敦煌南臨雄偉的祁連山,西有遼闊的羅布泊荒地,北有崎嶇的北塞山,東有三危山。在這個群山環繞的天然小盆地裏,人才輩出。陳雲鶴的詩《敦煌》中寫道:“壹墻千古留存的名畫,舉世聞名的評價,在敦煌以詩歌接受的形式歡迎前秦的世界文化……”美麗的敦煌是壹片富饒、神奇、迷人的土地。
莫高窟
又名“千佛洞”,位於敦煌縣城東南25公裏鳴沙山腳下,因位於莫高鎮而得名。它是中國最大最著名的佛教藝術石窟。在鳴沙山的懸崖上呈三四層分布,全長1600米。現存石窟492個,壁畫總面積45000平方米,泥塑2415件,是世界上規模最大、內容最豐富的佛教藝術聖地。石窟大小不壹,雕像高低不壹,大的氣勢磅礴,小的精美絕倫,造詣之深,想象力之豐富令人驚嘆。1987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列為世界文化遺產。它是中國四大石窟之壹。
明莎
鳴沙山位於敦煌市以南七公裏處。古稱神沙山、沙角山。鳴沙山因沙聲而得名。古稱“沙角山”、“神沙山”。山體由流沙堆積而成,東西長約40公裏,南北寬約20公裏,最高海拔1715米。其山與沙脊相鄰,其峰如刃。從遠處看,它像壹條龍蜿蜒成壹條龍,又像大海中的波浪,非常壯觀。沙子是粉的、黃的、綠的、白的、黑的,晶瑩閃亮,不帶壹絲灰塵。遇摩擦震動會發出聲音,輕如竹竿,重如雷鳴。所以“沙嶺清明”是敦煌“八景”之壹。沙丘下面有壹層濕沙層。風吹動沙粒,聲音能引起沙層共振,故名。據史料記載,天氣晴朗時,即使風停沙靜,聽起來也會像是在演奏音樂,所以“沙脊清音”是敦煌的壹景。這是自然現象中的壹種奇觀,古往今來被稱為“沙漠奇觀”,被譽為“塞外勝景之壹”。
新月形彈簧
月牙泉月牙泉環繞鳴沙山。長約150米,寬約50米。它因水面像壹彎新月而得名。月牙泉的源頭是黨河。隨著河水的不斷充盈,四面黃沙環繞,泉水清澈美麗,千年不幹涸,令人驚嘆。鳴沙山腳下,景區內有羅布麻、枸杞等多種藥材,自漢代以來就是“敦煌八景”之壹,故名“月泉車曉”。月牙泉南北長近100米,東西寬約25米。泉水東深西淺,最深處約5米。彎如月牙,故名,人稱“大漠第壹泉”。月牙泉有四絕:月牙形狀如故,惡境之地流成泉,沙山不浸沙,古池老魚不老。傍晚和黃昏是遊覽鳴沙山和月牙泉的最佳地點。月牙泉三寶又稱敦煌三寶:鐵背魚、五色沙、七星草。據說吃鐵背魚和七星草可以延年益壽,防百病侵襲!月牙泉南岸的小紅花羅布麻是壹種獨特獨特的保健中草藥,也有延緩衰老的功效。每年的六月、七月和八月,小花朵像星星壹樣在夜晚綻放。按照老壹輩的說法,敦煌特有的梭魚可能就是鐵背魚,月牙泉南岸的羅布麻就是傳說中的七星草!敦煌羅布麻綜合開發中心位於月牙泉鎮,多年來致力於敦煌羅布麻的開發。敦煌羅布麻茶和敦煌系列保健茶、敦煌羅布麻家紡四面八方都很有名,很受歡迎。
白龍堆
丫蛋地貌敦煌丫蛋地貌(敦煌丫蛋國家地質公園)位於敦煌以西200公裏處,分布面積長10公裏,寬10公裏。土墩高大,多為10 ~ 20米長,200~300米長。地名,又稱三龍沙,最早出現於漢代,位於古玉門關門外,絲綢之路北線經過此處。三東沙雅丹地貌與盛行的西北風向垂直,但與山洪流向壹致,與玉門關形成敦煌第二大景區。因為它奇特的特點,所以有了鬼城。
黃渡古城遺址
敦煌古城位於敦煌至陽關高速公路南側的沙漠戈壁中,距市中心25公裏。1987中日合拍的大型歷史故事片《敦煌》,以宋代《清明上河圖》為藍本,仿沙洲古城設計建造,建築面積65438+10萬平方米。敦煌古城的建築風格具有濃郁的西域風情,東、西、南三門,城樓高聳;該城由高昌、敦煌、甘州、興慶、邊梁五條主要街道組成,兩旁是佛寺、當鋪、倉庫、飯店和房屋。敦煌古城再現了唐宋時期西北重鎮敦煌的雄姿。它被譽為中國西部的建築藝術博物館,擁有拍攝古代西部邊疆軍事片的獨特優勢。現已成為中國西部最大的影視拍攝基地,先後在此拍攝。
玉門關
