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備墓位於成都南郊武侯祠正殿西側。歷史叫做惠玲。
諸葛亮墓位於勉縣城南四公裏的定軍山古戰場腳下。
德陽綿竹縣龐統廟龐統墓。
姜維的墓很多,有真有假。這些墓葬分別位於甘肅省蘆山縣、劍閣縣、汶川縣、江油縣和天水市。
馬超墓位於陜西省漢中市勉縣城西的馬公祠村。
其他沒找到相關資料。
被申請人補充2010-06-04 14:43
成都西郊營門口鄉黃鐘村黃鐘墓。
趙雲陵,銀屏山腳下,大邑縣以東1公裏。
馬岱墓在四川新都縣軍屯鎮和彌牟鎮的交界處。
四川省閬中市古城區西街張飛墓。
湖北當陽關羽墓
四川省南充市高坪區永安鄉臨江村鳳凰山王萍墓。
陜西省漢中市北門外2公裏石馬鄉魏延墓。
李嚴墓,四川省梓潼縣東南。
張本墓位於陜西省漢中市漢臺區龍江鎮百花村街北側居民樓內。
增加
關魚目
身在洛陽,身在當陽。
湖北當陽關嶺
東漢建安二十四年冬,關羽失荊州,退守麥城。他在當陽西北被吳所殺。孫權擔心劉備富。
關羽墓圖片
報仇,在洛陽把關羽的人頭獻給曹操。曹操識破了他“誣陷他人”的計劃,雕瑞香科為體,以王侯之禮將羽葬於洛陽之南。孫權在當陽舉行了葬禮。這就是民間常說的關公“頭在洛陽,身在驕陽”。
關嶺位於當陽市以西五英裏處。苗嶺坐西朝東,遠眺曲水和景山。宋朝以前,關羽的墓只是壹個被樹木遮掩的土堆。南宋惜春十五年(公元1188年),襄陽知府王鑄封關羽墓土,“建祭亭,四周有墻,樹木有松柏”。元代至元十二年(公元1275年),玉泉寺主持僧人惠珍,派僧人到關羽墓園修大門,看管陵墓。明朝成化三年(公元1467年),當陽縣令黃樞上書朝廷,要求為關羽墓地建廟。經憲宗批準,修建了這座寺廟。該建築群始建於明代嘉靖十五年,現占地98畝。
上世紀80年代初,當陽人發願復關嶺,如今這片紅墻黃瓦更顯雄偉。墓園的入口是壹座仿古的漢樓。當妳進入入口時,妳會面對墓碑亭。亭內立有清道光十年(公元1831)碑,正面刻有24個字:
忠義魏展示漢壽的陵墓,漢壽是漢朝的前將軍。
亭對面,石牌坊、三元門、馬廳、拜殿、正殿、寢殿、陵墓沿中軸線排列。兩側有華表、鐘樓、鼓樓、碑廊、齋堂、聖像亭、波子廟、齊聖宮、佛寺、春秋亭等建築。由於歷史原因,玉泉山早期派僧人管理關嶺,留下了許多佛教的印記,以及今天關帝廟的佛寺、齋堂等建築。
中軸線盡頭的關公古墓高七米,周長六十八米。墓頂古樹參天,陽光被綠蔭遮蔽。古墓的原通道可以進入墓室。上世紀60年代初,我還是個孩子的時候,就跟著父親進了墳墓。只見墓頂遮天蔽日,頂上掛著兩條鐵鏈,吊著壹個巨大的棺室。兩側配有長明燈等祭祀器皿。墓的周圍,有四個巨大的水缸,也許是當年用來裝燈油的。20世紀60年代中期,陵墓被封鎖。現在,人們只能祭奠墳墓。墓前的亭柱上方,有壹幅石雕對聯:
山托神宅,杯土涵太空。
河南洛陽關帝像
