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學生中有許多先進的知識理論,但他們的環境意識和素養仍有待提高。要做到這壹點,我們必須認識到環境保護的重要性,並擺脫過去的落後觀念。
第二,低碳生活,綠色消費,讓環保成為壹種生活習慣。
大學生可以做到的習慣是:離開房間時關掉電器,拔掉插頭;盡可能用節能燈代替普通燈泡;盡量以步行代替汽車或自行車,少騎電動車和出租車;盡量不購買和使用壹次性物品,節約水電等。
第三,宣傳環保,讓更多人行動起來。
大學生自己做環保是不夠的,實力和能力都是有限的。只有團結和動員全社會的人民,我們才能有效地解決環境保護問題。大學生可以以誌願者的形式向社會傳遞環保理念。
第四,大學生也要有全球視野,關註人類面臨的環保問題。
如今,世界性的饑荒、水資源短缺、石油危機、海平面上升、氣候惡化已經不再是遙遠的話題,人類正面臨著這些前所未有的全球性環境問題。我們應該加入維護世界和諧和保護人類居住的唯壹星球的活動。
環境保護的內涵和作用
環境意識的概念是隨著人與自然矛盾的加劇而產生的,反映了人們的心理和對環境的認同感。在這種心理的影響下,人們會自覺關註環境變化和生態平衡,會自覺維護生態系統的良性發展。
環境意識包括環境意識、環境價值觀、環境倫理、環境法制和環境參與五個部分,分為感性認識、知識、態度、評價和行為五個層次。環境意識的研究在人與自然的發展中具有重大的現實指導意義。
環境意識不僅包括人們對環境的認識,即環境價值觀,還包括人們對環境保護行為的自覺程度。因此,環境意識的內涵是指人們對環境和環境保護的認識水平和程度,也包括人們不斷調整自己的經濟活動和社會行為以保護環境,協調人與環境、人與自然關系的實踐活動的意識。
簡單地說,人們的環境意識是可持續發展的基礎和前提,也就是說,環境意識是調節、引導和控制人們行為的內在因素。只有當各種組織、團體和個人認識到生態環境與人類生存的關系以及生態危機對人類的危害時,環境保護才能成為人們的自覺行為。
環境意識是對過去人與自然關系的各個方面,即基本觀念、價值觀念、理論倫理、行為模式、發展路徑進行綜合反思後,產生的壹種與傳統意識有質的區別的新意識。它是確保生態系統安全和實施可持續發展戰略的必要條件。它表明了人與自然的和諧關系從被動知識向主動知識的飛躍,標誌著人類將走向壹個新的時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