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絡是怎麽來的?世界上有壹種“經絡敏感者”。
經絡:存在,但未知。
雖然經絡的本質不是現代人的觀念或知識體系所能完全揭示的,但太多無可辯駁的醫學實例和各種現代研究方法從不同側面證實了經絡現象的存在。
現代對經絡的研究大概始於20世紀70年代末,最開始使用的方法都是流行的物理方法,如聲、光、電、熱、磁等。
比如電。當時測量了經絡的電阻,發現其電阻低於非經絡,於是得出結論:經絡是良導體。
由此得出結論,經絡中運行的經絡氣可能是生物電。
後來從聲、光、熱、磁等方面。我們發現了其他壹些可以用這些相關儀器測量的東西。所以只能說生物電可能是經絡的本質之壹,而不是全部。
再進壹步,就是利用放射性同位素示蹤觀測技術,看看這種同位素能不能在經絡中行走。
結果表明,該元素基本遵循經典經絡路線,尤其是四肢,其路線與經典路線基本壹致。
同時還有壹個對比,就是如果把這種放射性同位素放到人體的非經絡部位,它是不會動的。
這至少可以說明壹個問題:經絡裏有東西在流動,可以驅動這個放射性同位素的運動。
那麽,體內的這種物質流是什麽?這麽說吧:應該是壹個復雜的綜合效應,妳不容易用某壹種物質來準確解釋。
所以到現在大家都老老實實用中醫的本名——“氣”來掩蓋。
由於它流經經絡,所以被稱為“經絡之氣”。
經絡:對西醫的挑戰
這樣壹個看似無形實則“存在”的體系,是對西方結構科學乃至整個西方醫學觀念的挑戰。
當然,另壹方面,如果西方科學能夠敞開懷抱,相信我們也能從中得到壹些啟示。
經絡現象對於東方醫學來說是理所當然的,東方醫學以實用為終極目標,具有重道輕器、重象輕體、重功能輕結構的特點。
在現代科學對經絡的本質沒有完全理解之前,人們壹般喜歡用“經絡現象”這個術語來表達自己對現象的理解,以及對沒有完全理解或難以完全理解的現象本質的表達。
對於中醫來說,談經絡現象不無道理,因為經絡現象也是壹種“象”,與中醫的象系不謀而合。
但是對於這樣壹個形象的本質,中醫是清楚的。為了搞清楚這個問題,我們不妨追根溯源,從經絡的起源說起。
語句1:由點到線生成子午線
壹般認為,古代經絡現象,從被關註到臨床、養生的應用過程,再到系統的建立,有三種可能:壹是點到線,二是線到點,三是點線結合。
先說第壹點。什麽是“以點帶面”?
簡單來說,就是先找到穴位,然後把它們連在壹起,形成經絡。
壹般來說,中國古代人生病的時候會本能地使用壹些原始的按摩手法,刺激人體的壹些穴位就可以緩解壹些疾病。
進壹步發展物理刺激更強的針,如原針石、更遠的金屬針,或與火有關的艾灸。
從無意的發現到有意識的尋找,治療經驗的點在不斷積累和增加。它們像壹串珍珠壹樣連接在壹起,形成了點和線相結合的子午線。
這種說法最符合普通人的認知心理,也符合我們通常所說的“醫學是勞動人民在日常工作和生活實踐中慢慢發現、發明或積累起來的”,屬於典型的科學研究中尋求外部規律的觀點。
但這種認識有壹個很難解釋的弱點,因為十二經脈和八經脈的20條經脈中,只有十二經脈和任督二脈有穴位,所以以前稱為十四經脈。
然後有人問:奇經其他六經沒有穴位嗎?其實也不能說完全不存在,只是他們的穴位是借用了其他經絡,也就是說當他們的穴位和其他經絡交叉或者融合的時候,他們和別人的穴位在壹起,本質上就是其他經絡。
那麽,如果說從穴位到經絡,從穴位到線條,除了任督二脈,奇經八脈的其他六經是怎麽來的呢?看起來有點奇怪。
更重要的是,人體內不僅有14條帶穴位的經絡沿體表浮動,也有不帶穴位的內部經絡,這是點線理論無法完美解釋的。
於是,就產生了第二種說法,即由線到點。
陳述2:從線到點生成子午線
其實這個說法是通過經書感受到的傳說。換句話說,經絡沿線的各種感覺是描述經絡的主要依據。
也就是說,先找經絡,再找穴位。
壹個典型的說法是,古代練氣功的人可能會有壹種感覺,氣是沿著壹定的路線走的,比如水流、風吹、蜘蛛走、螞蟻爬,和經典的經絡路線基本相同或相似。
這壹點不難被現代從業者部分證實,也就是我們之前說的內證法和內求法。
由線到點,可能會讓經絡的發現過程快很多,也能隱約說明內部路線的存在,但這種說法並非沒有弱點。
練過氣功或類似做法的人可能有經驗:
氣的感覺傳導壹般在體表比較明顯,可以是線性的,與經絡路線大體壹致。但在體內,多呈彌漫、致密狀,或呈模糊、片狀或柱狀,很少形成清晰的線狀感覺。
然後,第三種說法出來了,叫點線重合論。
說法三:點線結合產生經絡。
其實是第壹種和第二種想法的結合。
這種推測並沒有脫離古代原始的按摩和針灸。這些物理刺激作用於人體,初步找到某些穴位後,可能會產生酸、麻、重、脹、水流或氣流等氣感。這種感覺也可以沿著經絡傳遞。
現代人習慣把這種循經感明顯的人稱為“經絡敏感者”。經絡敏感的人占人口的近三分之壹。
那麽基於此,經絡的呈現就不需要壹條壹條的去探究,然後去連接。只需刺激幾個已知穴位,就能感受經絡,找到整個經絡路線。
然後在經絡上多找穴位,大大加快了經絡穴位的發現和完善。
說實話,僅僅靠取經的感覺是不能確定的,因為它畢竟是壹種感覺,它的路線清晰性有些值得懷疑。
這時,另壹種人出現了。這種人在經絡敏感的人群中可以說是超級敏感的,不到1%的人群。
當用針刺或其他物理刺激方法刺激穴位時,可表現為體表沿經絡出現紅線、白線、皮疹、俯仰、皮下硬結等。有的人只有壹條經絡,有的人可以有多條經絡。
我自己至少看過三個案例。不要誤解為紅線白線疹,其實不是。它們的顏色非常明亮清晰。
只要有這樣的人,就很好辦。古人可以不停地戳其中的漏洞,展示其經典,然後如實描述。這不是清晰準確的經絡路線圖嗎?