天下這麽多關帝廟,我覺得首先要感謝歷史上的壹位老人——三國風雲人物曹操。據《三國誌·武帝紀》“建安二十五年春,(曹操)至洛陽,擊斬羽權傳。“當時曹操在洛陽,66歲,病重。當他收到孫權從當陽送來的關公首級時,他識破了東吳“嫁禍於人”的計劃。愛才的曹操可能覺得自己馬上就要天下了,帶著諸侯的禮物,把關羽葬在了洛陽南。當年正月二十三,曹操去世。埋葬關羽,大概是曹操在世時做的最後壹件好事。試想,如果曹操沒有以諸侯之禮將關羽的頭顱葬於洛陽,恐怕孫權也未必會以諸侯之禮將關羽的屍體葬於當陽,甚至也不會有今日遍布天下的關帝廟。
河南洛陽關林第二堂官家唯壹的護林員、後裔關君喜女士曾在此工作。
由於關羽多次被皇室加封,洛陽關林多次改名。漢代稱關中,明代稱關王中廟,清順治稱關帝陵廟,康熙稱關福子陵廟。道光年間,關林這個名字出來後塵埃落定。在中國封建社會,民墓叫墳,諸侯墓叫墓,帝王墓叫墓,聖人墓只能叫林。武將關羽和《文生》裏的孔子壹樣有名,關羽頭顱安放的地方當然叫關林。
漢朝時,關林只有壹堆封土。明神宗萬歷二十年(公元1592年)在關中前建廣場,萬歷二十四年(公元1596年)建廟。關林的建築風格與北京故宮相似,舞樓、山門、儀門、祀殿、文獻館、武館、春秋館、石坊、碑亭、關羽古墓沿中軸線排列。
關殿,又名正殿,高約20米,琉璃頂,典雅的五個山脊。在文廟裏,關羽皇帝的雕像有6米高。關帝頭戴十二冠禦冠,身穿錦繡官袍,鳳眼蠶眉,面帶赤金莊嚴而坐。兩邊關平、周倉、王符、廖化都是大將。這座雕像很高,栩栩如生。武殿,也稱為第二聖殿,雕刻有“關羽怒視吳棟制服雕像”。關羽身著綠袍,甲露在外,頭戴黑絲巾,雙眉緊鎖,怒視梁武帝,東南三國,關帝兩側,關平手持印章,周倉手持刀。他的舉止很現實。
張飛墓:
張飛是三國時期蜀國的“五虎上將”。劉備入川後,張飛鎮守川北重鎮閬中七年。公元221年,他為關羽報仇,和劉備壹起攻打吳棟。臨行前,範姜和張達被部將刺殺,享年55歲。張飛的首級被帶到東吳,身體和軀幹葬在閬中,首級葬在雲陽。分別修建了張桓侯廟和張桓侯廟。
張桓侯廟,俗稱張飛廟,位於中國歷史文化名城四川省閬中市古城區西街。這是壹座紀念三國時期蜀漢著名學者張飛的廟宇。張飛死後,被追封為桓侯,故名。張飛墓在廟的後面,墓的形狀是壹個圓形的石圍土墩結構。墓上有古樹,枝繁葉茂,郁郁蔥蔥,就像壹把傘蓋。
劉備平定益州後,派張飛為巴西太守,率領駐軍在閬中七年,為鞏固蜀漢政權,保護閬中安全立下了汗馬功勞。彰武元年,為範強、張達所殺。“村民們渴望他們的忠誠和勇氣,並在墓前建了壹座廟來崇拜它。”此後,張桓侯廟屢廢屢興,延續1700余年。現存的張歡後殿是壹組四庭明清古建築群,占地6600多平方米,總建築面積2400多平方米。是國務院公布的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張歡後殿主要建築沿中軸線排列,自南向北主要由山門、敵樓、左右匾額、正殿、後殿、墓亭、張飛墓和墓後花園組成。
