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菜譜大全網 - 養生課堂 - 酒精性肝炎,壹種“古老”的疾病。

酒精性肝炎,壹種“古老”的疾病。

肝硬化是壹種古老的疾病。早在2300年前的古希臘,醫學之父希波克拉底就記載了肝硬化的癥狀。18世紀,歐洲的“白蘭地肝”或“杜松子肝”事件,將肝硬化的病因與“酒”聯系起來。在現代,據統計,長期大量飲酒導致肝硬化的患病率,歐洲為42%,美洲為66%,亞洲為10%。

幾千年前,人類就開始發酵谷物、水果、蜂蜜等。變成酒精飲料。古埃及文明中首次記載了酒;在中國Xi安半坡村遺址出土的7000年前的陶器中,有“有”字形狀的罐子(中國古代“酒”字就是“有”),證明當時飲酒相當普遍和講究;在印度,從公元前3000年到公元前2000年飲用的酒精飲料——谷物酒,是從大米中蒸餾出來的。因為飲用酒精飲料可以產生精神和身體上的愉悅感,所以人類對酒精的依賴幾千年來都沒有減少。尤其是在它被認為具有養生、長壽和醫療功效之後。

1世紀,古羅馬學者老普林尼在博物學中記載了杜松子酒的養生作用。依靠良好的止血效果,刺柏也成為了醫生們的摯愛。14世紀中葉,黑死病席卷歐洲,數千萬人喪生,醫生建議用杜松子酒強身健體,抵禦疾病。公元65438+5世紀,荷蘭人將杜松作為添加劑加入蒸餾酒中。這種酒被荷蘭人稱為杜松子酒,後來逐漸被稱為杜松子酒。雖然杜松子酒最初是用於藥用,但由於它的味道和令人愉快的感覺,它很快受到人們的喜愛。

18世紀,糧食的過剩使得英國議會通過了用糧食蒸餾酒精和酒精消費的法案,通過這種方式穩定了糧食的價格。於是,酒的價格大幅下跌,導致廉價酒的過度消費。在英國,杜松子酒的消費量壹度達到壹年6.5438+0.8億加侖(約8200萬升),酗酒現象開始普遍。酒精性脂肪肝導致肝硬化的病例大量增加,因此死亡人數令人難以置信。這壹公共衛生事件通常被稱為“白蘭地肝”或“杜松子肝”事件。啟蒙運動的自由主義思想家伊拉斯謨·達爾文(Erasmus Darwin)曾在他有趣的植物詩《植物之戀》(Love of Plants)的腳註中表達了他對“酒精飲料”的感受:“沒有比火燃燒心臟更好的方式來描述啜飲烈酒的感覺了。可以肯定的是,喝烈性酒壹般會引起肝臟炎癥、硬化或癱瘓。”

到20世紀初,雖然醫生已經知道血吸蟲病、肝炎、瘧疾等疾病會導致肝硬化,但酒精飲料仍然是導致肝病的重要原因。根據世界衛生組織的統計,各國酒精飲料的消費量與肝硬化的死亡率呈正相關。二戰歐美限酒時期,肝硬化死亡率明顯下降。奧地利曾報道釀酒工人每天隨意飲酒,約144g/天乙醇,酒精性肝病患病率為26%,而金屬廠工人為9.3%,說明在歐美以酒精性肝硬化為主。

英國病理學家馬修·貝利(Matthew Bailey)在研究醫學中的肝臟時,解剖了大量飲酒者的屍體,發現他們的肝臟會出現“結核性”。他推測肝硬化與長期飲酒有關。19世紀,隨著細胞學說和生物化學的建立和發展,醫生開始用顯微鏡揭示酒精性肝炎和肝硬化的關系。在1911發表的壹篇短文中,哈佛醫學院病理學教授Frank Bermallory將肝硬化重新定義為壹種綜合征:“壹種慢性、進行性和破壞性的肝臟疾病,具有混亂的修復和結締組織攣縮。”而且,他首次描述了炎癥與酒精性肝病的關系。

現代臨床研究證明,酒精起初可引起肝細胞脂肪變性,即酒精性脂肪肝(酒精性肝炎);如果這種趨勢持續下去,酒精性肝炎會發展成肝硬化,也稱為肝纖維化。長期肝纖維化導致的肝臟炎癥會大大增加肝癌的風險。雖然在醫學上已經闡明了酒精性肝硬化的病理機制,但現代醫學對晚期肝硬化的治療仍然缺乏有效的手段。

始於20世紀60年代的肝移植給晚期肝癌患者帶來了壹線希望。雖然昂貴復雜,副作用明顯,但提高了患者的5年生存率至70%~80%,給患者帶來了壹定的安慰。到目前為止,仍然沒有藥物或療法可以逆轉肝硬化。所以,預防酒精性肝硬化最有效的方法就是不喝酒,因為即使是少量飲酒也會給肝臟帶來很大的負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