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聲音階的意思是按照五度的順序,從宮音到余音,順序是宮-上-角-正音。如果按音高順序排列,則為:1.2356龔上角(zhǐ)於。“和、司、乙、遲、公”是唐代使用的。
中國是文明古國,音樂發展歷史悠久,但古代音樂是五聲音階的,與西方不同。如果對比西方音樂的七個音階,中國古代音樂的“五聲音階”相當於沒有“法”和“四”升半音的do、re、mi、sol、la。
擴展數據:
當然,中國古代音樂的五音唱名不可能和西方音樂壹樣,西方音樂在唐代用的是“和、斯、乙、遲、貢”;在更古老的時代,它使用“宮,商,角(發音為jué),鄭(發音為zhǐ)和余”。
所以,如果稍微註意壹下,正宗的中國古樂是沒有“法”和“斯”兩個唱法名稱的。比如現在仍不時聽到的江南小調《茉莉花》,就是古曲之壹。如果整首歌都是點名唱的話,那就只有“哆、謔、咪、索、啦”,根本沒有“法”、“xi”這種著名的古歌,嶽飛寫的《滿江紅》也是如此。
中國傳統樂理從聲音、節奏、聲音等不同角度揭示了現代概念“音階”的內涵。在傳統民族調式中,最常用的主音有五種,分別是公、上、角、正、於,相當於第壹調中的“多、熱、咪、索爾、拉”,稱為五聲音階。“五音”壹詞最早出現在《李周官純》中:“字皆寫五音,宮商尋羽。”“五音”最早出現在孟子和離婁那裏:“五音不正六音。”
參考資料:
宮上角箏語(中國傳統五聲音階名)百度百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