寺內還有許多歷代名人的碑刻和匾額,陳列著武侯銅鐘等1000余件歷史文物,顯示了閬中幾千年的深厚文化積澱。三國重要文物——桓侯祠,布局嚴謹,結構獨特,既雄偉又典雅,遊人絡繹不絕。
韋偃墓
魏延墓位於陜西省漢中市北門外2公裏的石馬鄉。相傳蔣琬被任命為蜀相後,魏延前期立功,建墓為禮,墓前雕石馬。這個墓不存在,但是有兩匹石馬,壹匹斷了,壹匹完整。1973移至漢中博物館保存。
魏延死後被誣蔑為蜀奸,滅了三族全家。魏延的壹部分士卒冒著生命危險,把他的屍體收集起來,埋在南鄭城外的曠野裏,也就是現在陜西省漢中市北門外2公裏的石馬鄉,然後定居下來,守護將軍墓。墓前跪著兩匹石馬,指的是殺死魏延的兩個反派楊儀和馬岱。石馬鄉由此得名,至今當地百姓仍親切地稱他為魏將軍。
曾經有壹個文臣武將的石像站在墓前,手裏拿著壹張漢中地圖,低頭向魏延將軍告白,說諸葛亮後悔壹生沒有聽從子午谷計劃。現二世馬,壹破壹全,於1973移至漢中博物館保存。
趙雲陵墓
在大邑縣城以東1公裏處,尹平山下的土丘大如小山,依山而建,氣勢雄偉,四周石女墻,古柏密林。墓前有壹座幽靜雅致的木質四合院建築。中間有壹塊墓碑,高2.5米,寬1米。其上有“韓順平侯趙雲陵”七字大字,兩側鐫金對聯“紅勇永護江源老人,忠魂猶強。”碑文上寫著“永烈千年”。
馬超陵墓
勉縣馬超墓位於武侯鎮繼光村,距武侯祠約1 km。前幾年在馬公廟當小學用。據三國文化研究專家郭慶華編纂的《關中名勝誌》、《關中陵墓誌》、《諸葛亮年譜》記載,公元221年,劉備稱帝後,提拔馬超為驃騎將軍,率涼州牧守陽平關(即現在的勉縣老城)。他於公元222年去世,享年47歲,葬於此。
公元227年,諸葛亮北伐曹魏,路過馬超墓,令其弟馬為孝,並點亮夷墓祭祀,激勵三軍將士化悲痛為力量。劉備稱贊馬超:“我信北土,我威武,共發光。”諸葛亮評價馬超:“我是文武雙全的秀才,是我壹生的英雄。”
90年代以前,墓地被周圍的莊稼侵蝕,只是壹個土堆。現在馬超的墓和祠占地20多畝,被韓暉運河壹分為二,墓在北,祠在南,中間有橋相連。該墓仿漢代,周長90米,高8米。有兩個墓碑,壹個在墓前,壹個在神社前108國道旁,內容壹樣。隸書“西漢將軍馬墓”為清乾隆年間(1776)兵部侍郎兼副都督畢深所題。
民國十七年(公元1928年),馮玉祥將軍在馬超寺前立碑,上書:“千古功名以漢,壹篇文章苦盡甘來。”
橫跨漢江的馬超墓廟、武侯祠、固陽關平、諸葛閱臺、定軍山下武侯墓,構成了壹組三國文物,豐富了漢中三國文物的內容。明代四川按察使楊善、成都知府王久德、新都知府邵念其等。,在馬超墓前立碑,在馬路邊立中國桌。清雍正十二年(1734),知縣陳明在馬超墓周圍立界石,禁止砍柴、耕種、侵葬。道光十七年(1837),知縣張鳳書重新丈量墓地,總面積三畝七毛四。墓周圍種柏樹,砌圍墻,招佃戶看守,春秋祭祀,並在道路旁重新立壹個地標“漢將馬工之墓,禁止超越孟起二字”使之壯觀。
