觀察同壹物體在不同參照系中的運動,我們看到的是不同的情況。佛的參照系在他心裏。其實跟著心走。我真不敢相信。。
(轉載)1。佛教文化與體育密切相關。
壹方面,佛教認為人體稀有,佛法難求,要更加愛惜自己的身體;另壹方面,佛教強調精神修養,而運動不依附於身體。體育本質上是通過體育鍛煉磨練人的意誌和性格,使人樹立生活自信,將體育的精髓融入生活,激發超越自我的力量。在許多方面,體育可以從佛教文化中獲得寶貴的啟示。
體育精神是人類自強不息、自我超越的精神。金牌第壹,先贏不是體育的本質。體育本質上是壹種人的高度和諧,壹方面是運動員身心狀態的和諧,另壹方面是比賽過程的和諧,即比賽的和諧。體育競技的過程是人性的自然流露,沒有任何雕琢。在運動的過程中,人是無我的,超越自己的意誌,進入壹種空靈的忘我境界。
如果把體育看作壹種人生哲學,它所倡導的平等、公平、正義、包容、和諧,對多元文化的尊重,對社會和諧的促進,對世界和平的倡導,與佛教哲學相輔相成。可以說,建設壹個和平、公正、美好、和諧的世界,不僅是奧林匹克的目標,也是佛教的終極追求。
二、佛教文化對中國傳統體育的貢獻
體育是壹種文化,是人類社會發展的必然產物,隨著人類的需要和社會文明的進步而發展。中華民族有五千年的燦爛文化,我們的傳統體育也是我們傳統文化的壹部分。兩者相互促進,共同發展。在儒、道、釋的環境下,形成了中國傳統體育的基本特征。尤其是佛教文化和觀點對中國傳統體育的滲透最為明顯,對中國傳統體育的形成和發展起著極其重要的作用。
(壹)佛教文化禪修法促進了中國保健體育的形成和發展。
中國的佛教和道教在長生不老的問題上有過長期的爭論。道教求身體長生;佛教看重精神解放;毫無疑問,佛教追求的是長生,其終極目標是涅槃,即涅槃四德中的“常態”,即長生。佛教對中國傳統體育養生的影響主要是以禪修的形式。通過長期的冥想練習,運用壹些調節氣息、心、體的方法,可以鍛煉身體的外靜內動,促進人體健康長壽。
冥想與人的心理和生理密切相關。人體的結構非常復雜和精巧。它能成為壹個完整的個體,主要依靠神經系統,尤其是大腦的作用。同時,根據生理學的觀點,人體結構的最大功能在於維持生命。它壹方面在體外吸收營養物質和氧氣並供應給體內各個器官,另壹方面排泄體內的二氧化碳和其他廢物。這種物質交換的現象叫做“新陳代謝”。冥想首先影響人的心理活動,心理往往更影響生理。比如:我內心感到羞愧,我覺得臉很紅;我心有所憂,但並不覺得蒼白消瘦。這是對我身體的心理影響。開心的時候五官感覺美好,難過的時候則相反,這是對五官的心理影響;當妳興奮時,妳的食欲會增加,但當妳沮喪時,它會減少。這是對妳胃的心理影響。憤怒、嫉妒等異常情緒會造成血液和各種組織中的毒素,這是對血液的心理影響,說明心理力量足以支配身體。
人體有兩個方面:生理和心理。雖然我們是搞修養的,但是兩方面都不能偏廢,心理方面其實更重要。從解剖學和生理學的角度來看,中樞神經系統-大腦和脊髓-也是聯系、管理和調節神經活動的壹般機制。巴甫洛夫創立高級神經活動的條件反射理論時,用壹只狗做實驗。狗壹聽到鈴聲就分泌唾液,通過大腦皮層的活動,傳遞到延髓的唾液分泌中樞,再傳遞到分泌腺,這也是心理影響生理的壹種解釋。冥想不僅可以使血液在生理上運行良好,使人受益匪淺,而且可以使全身精神在心理上得到統壹和集中,從而促進心理現象進壹步向健康發展。保持冷靜的態度是對抗註意力分散的唯壹方法。同時,心態平和正常,頭腦清晰快樂。自然可以促進身體安寧,消除病痛,延年益壽。冥想使精神集中。關於精神集中的問題,我們可以用這個例子來說明:我們可以用棱鏡或者凸透鏡把曝光帶到壹個焦點上,然後就可以有灼燒的功能,因為曝光集中後,會產生高度的熱量。同樣在冥想狀態下,大腦皮層處於保護性抑制狀態,可以協調和恢復大腦的功能。人的思維能力大大提高,產生了正常情況下無法擁有的靈感和智慧。這是從冥想中產生智慧的佛教修行方法。同時,人的冥想可以明顯降低人體的基礎代謝,減少氧的消耗,腎上腺素和去甲腎上腺素的代謝是正常人的60%左右,而皮質激素和生長激素減少,免疫功能增強。
佛教禪修是中國古代保健的重要法則之壹,為中國保健事業的發展做出了巨大貢獻。
(二)禪宗對中國武術的影響
