妳知道老年人最需要什麽嗎?
朋友,妳知道老人最需要什麽嗎?誰都知道,老年人最需要的是健康。老年人除了身體健康,還需要心理健康。要保持健康,除了老人的自我護理,還需要多方面的關註和呵護,尤其是孩子的照顧。老人的健康就是孩子的幸福!現階段,在人們物質生活不斷提高的今天,老年人最需要的是精神慰藉。本文談的是子女對父母的精神慰藉。很多孩子學習成績優秀,事業有成。這本身就是對父母最大的精神安慰。但這還不夠。優秀的孩子對父母充滿了孝心和愛。他們不僅關心父母的物質生活,還給予父母各種精神上的安慰:經常與父母談心,問寒問暖,有意識地提醒老人對過去的美好回憶;充分肯定和適當評價老年人壹生的成就和貢獻;充分尊重並耐心傾聽老人的意見和建議,在笑聲中獲得知識;充分尊重並盡量滿足老年人的興趣愛好,給予他們實質性的支持和幫助。這等等都是老人精神慰藉的重要內容。對於這樣家庭的老人來說,真的可以稱之為幸福晚年。人老了,最怕孤獨。老人生理機能衰退,心理極度失調,處於不穩定狀態。他們經常出現失眠、多夢、易怒、喜怒無常、嘮叨、抑郁、懷疑、自卑、孤獨等生理現象。如果不加以調理,它們很容易生病或死亡。長壽學者胡福蘭說:“能使人短命早逝的,是壞心情,壞心情。”全國心血管病研究領導小組副組長、中國老年保健協會副會長洪昭光教授指出,心理平衡是保持身心健康的“四大基石”之壹,與精神慰藉密切相關。他指出:“心理平衡的作用超過了所有安全功能的總和。如果妳掌握了心理平衡,妳就掌握了健康的金鑰匙。人的病跟健康和精神狀態有很大的關系。人類的疾病很大程度上受心理影響。”醫學專家認為,悲觀、焦慮、興奮、恐懼、迷茫、絕望等情緒會刺激人的大腦,進而影響身體各器官的正常功能和新陳代謝,進而導致癡呆癥、高血壓、心臟病、糖尿病、胃腸疾病、癌癥等疾病。因此,有時給予老人精神上的安慰甚至比給予他們慷慨的物質支持更重要。當然,少數臥床不起、生活不能自理的老人會給子女帶來很大的經濟和精神負擔和壓力,但這是他們應盡的義務。世界衛生組織提出的健康標準是:1。身體健康;第二,心理健康;第三,很好地適應社會條件。後兩者都與精神慰藉有關。現實社會中,有些孩子認為給父母足夠的經濟支持就是孝子,其實也不盡然。因為給老人提供物質支持是最起碼的道德標準,早就有法律規定了。而精神慰藉(即“精神贍養”)也是法律規定的,但並未引起人們的普遍重視。《老年人法》第十二條規定:“贍養人應當履行對老年人的經濟贍養、生活照料和精神慰藉的義務,並照顧老年人的特殊需要。”這首先需要對被撫養人有深厚的感情。但有些孩子長大後,壹改兒時對父母至高無上的親情,變得不願意和父母交流,在年邁的父母面前無話可說,缺乏情感交流。就連和父母說話都是短短的幾句話,父母問的每壹個問題他都回答。不願意和父母開玩笑,不願意和父母下棋打牌,不能和年邁的父母建立深厚的感情(當然這和壹些父母總是以“長輩”自居有關,不尊重年輕人的個性和特點,習慣用“訓斥”的口吻對待孩子。這個需要另文討論),構成精神贍養障礙。由於精神生活的需要,大部分老年人都可以自娛自樂,如搓麻、下棋、打牌、跳舞、養花、釣魚、逗鳥、遛狗、逛街、見老朋友、與同齡人聊天等。愛讀書的老人,自己讀書寫字;開明的人上老年大學,參加公益活動,發揮余熱。他們就是這樣豐富精神生活,消除孤獨寂寞的。這些無疑都是“安享晚年”的好方法,作為子女應該積極支持。當今社會,有很多孝子和賢惠的媳婦,對父母的感情很深。