四川知府馬偉其是清代保護馬超墓的最重要的人物。在法越戰爭和川邊平叛中屢立戰功。宣彤元年(1909),馬蔚琦到川北視察軍務。當他看到馬超的墳墓,上面的銘文丟失了,他深受傷害。他慷慨捐錢,在墓前重修了三座紀念館,親筆題寫了“英風常振”的匾額,撰寫了《馬陵園誌》壹書,並刻石保存,使馬超墓呈現出新的規模。
馬超墓坐北朝南,高約6米,直徑約12米。墓後有壹圓丘,密密古柏。該墓寬約3米,深10米。它包括石門、石箱、石棺平臺等。它雕刻精美。馬超早年墓被盜。
黃鐘墓
在成都西郊營門口鄉黃忠村,有三國名將黃忠的墓。
清道光五年(1825),壹個叫“姬玉書”的農民,發現壹本刻有“黃岡侯漢生墓”墓碑、幾塊人骨、壹把劍和壹塊玉的書,立即通知地主、清代著名學者劉淵,說他在唐朝。墓碑上的“諱韓生”二字應該是“諱忠”。這說明這個碑肯定不是三國時期的舊物,很可能是唐宋以後人們修黃忠墓時豎立的。不過也說明這裏應該是黃忠下葬的地方。於是,學識淵博、以家鄉歌曲聞名的劉淵,邀請士紳、長輩共同捐款,修繕黃忠墓,並在旁邊新建黃忠廟。
修復後的墓高4米,周長約13米。陵園裏種著松柏,象征著壹代名將的不朽精神。寺內有壹尊黃忠全身像,白胡子長須,精神矍鑠。當然,這個“老將”形象也來源於《三國演義》,因為黃忠在歷史上並沒有留下壹個確切的年齡。雖然關羽曾經稱他為“老將”,但他並不壹定比關羽年長。由於黃鐘墓的修復和黃鐘廟的建立,原來的地名“積玉書”逐漸被遺忘,取而代之的是新的地名“黃鐘墓”。這種“以地名命名人”的文化現象,在中國歷史上真是數不勝數。
自從黃忠祠墓建成後,每年清明節,村民們都要趕上廟會,祭祀黃忠,祈求豐收。黃鐘廟和皇陵也因此成為成都西郊的壹大景觀。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黃鐘廟和黃鐘墓的祭祀活動似乎不如以前繁榮了。大躍進時期,中國流行“年輕人比趙子龍好,老年人比老黃忠好”的口號。作為黃忠的真跡,黃忠的寺廟和墓葬被當眾改名為“黃忠村”,壹直沿用至今。
1965年,為了修路,黃忠的墓被挖開,墓園裏的柏樹被砍倒。這種在今天人們無法理解的現象,在“左”的思想大行其道的時候,不算什麽。不久之後,“文革”開始,“破四舊風”狂潮呼嘯,黃鐘廟和皇陵更是難逃劫數。雕像被拆除,牌匾被砸碎。幾經破壞,幾乎所有的寺廟和墳墓都沒了,除了空棺材,在暮色中,悼念“四人幫”的滔天罪行。
在“三國文化遊”越來越被重視的時候,人們也多次提到黃忠祠和皇陵。誠然,時代條件和社會風氣不同,黃鐘廟和皇陵在人們心目中的地位也與過去不同。但為了弘揚民族的優秀傳統文化,我們還是希望有朝壹日能恢復黃鐘祠和陵墓。
馬岱墓
馬岱墓位於四川省新都縣軍屯鎮和彌牟鎮的交界處。其墓雖不十分宏大,但四周松柏翠竹環繞,並無野墳入侵。墓前有石桌,壇上有石碑。碑高約兩米,上刻:“漢平北將軍馬工之墓。”墓建在山坡上,圍土高約3米。20世紀50年代,在圍墻下發現了花邊磚,上面用隸書鐫刻著“馬岱之墓”幾個字。
燕燕墓
