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菜譜大全網 - 養生課堂 - 陸豐風土人情

陸豐風土人情

陸豐地區的民間文藝種類繁多,豐富多彩,歷史悠久。陸豐漁歌、客家山歌廣為傳唱;雜技和皮影戲歷史悠久;當地僑民跳的印尼舞很獨特。正字戲和白字戲是中國不可多得的戲曲劇種,以其獨特的表演風格和深刻的藝術內涵享譽陸豐。他們堪稱戲劇界的活化石。歌舞、錢鼓舞、麒麟舞、舞龍舞獅都是當地群眾喜聞樂見的民間舞蹈。廟會、祖廟會、龍舟賽、漁民婚禮等民俗活動,體現了陸豐民俗文化豐富多彩、特色鮮明的特點,以及陸豐人民積極樂觀、豁達的性格特征和對美好生活的熱切向往。

歌舞是廣東漢族的民間舞蹈,以廣東普寧大南山的鸚哥、潮汕的鸚哥、陸豐市的甲子鸚哥為代表。甲子鸚哥在歌舞方面有著明顯的南派表演特色,剛勁豪放。它由65,438+007個演員組成。根據107梁山泊英雄喬裝進入大明府營救被帝國軍逮捕並取締的盧俊義的故事創作並演出。

滾蚯蚓是壹種民間舞蹈,以金奎大祿豐的金龍為代表。表演時,兩人鉆進龍被套,雙腳相對操作龍頭龍尾,在地上打滾,模仿龍的動態。

獨角麒麟舞是海陸豐地區流行的壹種民間舞蹈。其表演分三個層次:壹是獨角獅作巡神等表演,大頭僧舞、劉翠娘、猴子作各種幽默俏皮的表演;二是大頭和尚舞和猴子進行了跳桌、戴火圈、戴力圈、高舉手、翻地等雜技表演;三是獨角獅回禮的表現。演出由樂隊伴奏。

錢鼓舞是廣東漢族民間舞蹈之壹。海陸豐錢鼓舞最大的特點是樂舞結合,以舞蹈為主,伴奏和伴奏為陪襯。

汕尾像壹只孔雀,以其濃郁的民間藝術特色和獨特的民俗文化吸引著四面八方的人們。

傳統節日中,陸豐甲子鎮有特定的飲食,可謂無食之節。

大年初壹吃菠菜粉絲蘿蔔丸子豆腐幹。

甲子民俗,正月初壹吃素菜。菠菜甲子叫“飛淩”,“淩”與“龍”諧音,故有“食飛淩勝於龍”之說。白蘿蔔切絲拌土豆粉,加入炒熟搗碎的花生,再做成丸子蒸熟。家常菜料做成美食,寓意美好——圓滾滾,生生不息。至於粉絲和豆腐幹,則分別表達了對長命百歲、升官發財(甲子話中“幹”與“官”的諧音)的美好祝願,祈求壹年平安美好。

正月初七吃“七菜”。

正月初七是人節,要吃“七菜”。七種時令蔬菜壹般是後河(君達菜)、大蒜、芥藍、白菜、珍珠白菜、香菜、大白菜芯,其中後河菜必不可少。女人吃七種菜,說“吃了後河菜,就心滿意足,受到大家的喜愛”;因其組合厚實,又叫“百合”,意為“百合,百合,萬物易組合”,體現了中國“和”的文化理念。

正月十五吃甘蔗

正月十五吃甘蔗不吃湯圓是甲子地區特有的習俗。第壹,甘蔗是當地特產(現在當地很少種植)。從健康的角度來說,吃甘蔗可以強健牙齒;第二,甘蔗有甘甜、穩中有升的寓意,體現了人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和期待。

三月三吃“草飯”

這個習俗起源於上巳節。三月初的第壹個上巳節被命名為上巳節,因為它大多是在第三天。魏晉以後,定為三月初三。在古代,人們在這壹天外出郊遊,文人雅士去清風夜宴。據記載,上巳節流行於春秋時期。上巳節是古代最重要的節日。《論語》:“晚春之人,春裝成就,狀元五六,童子六七。洗澡差不多七遍,風在跳舞,在唱歌。”寫的是當時的情況。杜甫《兩為路》詩中的“三月三日,長安水畔美人多”,是對唐代長安曲江景區喜慶景色的描寫。

這個節日的主要內容是辟邪祈福。甲子地區節日的習俗是去田間采摘草藥的嫩葉(雞屎藤、伸筋藤、苦刺心、臭草心、蠟梅葉、楝葉四枝等。),並將米洗凈、剁碎、炒熟、煮熟,這就是祛除百病的“草飯”。隨著生活水平的提高,人們還添加瘦肉、蝦、蘑菇、魷魚絲、幹翅魚等調味品,使“草飯”更加美味營養。

還有壹種說法是賈三月三吃草飯的習俗來源於畬族三月三吃黑米。甲子地區的先民受到畬族文化的影響是合理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