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壹般皈依是學佛的開始,不必守戒。但是,如果妳遵守戒律,妳需要堅持妳的諾言。然而,飲酒並不是五戒的基本戒律。之所以要求戒,是因為人喝酒後容易犯其他戒。妳可以接受殺賊嫖娼飲酒五戒全部,也可以只接受其中幾條,看妳的實際情況,不強求。
2.“貪癡”指的是貪、怨、癡。這三者毒性最大,所以被稱為三毒,是我們煩惱的基本根源。如果能看透這個根源,我們的煩惱就會減少。堅持戒三毒,就多了壹種堅持:執法。這就是佛教的精妙之處。簡單來說,破我佛法,堅持佛法,就是修行的標準。
這樣樓主就不難理解,我們不僅要持戒,更要堅持。在內心深處,我們不制定壹個法律,也不放棄壹個法律。淺下來,就是佛法不破世間法。沒有生活就找不到佛法。因為佛教生來就是為了治心,為了解脫煩惱,而不是為了執著和無為。
4.佛教教我們放下,直到我們沒有東西可以放下,直到我們想不起,哪怕想不起。簡而言之,放手,放手,放手。有些人癡迷於自己的身體。按佛教的說法,那是四種假組合,生有因緣,死有因緣。有些人執著於合法性的存在,佛的話從來沒說過。如果有什麽要說的,那就是謗佛。因緣法,我說,空,又名化名,也是中國人的道德;因為人的妄想無處不在,因果報應之輪中的六大司就推導出來了。自殺者為什麽會自殺?是外部環境的促使,還是心胸狹隘,為時過早?不從內心尋找,哪裏能找到我們煩惱的答案?作為成功的基本理念:心態決定壹切,這正符合佛教教義:心為根本。它們是如何組合在壹起的?
讓人學會放下,能叫迷信嗎?放手不是放棄,我們還需要努力,因為相信因果,因為緣分結出果實!所以我們活得真的真的很開心!
關於我學佛的原因,壹言難盡。如果有機會,我可以去我的博客看看,裏面有我學佛的詳細介紹。
-看到樓主對我們回復的反饋,我想在這裏補充壹點:
1.對戒律的理解是保護,不是約束。我強烈支持另外兩位師兄的意見。隨著自我的學習和理解,紀律不再是壹種約束,而是壹種解放。因為我們不明,沈湎於惡利,佛陀不得不說戒律,無戒律超越因果,所有的賞賜都是邪見。比如戒淫,我們有沒有意識到只有在婚外情泛濫的時候才應該遵守這條戒律?我想佛的苦心,如果不是看到了情欲帶來的痛苦,是很難理解的。
2.釋迦牟尼是通過自己的修行發現佛教的,而不是發明的。佛法始於煩惱。無煩惱,佛法無用。佛陀說,壹切方法都是為了全心。如果沒有所有的心,為什麽要用所有的方法?既然始於因緣,也就終於因緣。這是有原因的,這是沒有原因的;這輩子,還有下輩子,這輩子就毀了。如果壹個人能活得坦蕩誠實,活在當下,保持平常心,做壹個本分的人,真正回歸當下的自己,這個人就不需要學佛,因為沒有煩惱。當然,如果妳有煩惱,也不壹定非要學習佛教,比如心理學、哲學、養生、道教、基督等。,但是當妳深入研究的時候,妳會發現,佛法才是最重要的,去了解煩惱的深度和本質。
懷著樓主的心高興,希望* * *壹起學習進步,阿彌陀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