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菜譜大全網 - 養生課堂 - ?古代健康書籍的大量庫存

?古代健康書籍的大量庫存

導讀:大本的目的是延年益壽,健康無病。那麽人呢?養生書大了,來看看吧。

在古代,養生更多的是結合道教、儒教、佛教等宗教進行身體鍛煉,逐步達到身體技能的平衡。

古代健康書籍的大量庫存

1,《老子》

作者是老子,姓李,名耳,字長。生於春秋末期(約公元前570年),思想家,據說活了300多年。《老子》又名《道德經》,是壹部哲學著作,其中也包含許多養生思想。老子主張清無所為,導致空靜;心滿意足是永恒的盛宴。認為安靜勝於急躁,有違生命的厚度,即過於過度,難以支撐;認為身體好就是運氣好是不祥的,就是對生活的放縱和貪婪。

2.莊子

《莊子》(約公元前369年-公元前286年)的作者,名叫周,是壹位哲學家。養生思想主要有:“清靜主義”,要求“忘我無欲”,認為“無所不能撓心,故靜”。靜養心養身,即持心以靜,身必自正,“心必養身”,初步揭示了動靜結合養心更有利於健康長壽。

3.紫華子

子,戰國時哲學家,魏人。關於養生的意見如下:(1)六欲皆要宣;(2)認清正常生理:“營衛之行,可久而不神,六腑可融於谷,津液可散,故可久而不害。”故主以“動”為養生,以疏通氣血為滋養,認為“流水不腐,亦因其死;以胡蜀不亡來強調保持氣血運行的重要性。

4.黃帝內經

《黃帝內經》又稱《內經》,成書於西漢。它是世界上最古老、最完整的醫學著作。也是養生學的集大成者,其養生思想極其豐富。基本原則是“順其自然,保其義。”主要觀點如下:(1)“法以陰陽”順應天氣氣候四時養生保元氣,主張“,”(2)“和合於數技”主張動導、* * *、氣功、萬物。(3)“飲食適度”包括飲食和五味。(4)“生活規律,不勞而獲”是指四季作息制度,作息適度,防止“勞逸結合”。(5)“絕望的虛無”和“註意心理調節”。同時也已經意識到,長生不老是不可能的,生命的極限(也就是日子的年齡)是“活到壹百歲。"

5.養生理論

作者嵇康(公元224-263年),魏國著名文學家、思想家、音樂家,是當時“竹林七賢”之壹,也是著名的養生學家。被司馬昭殺死後。他的養生觀主要有:(1)註重調養,認為“異樹相養,工息相懸”。(2)主張形神雙修,因為“形靠神立,神必須形才能存在”。在養心的方法上,既主張清虛安神,又主張音樂怡情養性。(3)防止過度使用,註意壹點壹滴。

6.保命延期記錄

作者陶弘景(公元456-536年)是齊梁時期著名的醫生。他的養生觀如下:(1)他們認為形神相依,主張閑適無欲可以養心,運動可以養身。(2)認為長壽與先天因素有關(胎氣的盛衰),但更重要的是後天的調養。(3)防止患病學生過度使用,倡導和諧節約,減少不必要的消耗。

7.《顏氏家訓》

作者顏之推(公元531——約590年後),南北朝學者。他的養生思想有:(1)反對煉丹之道,學仙之術。(2)提倡“愛護感官,調養氣息,臥時慎用,宜問候,禁飲食,禁藥物”的養生之道。(3)認為“生命不可或缺,不可珍惜”。(4)主張孩子要早教,不要錯過時機,老人還是要晚學。

8.凈月全書

作者張景嶽(公元1562-1639)是明代著名的內科醫生,非常註重養生。認為(1)長壽與先天和後天有關。(2)必須以精血塑造為主。(3)中年人要開始抗衰老。(4)靜心養心。(5)防止過度使用病人,並向人們展示不要被困在性、酒、錢、氣、名聲和平庸中。

以上古代養生書籍,供大家參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