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中有很多這樣的例子。也許我們沒有意識到這些行為原本就是錯誤的行為,但正是這些習慣性的生活細節導致了孩子從小缺乏獨立鍛煉的機會。
有些家長認為吃飯穿衣等生活技能不需要練習,孩子長大了自然會有。其實這種觀念是不正確的,會讓孩子從小就形成“衣來伸手,飯來張口”的壞習慣,也會導致孩子形成惰性心理,遇到問題拒絕思考,無法獨自處理事情。從孩子發展的角度來說,不給孩子鍛煉的機會,就等於剝奪了孩子發展自理能力的機會。久而久之,孩子會失去獨立能力,這對孩子的成長非常不利。
現在很多父母都太寵自己的孩子了,尤其是爺爺奶奶帶大的孩子,從小就像小公主小皇帝壹樣被捧在手裏。我怕我睡覺的時候他會吃驚,我怕我吃飯的時候他會噎著...出去玩的時候經常是“保姆”“保鏢”,擦鼻子,整衣服,走路都寸步不離,生怕孩子摔倒。壹個在過度呵護下長大的孩子,怎麽談得上自主?還是多給孩子空間,讓他們多做工作多動腦,學會自己解決問題!因為孩子壹旦失去這種關心,往往會表現出不知所措的恐慌和迷茫。所以,也就不難理解為什麽剛進幼兒園的孩子總是哭鬧,大吵大鬧,難以適應,往往伴隨著焦慮和排斥。
心理學家的研究表明,3歲左右是培養孩子獨立性的敏感時期。孩子3歲左右,自我意識開始萌芽發展,逐漸表現出獨立的傾向。他經常拒絕大人的幫助,嘗試自己做壹些事情。孩子在3歲左右要求自己做事是很常見的。父母應該抓住並利用這個大好機會來培養他們的獨立性。要從小給孩子建立獨立的人格和意識,越早培養越好。
1抓住孩子獨立性培養的關鍵期
兩歲左右是兒童獨立性發展最快的階段,最初的自我概念出現,開始用第壹人稱“我”稱呼自己,如“給我”、“我要”、“我要”、“我自己來”等。,而且他們有自我獨立的意向。
孩子的這種初步嘗試,是孩子成長過程中不可或缺的壹步,也是孩子可喜的進步。大人要抓住孩子想要獨立的敏感期,掌握必要的教育策略和要點,讓孩子的獨立要求得到滿足,不要讓孩子在被拒絕後失去自我嘗試的興趣和好奇心,反而促進過度依賴的形成。
2.尊重孩子的好奇心,激發孩子探索的興趣。
受身體發育水平的限制,幼兒在肌肉力量、動作準確性和靈活性方面都不成熟,生活經驗不足。雖然他們做事態度積極,但往往會把事情搞砸,帶來壹些混亂,打破原有的家庭生活秩序,這是不可避免的。這個時候,孩子做的不好,被大人搞砸了也不會自己做,所有家長都會代替做。之後,孩子會逐漸失去做事的興趣,逐漸養成依賴大人的壞習慣。
3.讓孩子們做他們力所能及的事。
中國著名教育專家陳鶴琴先生說過:“孩子能做的事,都應該由他自己去做,而不是由他來代替。”日常生活中要遵循“大人放手,孩子動手”的原則,培養孩子的自理能力,讓孩子從做壹些力所能及的事情開始。家長可以根據孩子的興趣和能力,因勢利導,通過具體細致的示範,從身邊的小事做起,由易到難,教給孩子壹些自我服務的技巧。
4.教會孩子選擇的權利,讓孩子做自己的主人。
5.循序漸進的提高和鍛煉。
獨立性的培養是壹個長期的過程,需要循序漸進。不要急於求成,對孩子的發展提出過分不合理的要求。妳不能怪孩子壹時達不到妳的要求。為了讓孩子壹步步提高和鍛煉自己,家長不僅要及時提供壹些指導和幫助,還要及時給予表揚和肯定,還要以身作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