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菜譜大全網 - 養生課堂 - 隋唐時期推拿取得了哪些發展?

隋唐時期推拿取得了哪些發展?

隋唐時期,按摩療法得到政府的認可,在醫學學科中占據重要地位。據《唐六經》記載,隋朝按摩科共有按摩醫生20人,按摩師120人,按摩學員100人。

隋朝大業年間(605-617),太乙大夫晁撰寫了壹部病因辨證專著,其特點是不在每病之後列出藥方,而是附上詳細的“養宣”方法,其中包括大量的按摩方法(以自我按摩為主)。這些按摩方法結合肢體指導,不僅能治標。

唐朝將中醫科改為傳統醫院,調整了按摩科的人員,包括1名按摩醫生,4名按摩師,16名附加按摩師,15名按摩學員。當時的推拿醫生主要從事教學工作,推拿培訓的對象除了承擔臨床治療任務外,還要負責宮廷保健,指導皇室指導養生活動。當時的骨科也屬於按摩科,所以按摩手法中也包括了壹些骨折復位手法。中唐時期,林道人撰寫的《愈傷去續斷秘方》是我國最早的骨科專著,現存的《愈傷去續斷方》就是其殘跡。書中提出的治療閉合性骨折的四種方法,即“感”、“伸”、“按”、“正”,對後世正骨推拿流派的形成和發展產生了深遠的影響。

唐代醫家孫思邈在我國醫學史上曾被譽為“亞洲聖人”、“藥王”。根據《新唐書》和《舊唐書》記載的歷史事件,他生於公元542年,卒於682年,享年1,40。在他的醫學巨著《備急備千女》(簡稱《千女方》)和《千女方》中,除了記述了大量的中醫內容外,還對當時的推拿療法作了系統全面的總結,並分別對內科、兒科、婦科、骨科的疾病推拿療法作了較為具體的闡述。

千金曰:“待新生小兒,肌膚幼弱,樂在感冒中心,身強體熱,或手足驚。這五味甘草膏分別是:甘草、防風、白術、二雷半丸、桔梗。”右口壹斤豬油不加水煎成糊狀,文火煎藥。新聞稠濁,糊作,我除。大如丸子,更受歡迎。冷的更熱,熱的更冷。孩子雖然沒病,但早起時經常用藥膏擦手、腳、心,弄得冷風颼颼。"

關於內科疾病的手工治療,千金方耀介紹“治腸不能隨肛流廣布:栝樓生根取粉,豬脂作膏,溫敷,隨意壓背,隨意縮裏”;“心痛”,“用手按壓並堅持,不要使其移動”對於婦科病,千金方耀說:“治療婦女陰道脫垂和脫肛的藥方:羊脂煎,宜寒溫敷。用鐵精塗脂,多少卷發。用火溫布,燙肛門,逐漸推。磁石末,酒役方寸匕,三日”;“治愈不利的壹面:

孩子腳底抹鹽,也要急抓,用鹽擦在腹部愈合。“《千斤方耀》還介紹了手法治療急性腰扭傷和顳下頜關節脫位的經驗:“坐東,停手捏住心臟,壹人前跪,壹人後抱頭,慢慢躺下,頭著地,三次三次,停止排便”;因為待遇不到位,就不合適創業了。”“如果壹個人用手指牽著他,慢慢地推著他,他就會重新陷入其中。馬上推出去,怕不小心咬到人的手指。"

《外臺秘笈》是唐代醫生王韜在公元752年寫的。書中介紹了很多手法治療的內容,比如心絞痛的手法治療:“真的很痛,手腳都青到關節了,心痛的更厲害。”治療心痛、疼痛、死亡的藥方:舉枕倚膝,欲使腹部皮膚柔軟,使肚臍上三寸胃管傾斜,則氣短。想舉手就舉手問疼不疼,慢就停下來。"

推拿醫學在唐代傳入海外。日本武文大寶二年(702年)頒布的《大寶令》中規定的按摩科的設置,與我國唐朝的設置完全壹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