如果不放心,可以多找這樣的人做反復驗證。
點線重合理論基本可以解決體表路線有穴位的問題。但是沒有穴位,還是無法解釋體表和身體的經絡。
經絡的起源和經絡理論的形成,有幾千年的歷史。千百年來,經絡理論成為中醫的重要理論基礎,被古代醫家用來闡明中醫的生理病理,發揮其對疾病的診斷、治療和預防作用。那麽,古代醫家是如何認識經絡實體的呢?
為什麽古人認為經絡其實是存在的?
1.子午線可見
在《黃帝內經》中,經絡被稱為“經脈”。《靈樞經》雲:浮脈、通脈為絡。"為什麽在體表可以看到絡脈?"《經》指出:“絡脈橫而淺,故面易見。”古人認為分布在身體深處的經絡可以用人體解剖學的方法來觀察。“《靈樞水鏡》曰:“夫八尺,肉在此,可量可從,死可剖。它又臟又脆,有伏特的大小,山谷的數目,靜脈的長度,血液的混濁度...而且很多都是。
“古人通過直接解剖觀察,發現了經絡的分布規律,即“經脈在內,分支為絡”(《靈樞脈度》),並測算出經絡的具體長度:“手為六陽,手自頭至頭,長五尺,或五六尺;手的六陰,從手到胸,是三尺五寸,三尺六尺八尺,五尺六三尺,或者二尺壹尺;六陽之足,自足至頭,八足、六足、八足、八足;六陰之足,自足至胸,為六尺五寸,六尺三尺六尺,五尺三尺,三尺九尺;從腳到眼睛的脈搏,7英尺5英寸,271英尺4英尺,251英尺,1英尺5英尺;督脈和任脈分別為4英尺5英寸、248英尺、251英尺或9英尺。壹切都是16英尺2英尺,這種氣體也通過隧道。"
蘇文的經絡理論也明確指出經絡有五種不同的顏色:綠、紅、黃、白、黑。陰絡的顏色和經絡的顏色是壹樣的,而陽絡的顏色隨著四季的寒熱而變化。
2.臟腑與外絡
《論靈豎亥》說:“十二經脈屬臟腑,外絡在四肢。”蘇文條經綸說:“五臟之道,來自於地道。”經絡屬於臟腑,臟腑與經絡相通。像壹棵大樹壹樣,它們有根和莖,樹枝和樹葉。所以《內經》形象地說:“經絡是臟腑的枝葉;臟腑是經絡的基礎。
從《靈舒靜》和《靈舒靜別》對十二經脈和十二經脈的記載可以看出,每壹條經脈在其循行過程中都屬於壹個臟或臟的器官,同時又與內外臟腑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系。陰經屬於臟絡,陽經屬於內絡。此外,還與其他內臟有關。這些都是基於人體現場解剖的進壹步發現。
《靈樞·舜帝胖瘦》在與四肢的聯系中指出:“手臟,手臟,腳臟,腳臟。”經絡沿著行走的方向上下運行,左右對稱,從頭軀幹到四肢各處的骨頭。此外,進壹步將八經、十二經、十二經、十二皮、無數絡脈聯系起來,使全身緊密相連。
3.經絡是氣血的通道。
古典文獻對經絡氣血運行有非常詳細的記載。比如《論麥·景堯·魏》說:“丈夫的脈搏也是家族的血脈。”註:“傅,為也。血量聚於經脈。”《靈樞水鏡》說:“受血者必營。”《靈樞·故鄉》說:“經絡,故血與陰陽...都是血脈經絡的普及。”《二十三難經》指出:“通經絡者,也以正為榮。”《聖典集》雲:“人的氣血常在十二經脈中運行。”針灸大成也說:“十二經脈,十五絡脈,外布為氣血之道。”這些都是為了說明經絡是氣血運行之道,而這條路徑具有“陰陽相通,如生生不息”(精神支點營養會催生社會)的特點。
由於陰陽經脈長短不同,陰陽絡脈深淺不同,十二經脈的氣血量也不同,這是古代醫家發現的。關於各經氣血的多少,《靈樞九針論》、《靈樞五尹吾衛》和《蘇文血液學行誌》中的說法是壹致的,雖然不太壹致。《靈樞營養養生會》說:“營在脈中,衛在脈外。”誰生氣了;營,血也。《靈樞脈度》說:“陰脈尊其臟腑,陽脈尊其腑。”這是古人對經絡有自己的循環系統的具體認識。
由於社會歷史條件和科技水平的限制,古人未能對經絡的本質進行進壹步的闡釋,這就需要我們在前人的基礎上,運用現代科學知識,對經絡的本質進行深入細致的探討和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