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貫徹“五味相和,性味相勝”的原則:五味是中藥在醫藥和食品中作用的抽象概念,壹般為“辛、辛、酸、甜、苦、堅、鹹、軟”。味道相同的效果相似,味道不同的效果不同。五味調和是指壹定要註意不同味道的食物之間的對立與協調,如甲魚與莧菜、雞肉與鰻魚、蜂蜜與洋蔥等,由於性質和味道不協調,壹般會有不同的用法。“五味調和”的另壹層含義是,在使用不同口味的食物時,它們之間的比例要適當。比如“谷類、肉類、水果、蔬菜”等各種食物都要壹起吃,這樣才能使飲食的構成廣泛而完善。性味之爭,是指在了解人體陰陽失衡的現狀後,有針對性地使用“性味之爭”食物來糾正陰陽的偏衰。“五味相合,性味相勝”是食療必須遵循的規律,是正治之法,即具體貫徹“溫經散寒、溫經散熱、補虛瀉實”等治療原則的壹般規律。
(3)食物貴而儉,食不雜,胃樂於補:食療時不能隨意增減食物的數量和質量。“飲食要適度,五味調和是《內經》壹直強調的。在食療的過程中,首先要摸清患者的情況並做出判斷,然後再制定有針對性的飲食計劃。食物必須合理,質量適當。藥膳和食療處方開出後,壹定要認真執行。在實施中,要觀察病人對食物治療的反應。病人使用的食物必須是舒適的,沒有不良反應。如果他們出現腹脹、腹痛、惡心嘔吐等不適,壹定要查明原因,調整飲食,直到患者進食後感覺舒適無不良反應為止。”胃幸福”可以被消化吸收,對人體起到有益的作用。還要防止過度禁食或禁食時間過長,否則會給患者帶來不良後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