然也是主體;不僅人有價值,自然也有價值;不僅人有主動權,自然也有主動權;不僅人依賴自然,所有的生命都依賴自然。因此,人類應該尊重生命和自然,與其他生命享受同壹個地球。無論是馬克思主義的人道主義,還是中國傳統文化中的天人合壹,還是西方的可持續發展,都表明生態文明是人性與生態全面統壹的社會形態。這個統壹不是人性服從生態,也不是生態服從人性。用今天的話說,以人為本的生態和諧原則是每個人全面發展的前提。二是生產和生活方式的轉變。工業文明的生產方式,從原材料到產品再到廢棄物,都是非循環生產;生活方式以物質主義為基礎,以高消費為特征,認為更多地消耗資源是對經濟發展的貢獻。而生態文明則致力於構建以環境資源承載能力為基礎,以自然規律為準則,以可持續的社會經濟文化政策為手段的環境友好型社會。經濟、社會和環境成功的關鍵在於人的主動性。人們的生活方式應主動實用、節約,以適度消費為特征,追求基本生活需求的滿足,崇尚精神文化享受。生態文明既然是世界新潮流,那就應該先在發達國家興起,因為生態危機最先在那裏爆發。但壹是因為西方強大的技術資金,緩解了中國的生態危機;二是因為西方工業文明的巨大慣性還會持續相當壹段時間;第三,因為西方資本主義國家不斷向不發達地區轉移生態成本。西方失去了發展生態文明的機會。西部機遇的喪失,為中華民族的跨越式發展提供了機遇。(2)生態文明與中華文明中華文明是工業文明的後來者,絕不能再是生態文明的後來者。中華文明的基本精神與生態文明的內在要求基本壹致。從政治和社會制度到文化哲學和藝術,無不閃耀著生態智慧的光芒。生態倫理是中國傳統文化的主要內涵之壹。中國儒家主張“天人合壹”,其實質是“主客合壹”,肯定了人與自然的合壹。正所謂“天地之變,聖賢之能使也”,“與天地相近,故不違”,“知周圍之事,而道己為天下,故不違”。儒家肯定世間萬物的內在價值,主張善待自然,體現了以人為本的價值取向和人文精神。正如《中庸》所說:“能善用人性,則能善用事物;若能物盡其用,可頌天地之教;若能贊天地之修,則可參天地。”中國道教提出“道法自然”,強調人要以尊重自然規律為最高準則,主張以自然模仿天地為人生行為的基本轉換。強調人必須順應自然,達到“天地與我共存,萬物與我為壹”的境界。莊子把“物化”稱為物中有我,我中有物,物我合壹的狀態,也是主客合壹。這符合現代環保意識和現代生態倫理。中國佛教徒認為,萬物是佛性的統壹,眾生平等,萬物都有存在的權利。《涅槃經》說:“壹切眾生皆覺佛性,住於如來無異。”佛教從善待萬物的立場出發,將“不殺生”作為“五戒”之首,生態倫理成為佛教慈悲向善的修煉內容。《周易》常以“自強不息”、“尊德載物”來表達中華文明精神,與生態文明的內涵是壹致的。中華文明精神是解決生態危機、超越工業文明、建設生態文明的文化基礎。壹些西方生態學家提出,生態倫理學應該“轉向東方”。1988年,75位諾貝爾獎得主齊聚巴黎。會後得出的結論是:“人類要想在21世紀生存下去,就必須回到2500年前,向孔子學習。”(3)生態文明和社會主義文明的轉變決定了社會政治經濟制度的變化。農業文明導致了封建主義的產生,工業文明促進了資本主義的興起,生態文明將促進社會主義的全面發展。馬克思主義超越了資本主義,包含了對工業文明的反思,從而使生態文明成為馬克思主義的內在要求和社會主義的根本屬性。恩格斯說:“人會重新感受並認識到自己與自然是壹致的,那種把精神與物質、人與自然、靈魂與肉體對立起來的荒謬的、反自然的觀點就更不可能存在了。但是,要實施這種調整,僅僅依靠理解是不夠的。這也需要徹底改變我們現有的生產方式和我們今天的整個社會制度。”整個資本主義社會制度徹底改造的必然結果就是* * *資本主義社會的建立。* * *資本主義社會是實現了人與自然、人與人之間“兩大和解”的生態文明社會。馬克思指出:“* *生產主義作為完整的自然主義,等於人道主義;作為完整的人道主義,等於自然主義。