《四川通誌》記載:“漢將軍閆妍之墓,在四川巴中城外,背後有廟。”但這並不意味著就是的將軍,因為東漢的巴郡太守也是韓的將軍。而且《四川通誌》是清朝嘉慶年間編纂的,甚至在《三國演義》成書之後,也不排除根據道聽途說對《三國誌》遙遠歷史的壹些記述。有趣的是,閆妍的墓不在中州,而在巴中,巴中也在四川。當然巴中和中州相隔不遠,這個記載可能是真的,而閆妍的家鄉中州舞陽區將軍村的將軍墓地可能是壹個衣冠冢。
姜維墓
廬山姜維墓
姜維的墓很多,有真有假。這些墓葬分別位於甘肅省蘆山縣、劍閣縣、汶川縣、江油縣和天水市。在蘆山縣,不僅有姜維墓,還有著名的“江城”。魯山縣,原名青衣,三國時期屬韓佳縣。相傳姜維堅守邊境,在廬山建城,駐軍抵禦羌人。相傳姜維在成都被曹魏亂軍殺死後,被五馬分屍,但看到姜維膽大如鬥,敵人非常害怕。姜維的手下冒著生命危險把姜維的勇氣從成都帶回廬山,埋在城東的鳳凰山上。因此,姜維墓也被稱為“勇敢之墓”。墳墓是圓形的,四周都是石頭。墓前矗立著漢朝大將軍侯姜的墓。姜維姐姐的塑像長期供奉在魯山縣城北街道的主廟裏。據說姜維死後,他的姐姐來到廬山,帶領族人繼續哥哥未竟的事業。為紀念姜維而建的江青樓,至今仍保存在蘆山縣。為三層建築,高度14m,外觀宏偉。65,438+0445重建。
在江清樓北面的江後廟裏,壹座高大的姜維雕像豎立在魯山縣博物館裏。姜維雕像完成後,博物館在1993舉辦了姜維廟會。廟會重點組織了廬山地區特有的儺面具表演。在當地紀念姜維的民間活動中,有壹種有趣的遊戲叫“抱鵝蛋”。在遊戲中,壹個人在地上爬,肚子下有許多石頭。他不停地旋轉和躲閃來保護石頭。上面的石頭搬運者通過從他的腹部抓取更多的石頭而獲勝。據說這是羌人的壹種古老的娛樂形式,因為姜維是阿強人,作為紀念。據魯山縣博物館館長郭介紹,農歷八月十五是姜維的殉難紀念日。在這壹天,廬山的人們會去江參加祭祀活動。這種活動也被稱為“采樓匯譚磐活動”。這壹天,全城將搭起48座彩樓,奏響鼓樂,紀念姜厚的功績。
姜維甘谷墓
今天,甘肅省甘谷縣劉峰鄉姜家莊被傳為姜維的故鄉,有姜維的王冠墓。傳說姜維兵變被殺後,袁野和魏派專人監視屍體,不準掩埋。追隨者設法偷走了他們的衣服和靴子,並帶回了他們的家鄉。他們家鄉的人們非常生氣。他們按照南山建了壹個衣冠冢,旁邊沒埋靴子。南山也被稱為靴平。
姜維墓位於甘谷縣劉峰鎮姜家莊村南將軍山的靴坪上,距縣城東5公裏,占地6000平方米。1997甘谷縣人民政府公布為縣級文物保護單位和愛國主義教育基地。
姜維,三國時期天水(今甘谷縣劉峰鎮姜家莊)季承人。他是甘肅早期歷史上的著名人物。根據反映?相關史籍如《舒舒書》、《劍閣縣誌續》等。記載邵偉孤苦伶仃,與母親相依為命,自幼博覽群書,酷愛孫武之學,有勇有謀,聰明過人,在漢。他原是魏國的壹個中郎將,建興七年(227年)冬,蜀國宰相諸葛亮取天水為關,魏國回到蜀國。建興12 (234)年,梁死,魏為右將軍,輔佐韓,封為國號。公元19年(256年)春,被提升為漢將軍。魏繼續發光發熱,耗盡忠義,竭力恢復中原,振興漢室。