佛教僧尼習武從我國南北朝時期開始,武術界認為佛教僧尼習武源於禪宗的早期始祖菩提達摩。可以說佛教武術是中國武術最具代表性的。少林武術的起源和繁衍深受禪宗的影響。正如日本佛教歷史學家毛雄所說:“中國武術的背後有禪宗思想和練習。”禪宗思想對少林武術的影響是多方面的,壹般表現在少林拳的中心思想、拳法的內在修養、武術的目的和戒律、武德等方面。少林武術內功中的上乘功夫,講究養氣調心,是超越神化的,是建立在心性的堅持上的。《少林拳秘笈》中說:“優秀的武術,只有帶著壹點禪意,才能活潑從容。所謂超越,就像壹個外國人。”少林寺拳譜指出:“達身不如達身,達心不如達身。先取人心,再以身作則。”如果妳確定要出去,妳的心就會動,然後壹切就會水到渠成。少林寺拳譜也說:“耳與心更益,目與心更明,口與心更勇,鼻與心更有力,手與心更快。”“五行融為壹神,心動而內勁生”,還是強調心的作用。
內修有養氣和煉氣兩種學說。養氣的鍛煉規律都是來自禪宗;煉氣講究姿勢、調息、運氣。它是在佛教禪宗的基礎上吸收了道教和民間氣功的壹種武術內功氣功。少林門派傳授的內功修煉境界分為三個時期。就拿功夫來說吧,它的特點是精神會和內運行,調節氣息和臟活。目的是盡快進入靜寂,以心引神,使神隨,使神動於臟腑經絡,從而祛病強身,延年益壽,為拳術打下堅實的基礎。中國功夫的特點是剛柔相濟,動靜結合,補氣凝神。成功可以為神之靈服務,神之靈可以循環全身,不怕拳打腳踢,還可以增強自己拳腳的攻擊力。功夫過硬是少林內功的最高境界,特點是剛柔並濟。它剛柔相濟,剛柔相濟,變化多端,敏捷莫測。
少林武術源於佛教,所以不能不受到佛教慈悲禁殺宗旨的影響。強調練武的目的是鍛煉身體,防身防暴,嚴禁依仗藝術亂用,好鬥無情。少林寺的武功來歷極其謹慎。如果傳給俗家弟子,那壹定是壹個本事好,品德好的人。
佛教武術,以內家拳為基礎,以煉氣勁為目的,是強身健體之術,克敵制勝之根本。《易筋經》和《水木經》中記載,佛教武術強調心靈的鍛煉,以禪定為修心的法則,其武術的目的和紀律與對武德的追求密不可分。因此,佛教文化與中國武術的產生和發展密切相關。綜上所述,佛教的禪修修身方法,以及以宗教氣功或瑜伽修煉為核心的哲學思想,對佛教的養生保健和武術的發展起到了不可估量的作用。
第三,佛教文化中的壹些哲學觀點對我國現代體育的啟示和借鑒
中國現代體育逐漸融入世界體育舞臺,同時豐富和發展了世界體育文化。現代中國體育已經成為世界體育中壹支不可忽視的重要力量。2008年北京奧運會的成績就是最好的證明。隨著現代體育的快速發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斷提高,人們在觀看職業競技體育的同時,對自己所能參與的群眾體育、強身健體、體育娛樂的要求也越來越高,但修煉身心的方法遠不能滿足當代人的需求,佛教文化中的壹些修煉方法對我國現代體育的發展有著重要的啟示和借鑒意義。
(壹)佛教的精神修養和解決身心問題的方法對現代健康教育有很大的啟發作用。
焦慮和急躁是生病和死亡的主要原因。所以,安心的方法是養生的第壹要訣。心可以在任何事情上占據主動。心靜則氣和,血順則行。如果血液通暢,就會充滿生機和活力。朝氣蓬勃的人,體內抵抗力會很強,病會自己治好。所以治療要以心為主。
中醫的最高境界是養生,養生的最高境界是養心。正因如此,才有了“下士健身,中士健身,上士健身”的說法。人也是如此:看臉不如看精神,看心不如看精神。心態平和,患者相信堅定和專業,兩顆心合二為壹,可以治百病,沒有神奇的效果。勞累過度的人疲憊而繁華,勞累意味著內心太過充實而空虛。心若充盈,則不收肝(木)火,心若不收肝火,則肝氣積聚,旺盛。肝臟虛弱,脾胃有病,消化不良,營養不良,晚上睡不安穩。土也能抗水,所以腎水大大不足。水不足,火更旺,心腎相連,心更弱,肺病就成了。互相關聯,壹直動,壹下子就病了。擾者在癡,所以治在於靜其心,靜其心,靜其心,知其心即自知,養生之效在於心安。人生的壹切事業都是以精神為基礎的,精神衰退的強弱取決於心靈的平靜,壹句亂七八糟的話足以阻礙壹切工作。
修行最忌諱“亂”字。心受擾,可外擾事物,內擾“血氣”,使之異常。所有的“煩、怒、懼、恐、喜、憂、昏、疑”都是紊亂的表現,是許多疾病和短命的根源。不僅在病愈時不要迷茫,平時也要避免迷茫。