是真正解決人與自然、人與人之間的矛盾,是真正解決存在與本質、對象化與自我確證、自由與必然、個人與階級之間的鬥爭。“生態文明體現了社會主義的基本原則。社會主義生態文明首先強調以人為本,同時反對極端的人類中心主義和極端的生態中心主義。極端的人類中心主義造成了嚴重的人類生存危機;然而,極端的生態中心主義過分強調人類社會必須停止改造自然。生態文明認為,人是價值的中心,但不是自然的主人,人的全面發展必須促進人與自然的和諧。此外,在可持續發展和公平正義方面,生態文明與當代社會主義原則基本壹致。生態文明為社會主義理論的整合提供了平臺。生態文明作為對工業文明的超越,代表了人類文明更高級的形態;作為對資本主義的超越,社會主義思想代表了壹種更好的社會和諧理想。它們的內在壹致性使它們能夠相互立足,相互發展。生態文明為各種社會主義理論在更高層次上的融合提供了發展空間,社會主義為生態文明的實現提供了制度保障。生態文明只能是社會主義的。資本主義發達國家的本質只能讓自己的國家實現人與自然的和諧,不會承擔全球環境責任。生態社會主義是對社會主義本質的偉大發現,因為它將生態文明與社會主義相結合。生態問題必將成為社會主義批判資本主義制度的思想武器。發展中國家最終會在社會主義的旗幟下重新團結起來,向發達國家索要生態代價。生態文明應該是社會主義文明體系的基礎。社會主義物質文明、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都離不開生態文明。沒有良好的生態條件,人們不可能有高度的物質享受、政治享受和精神享受。沒有生態安全,人類將陷入不可逆轉的生存危機。生態文明是物質文明、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前提。資本主義把人從封建枷鎖和宗教禁錮中解放出來,但同時又帶來新的剝削和壓迫,使社會主義應運而生。社會主義誕生以來,有兩種選擇:改良和革命。無論是科學社會主義還是民主社會主義,都應該研究資本主義自我發展的豐富生命力,思考資本主義工業文明給全人類帶來的利與弊。由於傳統社會主義與資本主義經濟現代化模式的壹致性,傳統社會主義不能有效地應對資本主義全球化帶來的新挑戰。因為社會主義和資本主義的制度孰優孰劣,不是誰最能奮鬥,而不僅僅是生產力,而是誰最公平,誰最富裕,誰最有道德文化,誰能可持續發展,誰能帶給人全面發展,誰能讓社會更和諧。針對全球化帶來的壹系列難題,如生態問題、生態社會主義等新的社會主義流派,既對社會主義進行了理論創新,又在實踐中將馬克思主義與當代全球性問題相結合,為未來人類社會指明了新的方向。盡管生態社會主義的理論和實踐還很薄弱,充滿理想主義,但它確實為社會主義應對全球性問題提供了想象空間,是對科學社會主義的進壹步完善。由於當代生產力的迅速發展,社會主義不僅可以研究以工業文明為基礎的階級關系,還可以研究人與自然之間的文化倫理。這就是生態文明的意義。對中國而言,中國傳統文化中蘊含的生態和諧理念為實現生態文明提供了堅實的哲學基礎和思想源泉。今天,中國* * *產黨提出了科學發展觀、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環境友好型社會等壹系列新的政治理念,生態社會主義、世界可持續發展理念、中國傳統文化等都值得借鑒。二者的融合必將推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生態文明、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世界範圍內可持續發展的新趨勢、社會主義對資本主義的真正替代、人的全面發展和人類社會的和諧。中國對此責無旁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