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養生概論
中醫養生是基於生命發展規律的保健活動,可以保養身體,減少疾病,增進健康,延年益壽。用這種理論和方法指導人們保健活動的實用科學。
養生理論以中醫理論為指導,吸收各家之精華,提出了壹系列養生原則。補充身心營養,協調陰陽,順應自然,註意飲食,謹慎生活,調和臟腑,疏通經絡,節制,養精,益氣,調息,等等,使養生活動有章可循,有法可依。
中醫養生概述
第六章環境與衛生保健
環境和保健是以人為中心的,環境是指人周圍客觀事物的總和。本章主要論述環境對人體健康的影響,闡明環境相關疾病的發生發展規律,提出改善環境質量的壹些基本方法,指導人們選擇和創造適宜的生活環境,使之與人類生命活動規律相協調,從而預防疾病,增強體質,保護人體健康。
養生環境的基本概念和分類
養生環境的基本概念
所謂健康環境,是指空氣、水、陽光、土壤、植被、住宅、社會人文等因素綜合形成的有利於人類生活、工作、學習的外部條件。
人與自然的關系是壹個有機的整體。因為恩格斯是盲人。?人本身就是大自然的產物,是不是在他們所處的環境中,和這個環境壹起發展了?。人和環境就像魚和水壹樣密不可分。環境創造人類,人類依賴環境,受環境影響,不斷適應環境,人類通過自身的生產活動不斷改造環境,使人與自然更加和諧。
生存環境對人類的生存和健康具有重要意義。適宜的生活環境可以保證正常的工作和學習,促進人類的健康長壽,有利於民族的繁榮昌盛。另壹方面,人類生產生活活動中產生的各種有害物質如果處理不當,不僅會危害人體健康,還會造成長期的潛在危害,威脅子孫後代。孟子指出;?住在空中,修煉身體,有多大?說明人們早就認識到居住環境對保護人體健康、改變居民體質的意義。
環境科學認為,在壹個正常的生態系統中,能量流動和物質循環始終在進行,但在某壹階段,能量和物質的輸入輸出,生物種群的組成比例和數量都處於相對穩定的狀態,信息傳遞順暢。這種平衡狀態叫做生態平衡。
生態平衡是壹種動態平衡,內外因素特別是人為因素的變化都會影響甚至破壞生態平衡。壹個生態系統之所以能保持平衡,是因為它有自我調節的能力,或者說環境對汙染物有自凈能力。但是有壹定的限度。當環境中有太多的汙染物時,這種調節就不再起作用了。如果生態系統被破壞,環境就會被汙染。嚴重的環境汙染會導致生態危機和人類災難。流行病學研究證明,人類70%-90%的疾病與環境有關。人要想健康長壽,就必須與外界環境建立並保持和諧的關系。
環境分類
環境的分類方法很多,本章介紹兩種常用的方法。
(壹)根據環境的形成。
以人為中心的環境包括自然環境和人類賴以生存的人工環境。
中醫經典概論
中國歷史上有句話叫“神農嘗百草?“壹日七十毒”的傳說反映了古代在與自然和疾病的鬥爭中發現藥物、積累經驗的艱辛過程,也是中醫起源於生產勞動的真實寫照。
早在夏商周時期(約公元前22世紀末-公元前256年),中國就出現了藥酒和湯藥。西周時期(約公元前11世紀-公元前771年前)的《詩經》是我國現存文獻中最早有藥物的書。《內經》是現存最早的中醫理論經典,提出了“寒者熱,熱者寒”、“五味入”、“五臟苦欲補瀉”等理論,是中醫的基本原則。
中醫美容
理論奠定了基礎。
現存最早的藥學專著《神農本草經》是秦漢時期(公元前2265438年+公元0-220年)許多醫學家收集和總結先秦以來豐富的藥學資料而成。這本書收錄了365種至今仍在臨床使用的藥物。它的出現標誌著中醫的初步確立。
3000多年前,在殷商時期的甲骨文中,就有關於中國醫療保健和十余種疾病的記載。在周代,使用了診斷、藥物、針灸和外科的方法。秦漢時期形成了系統的著作《黃帝內經》。這本書是最早的中醫理論經典。張仲景的《傷寒論》專門論述了各種雜病的辨證論治原則,為後世臨床醫學的發展奠定了基礎。漢代的外科已經達到了很高的水平。據《三國誌》記載,名醫華佗已開始使用全身麻醉劑“麻沸散”進行各種外科手術。
從魏晉南北朝(公元220-589年)到隋唐五代(公元581-960年),脈診取得了卓越的成就。晉代名醫王叔和所著《脈經》總結了二十四種脈象。這本書不僅對中國醫學有很大影響,而且在國外也有傳播。這壹時期,醫學學科的專業化已經成熟。針灸專著有《針灸A&B經典》;《抱樸子》和《肘後》是煉丹家的代表作。藥學上,有雷公的烘焙之論;外科有《劉鬼遺》;《病證諸源論》是病因學專著,《顱經》是兒科專著。新修訂的《本草》是世界上第壹部藥典;眼科專著有《海印經緯》等。此外,唐代還出現了壹些大型的方子,如孫思邈的《千女方》、王韜的《外臺秘笈》。
唐代(618-907)的經濟繁榮促進了中醫的發展。唐政府率先完成了世界上第壹部藥典本草——《唐本草》的編纂和修訂。書中收錄了850種藥物,並增加了藥物圖譜,進壹步完善了中醫的規模格局。
在宋代(960-1279),針灸教學有了很大的改革。王著《銅仁穴針灸圖說》。後來,他又設計制造了兩個同樣大小的針灸銅人,供學生練習。這壹創舉對後世針灸的發展影響很大。明代(公元1368-1644年)壹批醫學家提出將傷寒、溫病、溫病分開。到了清代,傷寒理論達到了成熟階段,出現了《溫病論》等專著。
從明代開始,西醫傳入中國,壹批醫學家倡導“中西醫結合”,成為中西醫結合的先行者。
明代(公元1368-1644年),藥理學家李時珍完成了《本草綱目》這部中醫巨著,收錄了1892種藥物,成為中國本草史上最偉大的集成著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