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的朋友圈有很多藝人,收到了多少通知,壹天跑三個城市,累到吐血,壹天只睡三個小時,72個小時不睡覺,讓他無法理解。
蔡康永說:“我們要祝賀那些不交朋友,花大部分精力處理現實生活的人,祝賀他們找到了生活的重心。”
作為平庸的大多數,朋友圈成了壹面鏡子,是我們實時更新的簡歷。誰不想包裝壹下,假裝自己過得很好?
所以大家都在假裝看遍了世間所有的美景,吃遍了世間所有的美食,努力呈現壹個和平美好繁榮的朋友圈。
有的人感冒發燒,請假在家,卻求醫問藥,讓人心疼。
有的人朝九晚五,月薪不高,卻在朋友圈演繹精英,事業有成。
有些人向朋友傾訴自己的感情問題,痛斥渣男,但在朋友圈裏,他們充滿了溫柔和愛。
太讓人心疼了,為什麽要這樣裝?
也許是為了尋求存在感,也許是為了安慰自己,也許是為了給殘酷的生活留下壹點美好的思念。
在壹個老同學的婚禮上,失去聯系近10年的鄭雄加了我的微信。短暫的寒暄之後,我們再也沒有聊過天,只是靜靜的躺在彼此的好友名單上。
有時候,我在朋友圈裏看著鄭雄充滿活力的樣子,很羨慕。健身打卡,英語打卡,閱讀打卡...他把生活安排的滿滿當當,子彈隨時上膛,完全不像壹個被生活虐過的社會人。
當我埋著頭腰疼的寫作時,他正在健身房練腹肌,汗如雨下;我在批改作業的時候,他在享受付費的知識,很美好;當我在電影裏自嘲的時候,他在和不同的年輕女士約會,春風很驕傲。
這讓我常常懷疑人生。同壹個高中畢業,為什麽人與人之間的差距這麽大?
終於有壹天,看到鄭雄又在交朋友,我忍不住問:“老同學,妳的讀書打卡課怎麽樣了?我也想報壹個,提升自己。”
他仿佛發現了壹個樹洞,對著我倒苦水:“兄弟,這錢別浪費了!”"
我有些懷疑。他在朋友圈這麽“斜杠”嗎?
我還沒來得及說話,就看到他說:“我在這裏花了錢,當然要裝得像花了錢的樣子。”
真實情況是,他已經畢業五年了,事業普通,至今單身。
他對自己的評價是還不成熟,草率,沒有規劃,缺乏對行業的框定思維和方法論。每年年底,他身上所有的錢加起來不到壹萬,連回家給父母買禮物的勇氣都沒有。
人缺誌氣,事難。曾經沾沾自喜的少年,只能偶爾通過朋友圈給自己壹些興奮劑。
我和宿墨是在去年《哲思》雜誌舉辦的讀書峰會上認識的。在她的朋友圈裏,我總能感受到美好生活的氣息。
其他寫作圈的人發朋友圈,內容基本都是關於哪篇文章閱讀量高,哪篇文章授權大規模轉載,哪位讀者見義勇為獲得獎勵,哪位甲方父親拋出橄欖枝。
後來,我發現宿墨停止更新她的朋友圈。問為什麽,她說這個功能關了。
生而為人,我們都渴望表達自己,並堅持不懈地想與每個人分享我們的想法。
有壹天妳會發現,真正關心妳生活的人並不多,妳也不會真正關心別人的生活。
生活的真相是,妳如何對待它,它就會如何對待妳。
相對於現實生活,大多數人更在乎自己在朋友圈的地位,在乎自己在別人眼中是誰。
他們在朋友圈學會了偽裝,展現了高品質的生活品味,展現了豐富的業余活動,甚至是強大的社交圈。
翻翻書,不要急著學知識,先發個朋友圈,附上書的封面和節選;品嘗食物時,不想先嘗,而要先發朋友圈,附上各種色香味俱全的pose出去玩,並沒有真正放松自己,只是先發了個朋友圈,有火車票和景點照片。
這種豐富多彩的朋友圈,就是現代都市人最好的證明。大家把崩潰調成靜音模式,把雞毛綁成雞毛撣子。
朋友圈還有壹種裝逼,充滿無奈的善意謊言。
妳離開千裏之外的家鄉,只留下壹部薄薄的手機和父母聯系。從教他們使用微信開始,父母就時不時的給妳發健康短信,催婚短信,各種表情包。
妳在朋友圈做的壹切,他們都知道。因為我不想聽到父母小心翼翼的“妳最近怎麽樣?”,我主動在朋友圈營造快樂的自己,只有父母看得見。
妳會送壹頓營養餐,讓他們知道妳吃得好;會發交易記錄讓他們知道妳賺的很多;會每天送陽光綠植讓他們不用擔心妳。
妳故意裝得只有妳自己知道。妳不怕暴露蛛絲馬跡讓人看笑話,也不怕被別人匆匆壹瞥的尷尬。
因為父母有壹個“微笑”的表情,即使與年輕人的世界格格不入,也是真正的幸福。
朋友圈是看世界的萬花筒。有人把它當成同甘共苦的樹洞,有人把它當成發展人脈的渠道,有人把它當成自我表現的舞臺。
越來越多的人在朋友圈裏戒掉情緒,越來越多的人在朋友圈裏假裝生活,但壹旦開始表演,現實生活就會變得更加艱難。
虛擬的社交網絡迫使妳成為壹名演員,焦慮地思考日常劇本,暗示妳的存在有多麽重要。
我們都很脆弱,很難面對生活的真相。我們需要用謊言麻痹自己,迎合他人,才能獲得壹絲希望和安慰。這個還不錯,但是不要貪心。
不必假裝生活在朋友圈裏。宿醉醒來的時候,壹定要記得找到生活的真正重心。不要只討好別人,要學會善待自己。
最後,用蔡康永微博的兩句話結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