人在生病的時候,最忌諱的就是怨恨(註:怨恨是指對他人的仇恨、怨恨和傷害的心理。憤怒是佛教中的根本煩惱之壹,與貪、癡並稱“三毒”。).這時候壹定要坦然接受,讓自己的心安定下來。然後慢慢調理,身體會很快恢復的。心態平和才能氣順,氣順才能治病。否則急躁了,肝氣受損,病情加重。如果心態平和,全身的血氣就能充分發揮。
現代醫學表明,疾病是由心靈引起的,也就是說,疾病大多是由人的心理問題引起的。就身心而言,佛教更註重心性的修煉。佛教文化認為,如果身體遭受疾病的痛苦,身體不可能健康,心靈又如何解脫?因此,它主張身體鍛煉應在整個精神修養過程中自然發展,因此它強調精神修養是徹底解決身體疾病的關鍵。排除雜念,讓心靈放飛,采取“中道”的生活方式,讓身體回歸人性的原始自然狀態,促進身心健康。。
(二)佛教以禪修為基礎的養生形式,為現代人追求健康長壽提供了很好的途徑。
世界衛生組織對健康的定義側重於生理和心理健康,即人的健康是生理和心理的統壹。現代體育不能只把健康當作身體活動而忽視心理鍛煉。佛教的禪修是養生的主要形式,即通過禪修,外靜內動,而內指調節呼吸系統和神經系統,促進機體的基礎代謝,從而實現調節機制,進而改變機體各功能器官的功能,促進人體健康。
禪修是中國傳統養生中從佛教傳承下來的寶貴遺產。通過冥想,陰陽楊燦平衡,經絡疏通,氣血通暢,從而達到延年益壽的目的。佛教徒認為,人的情緒波動和無休止的思念在很大程度上破壞了人體的陰陽平衡,從而幹擾了生理機體。所以要在冥想中冥想,不斷的冥想,力求清凈,排除雜念,穩定情緒。其次,冥想可以降低人體新陳代謝,客觀上減少人體運動消耗,從而延長人體壽命。冥想可以理清思緒,增進健康,是修身養性的重要途徑。
因此,佛教的禪修養生思想為促進現代人身心健康的完美狀態提供了很好的途徑。
(3)佛教思想中的“中道”學說及其“禁欲主義”對促進人們健康心理的形成和完善具有重要啟示。
佛教反對過度放縱,同時反對禁欲主義。佛教文化認為享樂貪婪不利於健康,會嚴重損害身心,對個人心理發展極為不利。佛教主張:生活簡單而不是困倦,簡單而不是辛苦,要安靜滿足,要加強精神修養,消除欲望,回歸人性本來的自然狀態,在物質利益和榮譽面前保持壹顆平常心。在現代中國的市場經濟環境中,運動員在金錢和權力的刺激下,在貪婪的教唆下,做出了違背職業體育和競技體育道德的行為,嚴重損害了體育的純潔性,扭曲了運動員的心靈,不利於現代體育的發展和運動員個人的心理健康。因此,佛教的“中道”和“苦行”對規範和促進體育健康發展具有重要意義。
(四)佛教文化中的壹些觀點對體育運動有很大的指導意義。
佛教的養生手段,是當今大眾體育推崇的對象。與此同時,佛教文化中的壹些哲學思想,如因果報應、緣起論等,也逐漸引起了中外專家學者的關註。佛教“緣起論”的哲學觀認為“壹切相皆虛妄。”指示大家不要執著於身體,只有當自己能承受的時候,才能擺脫煩惱。我們的身體就是身體,不要太執著於身體的發展。過度和超負荷的鍛煉有時會適得其反。現代社會的快速發展也給現代人帶來了很多煩惱,工作生活壓力越來越大,讓他們通過體育鍛煉來發泄自己的不開心。這是可以理解的,但是他們在運動中不能盲目過度的按照運動規律消耗身體,這樣會事倍功半,欲速則不達。所以現代群眾體育還是有很多盲點的。人們在不遵守規則進行體育鍛煉時渴望獲得成功,這有時會傷害他們的身心。所以人要從佛教文化中得到啟發,懂得按照“中道”做事。
(5)佛教的修行有利於塑造體育人。
從倫理和行為的角度來看,佛教以“戒、定、智”為綱的修行,本身就是壹個完整的道德修養和行為自律體系。佛教要求修行者基於禁欲和某些宗教戒律,有意識地約束自己的“身、口、心”,這種佛教“禁欲、立誌、智慧”的思想是可以應用的。行為是理性的,有高度的自制力,自我塑造能力強,有力量控制自己,使行為符合所在社會的倫理規範。對規範運動員的過激行為、過度追求名利、違反體育道德有很好的抑制作用。佛教文化對現代人的教育作用是巨大的,對現代人的促進和完善作用也是非常明顯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