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河南鄭州的商代遺址中,發現了許多上釉的瓷像、瓷罐等,以及這些物品的碎片。胎骨細膩堅硬,燒制溫度在1000度以上,有金屬的聲音。實驗室測試表明,這些原始瓷器的胎兒骨骼與普通瓷器相似,由高嶺土制成。瓷釉光亮,壹般施於表面和部分口邊,很少施於器皿內部。釉色以青綠色為主,少數為褐色或黃綠色;瓷釉在化學成分上類似於所謂的豆藍釉;胎與釉結合緊密,釉底極薄。器皿基本都是輪制,也有助於手工揉捏和泥條板建築成型。血管有很多種,特別是開口型、鼓出型、疊肩型和小底型。常見的裝飾圖案有細格子、粗格子、條紋和雲雷紋。從瓷器的胎骨、釉色、溫度來看,基本具備早期瓷器的特征。由於加工工藝還很精細,胎、釉、配料都不是很精確,溫度控制不夠成熟,與後來的瓷器相比,質量較差,所以稱之為“原瓷”或“釉陶”。
瓷器的發展歷程
早期瓷器的釉是含鈣石灰釉,以鐵為著色劑。窯內燒制時,空氣循環,大量氧氣進入,形成氧化氣氛。釉中的鐵遇到空氣中的氧氣,就呈黃綠色。如果不讓空氣進入窯內,窯內就會產生還原氣氛,燒出來的瓷器就會呈青綠色。所以中國最早的瓷器是青瓷。如果釉中含鐵量高於3%,就會燒出褐色釉瓷器。把含鐵量高的釉塗得厚壹些,或者把釉中的含鐵量提高到4% ~ 9%,那麽燒出來的瓷器就是黑瓷。
東漢
東漢時期瓷器的主要種類有碗、盤、水壺、碗、壺、盆、盆、洗、罐、五通壺、痰盂、燉鍋和少數鼎。碗、盤、碗的造型有直口、直腹、底折、平足凹、通體;有幾罐是直舌的。
腹、肩、腹之間有雙線、四線或六線;很多鍋都有壹個淺鍋;五罐是三國兩晉時期倉房的雛形。硯臺壹般有壹個小圍欄,壹個凸起的硯面,壹個平底的凹槽,下面有三個蹄形的足。裝飾紋樣以輕元素為主,部分瓷器有刻劃或印制弦紋、水波紋、麻紋、網狀紋、帶狀紋、格子織紋、杉葉紋等。鍋、洗、鍋、罐等。通常印有第壹個(動物臉環)圖案。
三國
三國時期(220 ~ 265),越窯瓷器胚質堅,優質瓷器胚質輕春。釉色鮮亮翠綠。此時的裝飾紋樣很少,只有刻劃或印刷的網格紋、串紋、水波紋,而貼塑、印模紋相對豐富。此外,還有壹些藝術造詣較高的瓷器作品,如捧碗蛙出水、鴿形杯、熊燈、獸柄無物、跪羊燭臺等。三國時期,常見的器物類型有碗、盤、盒、罐、洗器、盤口壺、碗、盆、水壺、虎爪、痰盂、馬克杯、耳杯和竈、雞籠、狗、羊、豬圈、谷倉等隨葬用具。
西晉(265-317)
西晉時期(265 ~ 316)的青瓷仍以越窯為代表,胎普遍比三國時期略厚、略灰。釉面厚而均勻,青灰色,有的發黃。裝飾方式主要有沖壓、劃線、貼塑、模印、捏塑等。常見的裝飾圖案有網格、蓮珠、金銀花、菱形、鋸齒、水波、梳子、樓闕、舞者、祈禱者、鳥、牲畜、佛像、鋪頭、避邪、朱雀、白虎、人物等;除了四大系列的壺、臉盆、壺、老虎等,還有扁壺、雞頭壺、雕像、熏爐、燈、瓷俑等。器物形制矮胖,盤、碗、碗等器物口略薄,但底很厚。器物多為獸蹄、熊、龍頭、虎頭等造型。
東晉(317-420)
東晉(317 ~ 420)青瓷的釉色與西晉相似,但在裝飾上有很大不同。西晉時期的紋飾追求華麗的臉譜,東晉時期趨於樸素。繼素無風琴的蓮瓣紋之後,東晉後期越來越多地使用。此外,西晉後期出現的不規則棕斑,在東晉時期被廣泛使用。此時,褐色斑點有規律地位於器具的口沿、蓋子或動物眼睛、雞冠、角等部位。東晉也有壹些動物形象,如尊、硯滴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