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什麽是和平?
平和寧靜是壹種精神修養,是壹種道德修養,是七情調節的最高境界。壹顆平和安詳的心,絕不是妥協、和諧、做作、曖昧、圓滑、平庸。壹個平和寧靜的心靈沒有懷疑、嫉妒、抱怨或恐懼。平和寧靜不僅僅是做人的外在尺度,更是壹種立身養性的內在修養。和平和寧靜給生活和社會帶來壹種境界和壹種哲學。平和安詳的心態看似正常,實則美妙。平和寧靜心態的達成,完全取決於壹個人平時的修養。
和平與寧靜可以概括為真善美。
“真”就是沒有虛假,沒有勉強,內心平衡統壹,是心性自然表現的表現。
“善”是指心中沒有邪念,內心的修煉達到了人與自己、人與人、人與天地、人與萬物之間的“關心人、熱愛物”的境界。
“美”是指如果壹個人內心沒有煩惱,這種自我感覺不僅表現在內心的身心美,還表現在對國外生活的熱愛。
壹個人如果能始終保持平和安詳的心境,就會領略到人生真善美的境界。那麽,生活就會充滿無限的歡樂和充實,生活才會真正幸福。
2.寧靜安詳的保健意義
人生在於平衡,首先在於心態的平衡。平和寧靜是保持心態平衡的有效手段,是壹種簡單易行的養生方法。是生命之源,活水。
安心、祛病、抗衰老的論點得到了中外學者的認可。巴甫洛夫曾經做過壹個有趣的實驗。他把壹群狗放在安靜優雅的環境中,給它們足夠的食物作為對照組。另壹組同齡的狗,作為實驗組,也給足夠的食物。他們生活的環境嘈雜,不時給他們強烈的外界驚嚇,使他們坐立不安。很快,發現實驗組的狗出現了明顯的掉牙、脫毛、行動遲緩、瘦弱無力、行為古怪等衰老和疾病。對照組的狗仍然活得好好的。有人用老鼠做了類似的實驗,也發現了同樣的現象。
在生活中,我們可以看到,那些好鬥、搗蛋、脾氣大、心情沈重的人,往往比那些性格溫和、豁達、冷靜的人更容易生病,更容易早熟。調查發現,遭受嚴重精神沖擊的人,半年內患病率比普通人高7倍,死亡率高6倍。美國科學家從大量的醫療實踐和社會調查中發現,合群是人類的健康標準之壹。性格平和、合群的人患精神疾病、高血壓、心腦血管疾病和癌癥的幾率較小,平均壽命也高於不合群的人。中國的古人和傳統醫學更早更深刻地認識到,心態平和可以治病,可以抗衰老。可以說,修心養性是中國傳統養生的主要部分。
壹個失去平和與寧靜的人,往往會抱怨生活,不滿足,主觀自私,從而陷入封閉的生活狀態,會患上很多疾病。《左傳》裏有這麽壹段記載,壹個王子對妻子說,我最近很煩躁,不能安定下來。女士回答:“王新在蕩秋千,王璐已經筋疲力盡了。”這意味著如果妳失去了內心的平靜,妳所擁有的壹切都將失去。果然,沒過多久王子就去世了。
中醫理論認為,人如果不能保持平和寧靜,就會易怒、抑郁。憤怒和擔憂會導致陰陽失衡,氣血停滯,長此以往,就會變成壹種疾病。有經驗的中醫強調,患者在分析病因、調整治療方案時,把心態放在第壹位,以此動員患者改變不良心態。
3.如何保持平和寧靜?
人有時候很奇怪。越是得不到的東西,越是要瘋狂追求,卻不懂得珍惜已經擁有的東西。所謂“天下熙熙皆為利來,天下熙熙皆為利來”就是最生動的寫照。要知道,不切實際的欲望,是對永遠無法滿足的外物的無盡貪欲。他們只能懲罰自己,讓人迷失方向,讓人瘋狂,讓人煩惱,讓人失去平和安詳的心。
如果妳想擁有並保持壹種平和安詳的心態,就必須了解自己的內心,保持自己的內心。守住自己的心,就是無論外界環境如何。所有的榮華富貴,得失成敗,都控制不了妳的心安;守住自己的心,就是抵禦物價的誘惑,始終保持壹顆知足平和的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