玉門關,又名小方城,建於公元前111年左右。它是絲綢之路通往西域北路的咽喉要道,位於敦煌市西北90公裏處的戈壁灘上。關城呈方形,黃土屏障高10米,上寬3米,下寬5米的城墻保存完好,東西長24米,南北寬26.4米,面積633平方米,西北各有壹座。哈拉湖在城北約100米處,湖水為微鹹水,有大片蘆葦。小城堡矗立在荒涼的戈壁灘上,腳下的哈塔湖連接著2000年前的疏勒河古河道。水面上擠滿了運送糧兵的船只,從大漠戈壁趕來的商僧都在這裏進行入境檢查,然後才算進入了中原。
1907年間,冒險家、考古學家、走私者斯坦因在關城北不遠的遺址中發掘出多枚漢簡,並從簡牘內容中確定小方城為玉門關所在地。據史料記載,玉門關的位置應該也在附近,但小方城作為漢代最西關也太小了,只有600平方米。
楊關
陽關位於敦煌市西南70公裏的陽關鎮,為漢武帝開辟了河西。是“列四郡而據二傳”的二傳之壹。自古以來就是絲綢之路西出敦煌的必經之路,是通往西部邊境的門戶。唐代詩人王維“渭城輕塵於雨城,客舍青柳色。”勸君多做壹杯酒,人無理由出西陽關,使陽關名垂千古。
陽關建於漢元四年(前107),曾設校尉管理軍務。從漢朝到唐朝,壹直是南方絲綢之路的必經之路。由於歷史悠久,關城烽火臺的遺跡很少。據元和縣誌記載,位於壽昌縣西六十裏陽關。為了住在玉門關以南,就叫陽關。這個漢朝也在渭河以南,西部的鄯善、莎車有意思。後魏試圖置陽關縣於此,。《巴黎藏敦煌石室手稿(沙洲地理)(第5034頁)載:陽關,東西二十步,南北二十七步。右邊是(壽昌)縣城以西十裏。現在它被摧毀了,基地被保留了下來。西至石城、玉田等南路。玉門關南,日期:“陽關”(註:古人以山南為太陽)。可見陽關關在唐朝就被破壞了,只留下了基址。古壽長城在今敦煌市陽關鎮龔蓓村附近,陽關在壽長城城西6裏,即10裏,指的是大概的數字。據專家考證,陽關舊址就在今天陽關鎮西邊的‘古風灘’對面的流沙地帶。
敦煌西南75公裏,即可到達陽關舊址:“古玩灘”。項達在1943遊覽此處時寫道:“今南湖西北角有地名古玩灘,流沙嗆人,板樓遺跡、陶片遍地,玉器、陶片、古錢等古器物皆屬之。他們的時代從漢代壹直到唐宋,古色古香的沙灘遺跡,在北至南湖北部的龍頭,揮之不去。1972年,酒泉地區文物調查隊在古玩路14以西的沙渠背後發現大量築墻遺址。經過試掘和測量,房屋排列整齊清晰,面積達10000平方米,附近還有繼續慷慨的城堡墻基。陽關舊址應該就在這裏。
古代有70公裏長城連接陽關和玉門關,每隔幾十裏就有烽火臺。陽關附近還有十幾座烽火臺。尤其是古色古香的沙灘北側的墩頂上,被稱為“陽關耳目”的烽火臺最大,地勢最高,保存較為完整。
陽關古炮臺為什麽要建在這個沙漠裏?考古學家發現,陽關占據著“壹人守之,萬人不能開”的險要地形。在古代,附近有豐富的水源。窩瓦池和西土溝是最大的獨立水源。至少在三四千年前,這裏成為了壹個綠洲盆地,有著發達的燒溝文化。漢唐時期,軍士陽關以此水為生。西土溝通常上遊幹涸,下遊有泉水匯成溪流,向北流動,有時會發生山洪。洪峰過後,溝壑兩岸相繼崩塌,河床變寬,大量泥沙順流而下,沈積在下遊。泥沙被西北風吹來帶去,形成沙脊,陽關古城逐漸被水和沙掩埋。
去絲綢之路的遊客壹定要去敦煌,去敦煌壹定要去陽關。美麗的古跡不多。關鍵是悼念歷史,在想象的空間裏繼續悼念歷史。陽關附近有南湖臥瓦池、陽關博物館、葡萄廊、敦煌羅布麻綜合開發中心野馬灣基地,風格獨特,可遊覽當地民俗風情。
魔鬼城
鬼城的“丫蛋”是維吾爾語,原意是壹座有陡峭墻壁的小山。在地質學上,丫蛋地貌是指經過長期風蝕後,由壹系列平行的山脊和凹槽組成的景觀。新發現的丫蛋地貌面積約400平方公裏。它的形成大約花了70萬到30萬年。當強風吹起時,它會發出各種奇怪的聲音,所以它也被稱為“敦煌丫蛋鬼城”。這裏沒有壹草壹木,但到處都是黑色的沙海和黃色的泥塑,各種造型在藍天下栩栩如生。以前由於戈壁的遼闊和道路的艱險,很少有人踏足這裏,敦煌人也在聽人,但很少有人看到。敦煌陽光旅遊集團玉門關和丫蛋鬼城公路的建成,為這壹地理奇觀的出現創造了條件。
