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菜譜大全網 - 養生課堂 - 粥的養生史是怎樣的?

粥的養生史是怎樣的?

粥的歷史

粥在中國至少有五千年的歷史,可謂源遠流長。自古以來,粥被喻為“滋補生育仙丹”、“養胃益氣”、“天下第壹補人之物”

唐代令狐德芬所編的《周書》中有“自始皇者,以谷為粥煮之”(意即據說自始皇者,最早以谷為蒸,形成粥)的記載,這是最早的關於粥的記載。

中國的粥在4000年前主要用作食物,2500年前首次用作藥物。《史記·扁鵲臧宮列傳》中記載,西漢名醫淳於髡用“火氣粥”治療王琦病,說粥能補益五臟之氣,壹飲能清熱發汗,二飲能清熱,三飲能祛病。

在中世紀,粥的作用是將“食用”和“藥用”高度融合,進入具有人文色彩的“養生”層面。大文豪、美食家蘇東坡在吃過粥之後,寫下了壹句著名的詩句“我不深刻認識自己,但我知道世界上有真正的味道”(形容粥的美味,讓人顛倒)。

南宋著名詩人陸遊也極力推薦吃粥養生,認為可以延年益壽。他曾經寫過壹首詩《吃粥》,壹首家喻戶曉的詩“只有吃粥才會成仙”(只送吃粥的神仙就可以了,意思是粥的味道極高)。由此,世界對粥的認識提升到了壹個新的高度。

明代李時珍在《本草綱目》中寫道:“每天吃壹大碗粥,胃裏空空,腸胃虛弱,就會使。滋補品不精,極其細膩,和胃兼容。也是最奇妙的吃法。”(就是每天吃壹大碗粥。空腹時腸胃虛弱,粥極其細膩,適合腸胃。這是調節飲食的好方法。)

可見,粥和中國人的關系,就像粥本身壹樣,又濃又粘。作為壹種傳統食物,粥在中國比在世界上任何壹個國家都重要。

擴展數據

劃粥破馬蹄蟹的歷史故事。

範仲淹的母親謝壹生坎坷,吃了很多苦,受了太多苦,所以把太多的希望寄托在兒子身上。在禮泉寺讀書期間,繼父的家庭已經陷入困境,範仲淹心知肚明。

每次他離開家去寺廟,他的母親總是建議他多帶些食物和米飯。他壹方面擔心兒子吃不飽,累,壹方面又怕給寺主增加負擔。但範仲淹每次都帶的不多,帶的次數也少得驚人。媽媽嘮叨的時候,鐘燕總是很自信地說:“我懂的多。”剛到寺廟的時候,我把五谷雜糧交給廚房給我做,伴隨著寺廟的鐘聲和僧人壹起吃飯。

但範仲淹從早到晚專心讀書思考,常常對鐘聲充耳不聞,忘了吃飯,等他再去做飯時,已經來不及了。看到範仲淹學習如此不眠不休,好心的和尚或小和尚主動提出給他帶飯。鐘巖非常抱歉,給別人造成了麻煩。

為了看書方便,他準備了壹個小鍋和爐子,自己做飯。按照他既定的想法,範仲淹每天晚上都要量米加水,在小爐子裏點燃自己撿的柴火,煮米粥。壹邊看書,壹邊繼續用柴火熬粥。壹鍋米粥煮好了,已經過了半夜,他就穿著衣服睡覺了。

第二天壹早起來,鍋裏的米粥都涼了,已經凝固成了壹個圓圓的整體。他拿出壹把刀,在凝固的粥塊上畫了壹個十字,整鍋粥被分成了四塊。早上吃兩片,晚上吃兩片,壹天兩餐。這就是“劃船粥”。

寺廟周圍的山上自然生長著野韭菜、野蔥、野蒜、野芹菜,還有莧菜、苦菜、薺菜、蒲公英、王不留行、艾草等十幾種可食用的野菜。範仲淹白天去山洞讀書的時候,拔了好幾種野菜。吃的時候,把十幾根野韭菜,或野蔥,或野蒜切成細粉,加少許鹽拌勻,壹頓飯就做好了。這是“破碎的馬蹄鐵”。

範仲淹在禮泉寺學習三年後,基本上過著清苦自律的生活。隨著範仲淹輝煌成就在北宋歷史舞臺上的展示,“劃粥破枷鎖”成為專指範仲淹青年時期刻苦讀書的壹個專門成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