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菜譜大全網 - 養生課堂 - 《七碗茶詩》原文

《七碗茶詩》原文

原著

七碗茶詩

唐魯通

壹碗潤喉,另外兩碗落寞。

三碗搜腸斷,只有五千卷字。

四碗光汗,人生不順,散到毛孔。

五碗筋骨清,六碗仙氣。

七碗都吃不下,但是感覺腋下有風在吹。

作品翻譯

喝壹碗潤唇潤喉;

兩碗食物打破了寂寞和無聊;

喝了三碗,搜章搜句,只記得五千卷字;

喝了四碗,我微微出汗,人生經歷的委屈全部發散到全身的毛孔;

喝了五碗,感覺全身的肌肉骨骼都清爽了;

吃了六碗飯,我覺得自己飄飄然,達到了神的境界。

我吃不下七碗,卻感覺微風在腋下慢慢吹來。

作品介紹

《七碗茶》是路桐隱居少室山茶仙谷茶仙泉時所作的七言古詩《寫作·謝夢·勸寄新茶》的關鍵部分。寫出了喝新茶的絕妙意境,廣受好評。

創作背景

河南省沁源風景區有五十五眼泉。西湖桃花島四面環水,百竹環繞,島下有泉,從入島拱橋壹側湧出,湧起數尺高,落入泉祖河。其水質清澈甘甜,舊日稱為桃花源。

中唐時期的沁園已成為河東、河南、河內等地官僚、文人宴飲的休閑場所和文化中心。

陸通,(約795-835)玉川子,住河內濟源李思村,是“初唐四傑”之壹陸的直系後裔。雖然他出生在壹個貴族家庭,但他的家庭非常貧困。他性格孤僻,誠實坦率,淡泊名利,特別厭惡官場的醜惡,沒有進入科學研究,隱居在山野,刻苦學習。沒有受到高官厚祿的誘惑,他拒絕了自己的仕途,並以貧窮的耿介而聞名。朝廷聽說了盧仝的才能,兩次請他做諫官(五官職),但他痛恨朝廷宦官的專制權力,鄙視骯臟的官場,拒絕接受命令。正如他在《冬》詩中所說,“上不知天子,下不知諸侯。”(《全唐詩》卷五八八《陸通詩集》)。尤其是韓愈喜愛魯通的才華和高尚的節操,在河南時不時幫助魯通。因此,陸童壹生與韓愈、張繼、孟郊、賈島交遊,成為唐代韓萌詩派的重要人物,進而成為中國的“茶仙”。

沁源位於博愛縣徐良鎮、山王莊鎮,沁陽市至五龍口鎮、濟源市九裏溝,全長30多公裏,是南太行山腳下最美、最有故事的風景區。對時代不滿卻又自己害怕的路通,經常邀請朋友到這壹帶做客喝酒。所以九裏溝的魯通茶桌依舊,沁園的“漢茶”、“魯泉”、“七碗茶歌”等故事流傳至今。

唐元和四年,住在河內孟州的韓愈和住在河內濟源的陸通住在河內沁源。他們和藝妓坐在壹起喝酒,唱了壹會兒歌,跳了壹會兒舞,然後叫女仆端茶。在唐代,河內人只喝當地的菊花茶和東陵茶。陸通雖然也是土生土長的河內人,但畢竟是“茶仙”,龍井和毛尖都是用的。所以菊花茶雖然清純甘甜,卻缺乏清苦之美,所以大大不快樂。韓愈是這裏搬竹的常客,對竹類植物很了解,就帶著魯通去竹林裏采了壹些竹串,建議他泡茶嘗嘗。結果竹簽沒泡出來,泡出來的茶又苦又不夠香。路桐很苦惱。片刻之後,魯通突然提議出去看看春天,韓愈不解其意,也跟著去了。每到春天,就看到魯通捧著水喝,結果,55歲的春天看完之後,肚子鼓鼓的,逗得韓愈大笑。後來,魯通讓丫環把桃花泉水灌滿,重新煮好,讓韓愈喝。韓玉品嘗過之後,突然明白是什麽意思了。他說:“酸甜苦辣,淡雅淡雅,滋味獨特,好茶,好茶!”原來竹簽的藥理是生津活血,清熱去火,潤肺解毒。再加上桃花源的甘甜和礦物質成分的藥用反應,竹串茶變得綿軟,清心,益脾,養心,的確是好飲品。

在以後的日子裏,韓、陸經常多次邀請、孟郊、賈島等友人到桃花泉邊飲宴,寫歌吟詩,留下了許多奇聞異事和詩文。

唐元和六年,陸通從好友、進諫大夫孟建處接茶,並邀請韓愈、賈島等人到桃花泉烹茶,於是就有了著名的《七碗茶歌》。路桐的茶歌表達的是飲茶的感受,不僅僅是食欲,更是“竹串茶”的藥理和功效,喚醒心靈,益於身體,凈化靈魂,激發文思,凝聚萬物,創造美妙境界。

作品欣賞

《七碗茶歌》是《寫作·謝夢·勸導·送新茶》的第三部,也是最精彩的壹部。寫出了喝新茶的美妙意境:第壹碗潤喉,第二碗助人排遣寂寞;第三碗開始反復思考,心裏只有道;第四碗,可以把生活中所有的委屈都拋到九霄雲外,表達茶人非凡的大度;喝到第七碗的時候,腋下有風,想乘著清風回家去人間仙境蓬萊山。壹杯清茶,會讓詩人潤喉,除煩,潑墨,生出成仙的美好環境。寫壹寫茶的美。對他來說,茶不僅僅是壹種飲料。似乎茶為他創造了壹個廣闊的精神世界,把喝茶提升到了壹個非比尋常的境界。專心飲茶可以忘卻世俗,拋掉名利,成仙。

作者簡介

陸通(約795~835),濟源(今河南)人,祖籍楊帆(今河北涿縣),唐代詩人。陸通壹生嗜茶,被後人尊為茶中聖人。

陸童是《茶譜》的作者,被世人尊為“茶仙”。這首《七碗茶歌》在日本廣為傳頌,演變成“潤喉、破寂寞、搜心、輕汗、清筋骨、接仙氣、引清風”的日本茶道。日本人非常敬重魯通,經常把它與“茶聖”魯豫相提並論。

至今,九裏溝還有玉川泉、品茗延壽臺、魯通茶館等名勝古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