魏乃派兵屯田隴西中部(今文縣附近)。次年,魏攻蜀,漢中失陷,姜維退守劍閣(今四川劍閣縣)。惠率領十萬士兵猛攻劍門,很難進入。他上書魏投降,魏執意不答,站隊守險。165438+10月,魏出謀劃策,勸蜀後主不戰而降,叫堅守劍門關的姜維棄弟投降魏。我們將等待恢復的機會。公元264年,鐘會誣告鄧艾在蜀中謀反,從司馬昭到長安,鐘會奉命進軍成都囚禁鄧艾。諸將想據蜀,問蔣魏,蔣示意殺北將軍,發泄不滿,北將軍便殺了諸將和魏在亂軍中。姜維也是在62歲時被剖腹產肢解的。
姜維死後,忠骨葬於四川。然而,他家鄉的人們為了紀念這位將軍,在縣城以東5公裏的姜家莊將軍山上,修建了占地近6000平方米的姜維王冠墓和姜維紀念館。楊成武將軍親筆題寫“姜維故裏”碑。千百年來,姜維孝順天地、氣貫長虹的高尚品質,激勵和鼓舞著壹代又壹代甘谷兒女。每到姜維的生日,家鄉的人們都會舉行盛大的祭祀活動。
廖華
韓廖化墓在金山。康熙中期,山縫中有壹塊石碑,上書“漢朝前將軍廖化之墓”,之後便不蕩了。古戎會處理好的。在喬杉古松種植了36種植物,在陜西支墩進行了人工種植。明朝萬歷三十二年,土人伐之以填之。
周倉墓
周倉墓
1.當陽周倉墓
周倉墓位於當陽縣城東南,麥城以西2公裏處。相傳是蜀漢名士周倉的葬身之地。墓在田中,比常見的土堆和圓形石墓略大。墓碑上寫著:“周將軍之墓,待漢武帝時,辟有密倉”。1998期間,寺信眾捐款60萬元加固周倉墓,重修周倉墓的臺灣宜蘭蛟溪寺董事長吳先生將以別靈儀式和安座儀式重修周倉將軍金身,告慰聖人之靈。
2.山東寧陽周倉墓
周倉漢墓位於寧陽縣城西15公裏的黃茅村西北,臥牛山麓的五龍口。光緒《寧陽續錄》載:“滄村人,隨漢殉難麥城,今期葬衣。”沒有留下壹點泥土,還留著壹個兩米高的墓碑。其上鐫刻“漢周將軍守聖位,清光緒二十四年寧陽執事立石”,墓旁為周倉寺遺址。此外,臥牛山西北地區的土丘綿延數裏,俗稱“周倉村”。周倉是兗州(今寧陽縣)人。
劉峰墓
劉封夫婦死後葬於龜山漢墓。徐州龜山
關興墓
成都三國時是蜀漢都城,關興死在這裏。從當時的情況來看,葬在成都的可能性最大。
清初康熙年間,解州(今陜西解州鎮)守將朱丹在挖修古井時,挖出了關羽的墓磚。上面刻著關羽祖及其父的名字,生卒年月等。,而且資料比較詳細,對關羽的家庭情況略有提及。所以,他寫了關厚祖的墓碑。
不排除後人將墓遷回關祖墳。
夢達墓
夢達墓在陜西省旬陽縣廟嶺鄉王家山。這座墳墓位於山頂,它是壹個水桶的形狀。圍土高約3米,周長約10米。旁邊是壹座清代的磚塔,已經殘破不堪。系省級文物保護單位。
王萍墓
王萍墓位於四川省南充市高坪區永安鄉臨江村鳳凰山。它是壹座長方形的土墩墓,原碑上寫著“漢將軍王平之墓”,在修建公路時於1959被拆除。王萍墓是三國遺跡旅遊路線上的壹個重要景點。1981年5月被定為縣級文物保護單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