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國政協委員、中國科學院院士陳凱。
2016年2月26日,國務院印發《中醫藥發展戰略規劃綱要(2016~2030年)》,明確提出“中西醫並重,實行中西醫地位平等”。那麽,兩會委員如何看待和解讀“中西醫並重”?
“中國特色醫療衛生體系”的核心是政府堅持“中西醫並重”的基本原則,把“中西醫結合”的指導思想貫穿於壹切醫療衛生工作之中。新中國成立以來,國家堅持“中西醫並重”的方針,中國的醫療衛生事業發揮了中西醫結合的優勢,在醫療實踐中顯示出巨大的優越性。
2011 7月1日,國務院印發《關於建立全科醫生制度的指導意見》,要求“逐步建立健全中國特色全科醫生培養、使用和激勵制度,全面提高基層醫療衛生服務水平”;2015年10月,11《關於推進全科醫生簽約服務的指導意見(征求意見稿)》進壹步提出,將“具有中醫藥特色的治療”納入簽約服務,“充分發揮中醫藥在預防保健中的重要作用,鼓勵提供群眾歡迎的中醫藥服務”。
從我國基層長期的醫療衛生實踐來看,特別是在壹些邊遠、山區、缺醫少藥地區,實踐證明,實行中西醫“並重”、“結合”具有明顯的優勢。因此,中國特色的全科醫生應具備西醫和中醫(或民族醫藥)的知識結構,能夠為人民群眾提供基本的中醫適宜技術和診療服務。
全科醫生有點用詞不當。
但是,在調查中我們發現,在當前的全科醫生教育、培訓和基層醫療工作中,“中西醫並重”的原則並沒有真正得到貫徹,主要表現在:
1.培養模式不合適。目前各類醫學教育(西醫、中醫)都把通識課程作為醫學教育的壹部分,但相當多的學校把它作為選修課,只有部分學院把它作為必修課。在西醫院校的醫學教育中,教育內容基本上是西醫的課程體系,五年制本科醫學教育只有60~80學時的壹門中醫課程,顯然難以滿足了解和掌握中醫、中醫、針灸推拿等基本知識和技能的要求。畢業三年,住院醫師規範化培訓中只安排兩個星期的中醫科實操,只能是抓壹抓。
該模式培養的西醫全科醫生中醫基礎知識和技能薄弱,難以提供中醫辨證施治、保健、適宜技術等醫療衛生服務。當全科醫生,滿足不了普通人的需求,承擔不了國務院即將發布的全科醫生簽約服務內容的基本任務。
2.實習崗位設置不合適。目前,國家已全面實施住院醫師規範化培訓制度,其中全科醫師分為“全科醫師”和“中醫全科醫師”。就影響而言,部分地區照搬了原衛生部、國家中醫藥管理局早在2011發布的《執業註冊中執業範圍的暫行規定》,將全科執業崗位歸入17臨床類別,使得中醫全科醫師的執業崗位僅限於醫院中醫科,不能進入全科執業科室。
隨後,中國全科醫生也被排除在1萬名全科醫生需求的統計之外。即使在基層醫療機構,也經常出現這樣的怪現象:壹方面,全科醫生數量不達標,進入全科崗位的西醫全科醫生無法滿足基層群眾對中醫保健、疾病預防、慢性病幹預的需求;另壹方面,能在基層為人民服務的中國全科醫生,卻不能進入全科崗位。
事實上,目前中醫全科住院醫師培訓內容不僅包括中醫各學科知識、中醫適宜技術、醫療保健等。,還包括西醫全科的所有相關知識。以上海市中醫全科醫師培養為例,部分科目(如傳染病等。)與西醫全科完全融合,有效保證中醫全科醫生能夠完全勝任基層全科醫生醫療服務的各項工作。但在全科醫生培養結束時,仍被定義為“中醫全科”,其執業範圍和職業發展受到極大限制,對全科醫生培養和全科醫療服務發展十分不利。
實施全科醫療,中醫是不可或缺的。
針對上述情況,根據國務院印發的《建立全科醫生培養制度》等文件精神和《關於即將開展全科醫生簽約服務的指導意見》,筆者提出以下建議:
加強全科醫師培訓。醫學院校要把全科醫學內容作為醫學生培養的必修課,顯著增加其課時和教學內容,使每個醫學生都必須掌握全科醫學的基本知識。
完善全科醫學教育的內容設置。加強全科醫學課程建設,逐步實現西醫院校和中醫院校統壹的全科醫學教育,建立包括西醫和中醫教學內容的統壹課程體。
完善全科醫生規範化培訓。全科住院醫師規範化培訓不再分中醫和西醫,將西醫院校和中醫院校畢業的全科醫學專業學生納入統壹的培訓體系,包括培訓內容、培訓方案和培訓要求。全科醫生繼續教育要根據基層全科醫生服務內容和範圍的要求,全面開展中西醫臨床培訓,成為有中國特色的全科醫生。
改善全科醫生執業環境。完成全科醫師規範化培訓的全科醫師不再區分中西醫,全部按照全科執業註冊;設置全科醫生崗位的醫療機構,也要將這些人員全部安排在全科醫生崗位。在確定基層醫療機構全科醫師比例時,將所有取得全科醫師規範化培訓合格證書的全科醫師(含中醫、西醫)全部納入統計口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