三味山
三味山敦煌三味山旅遊區位於敦煌市東南25公裏處。它與莫高窟和佛教近在咫尺,相互輝映,形成了絲綢之路上以佛教文化為特色的旅遊景觀。三味山東西綿延數十裏,主峰隔著大泉河與鳴沙山相望。其“三峰聳立,若危則危。”三味山是敦煌歷史上的名山,是敦煌文明史的發祥地。據山海經記載,三味山是三清鳥居住的地方。在古代神話傳說中,三清鳥是壹個以神話中的王母娘娘為食的男孩,給三味山披上了壹層神秘的面紗。據《左傳》和史書記載,原本生活在洞庭湖和鄱陽湖之間的三清部落,在當時的部落戰爭中戰敗。據歷史考證,三清原是壹個以鳥和龍為圖騰的民族。所謂三清鳥在此居住,即南方有三鳥圖騰的人被流放至此,三苗人遷居三味山,成為歷史上有文字記載以來最早的敦煌居民,從而掀開了敦煌燦爛歷史的第壹頁。
在古代,三維山也被稱為北峪山和神峪山。從敦煌綠洲的角度來看,三維山被三座隱峰所崇敬,故名三維山。三味山是壹座聖山,裏面有世界文化藝術寶庫莫高窟,當地人民自然把這座山視為聖山,修建了禦寺棺、王牧宮、觀音井、老君殿、南天門等多處古建築,遺存至今。站在三味山頂峰王牧宮前,俯瞰莫高窟和整個敦煌綠洲,敦煌稱三味山為敦煌第壹山,在清代敦煌八景中,三味山被列為敦煌第壹景,被稱為“危峰東景”。
三味山與莫高窟隔著大泉河相鄰,莫高窟是因為三味山的佛光而建的。莫高窟碑文記載:“秦建元二年(366年),有壹薩滿,喜克制,試習林野,止於此山。突然他看到了金光,看起來像壹千尊佛。可見三險中的佛光是開鑿莫高窟的動力,也可以說三險中的山是莫高窟的搖籃,所以才有了第二個“敦煌八景”和“千佛巖”,三險中的山和莫高窟就像兄弟壹樣密不可分。如果說莫高窟是佛教藝術的寶庫,那麽三維山就是佛教藝術名山。
敦煌太陽旅遊集團和安公司共建“三險聖地”,建成了中國第二大銅佛音樂堂、山門觀音堂、王牧宮、龍王廟、大成殿等壹批景點,被世界著名藝術家平山郁夫譽為“佛教聖地”。樂尊殿是為了紀念莫高窟的創始人樂尊和尚而建造的。它位於莫高窟對面的三姓山上,有莫高窟發掘的聖像和發掘洞穴的歷史地圖。觀音寺觀音寺建在觀音井旁邊的北坡上。它是壹座峰式仿宋建築,南北長約23.5萬平方米,內有觀音井畫像和壁畫。大銅佛是三維山景區的主要景觀,東西向面對莫高窟,高36.6米,紀念266年莫高窟開掘,是中國第二大銅佛。
此外,還有紀念中國文化聖人孔子的大成殿、龍王廟和供奉龍王山神的山寺等寺廟。這些建築對應著三味山對,為遊客提供了陶冶心靈、培養健康的場所。建於北宋初年的老君堂附近的慈寺塔是中國現存最古老的木塔,在中國建築史上具有特殊的價值。
三味山是敦煌第壹聖地,地方誌中將其列為敦煌八景之首,稱“險峰東夷”。三險聖地的開發建設,特別是三險大銅佛的開放,使遊客遊覽莫高窟後喝上觀音井水,品上敦煌茶,再來大銅佛觀音殿燒香拜佛,可以極大地滿足僧尼的願望。
其中“兩關遺跡、千佛靈巖、險峰東景、黨水北流、車曉、月泉、古城夜景、繡土春耕、沙嶺清唱”被稱為“敦煌八景”。
每年5月到10是敦煌旅遊的最佳時間。敦煌深入內陸,被高山阻隔,遠離潮濕的海洋氣流。屬極端幹燥的大陸性氣候,年平均氣溫9.3℃,7月平均氣溫24.7℃,1月平均氣溫9.3℃。全年幹燥多雨,晝夜溫差大。每年春夏,這裏都有兩種自然災害:沙塵暴和幹熱風。如果這個時候去,要盡早做好預防措施,比如準備帽子、頭巾、口罩等。
淡季旅遊
淡季逛敦煌最大的好處就是省錢。此時敦煌所有景點(陽關博物館除外)門票價格減半,景點內的娛樂項目還可以砍價,這在旺季是絕對不可能的。但是,淡季在敦煌購物很難。不僅檔口幾乎絕跡,就連壹些較大的店也關門了。另外,壹些景點的特殊線路(比如去莫高窟的綠皮大巴)會停運,所以只能選擇包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