比如永安市委黨史辦幹部賴成光的母親曾懷月,因為不想在城市生活,壹個人住在大湖鄉村。賴成光退休前每個周末都回家陪他。退休後,他毅然放棄城市生活,回到大湖農村老家,陪伴和照顧母親十幾年。現在她的母親已經100歲了。賴成光是永安有名的孝子。永安市鹽東街興平村村民葉樹萬,16年來悉心照顧因車禍癱瘓的丈夫王貴才(1988起)。現在王貴才已經79歲了。禍不單行。1998年,葉樹萬的丈夫王道輝在煤場工作時,因煤堆坍塌身負重傷,導致脊柱骨折癱瘓,並悉心照料丈夫6年多。她說:“十幾年來,我無怨無悔地照顧公公和丈夫。”她是大家稱贊的好媳婦,是值得學習的好榜樣。永安文化館幹部於貴勇的母親林秀英因腦溢血癱瘓,享年83歲。因為腦神經受損,她失去了正常狀態,所以沒日沒夜的不停喊叫,全家人日夜不得安寧。於貴勇和妻子陳把母親安置在家裏最好的房子裏,裝了空調,購置了娛樂設備給母親使用,壹年半來日夜照顧。陳是永安有名的賢惠媳婦,因為她對家庭的細心呵護。然而,有些孩子不僅沒有給父母精神上的安慰,也不能保證物質上的支持。當然,有些經濟困難的孩子也情有可原。在城市家庭中,壹些兒子、兒媳和孫子與父母住在壹起,這是家族遺傳。父母忙於家務,購物做飯,照顧孫子孫女。他們每個月還要交水、電、蒸汽、電話等費用和應酬。父母退休工資低,盡管努力攢錢,還是覺得手頭緊。但兒女們不願意出夥食費或只出“點兒”,讓老人長期處於貧困狀態。同時還不時流露出對老人的不滿,說老人“太臟了”,吃的“太差了”,穿的“不幹凈”,真的讓老人很尷尬。在父母與子女分離的家庭中,子女因工作繁忙很少回家,這讓父母感到孤獨。然而每到節假日,兒子、媳婦、女婿、內孫子、外孫蜂擁而至,年邁的父母忙得沒空買菜做飯。兒孫們吃飽喝足後,擦了擦嘴,壹窩蜂地走了,但沒有留下壹個人來“清理戰場”,更不用說與老人交談。而老人還要收拾,忙到半夜才休息,剩飯剩菜得啃上好幾頓。在農村家庭,老人得不到精神慰藉的情況更為普遍。雖然也有壹些孝順的兒子兒媳,但大多數並不和睦,被稱為“十對婆媳九對”、“嫁了媳婦賣了媽”。當父母還能幹活,會下地幹活的時候,矛盾就少了;父母壹旦失去勞動能力,就逐漸反感,總覺得老人是負擔,是負擔。壹般失去勞動能力的老人,也失去了經濟主導權,缺錢。這時,有些不孝的媳婦,指著桑罵著老人的弱點和缺點;在幕後造謠、誹謗、中傷老人;不管細節,還有人公然頂撞、辱罵老人;罵“老不死”,連撕老人的都罵。幾個不孝的兒女甚至虐待老人,因為擔心他們不會死,更不用說解除了他們的憂慮。有的老人生氣了,另起爐竈,分開生活。如果是喪偶老人,那場面就更淒涼了。這樣壹個老人的最低生活可能得不到保障,更不用說的精神支柱。說到喪偶老人,年幼的孩子很難理解喪偶老人帶來的孤獨感。有的子女能積極為老父親或母親的再婚創造良好條件,給予大力支持,應該說是孝子;還有壹部分子女對老父親或母親再婚百般阻撓和批評,應該說是不孝的表現。因為子女不能像妻子壹樣陪伴老人。而且老年人再婚是法律賦予的民事權利,子女不能幹涉。上海的壽星章克標在99歲時請求報紙刊登壹則尋找伴侶的廣告。他說,“我已經失去了性欲,所以我只想找個伴侶照顧我的生活,聊天來解決我晚年的孤獨。”他最終與56歲的林青結婚,成為秦晉的朋友。說明他童心未泯,熱愛生活,能夠保持快樂豁達的思想境界。他現在已經活到了104歲。根據專家的臨床觀察和對全球數萬名老年人健康狀況的調查發現,所有健康長壽的老年人,除了飲食合理、生活規律、運動適度、心胸開闊之外,都有壹個恩愛和諧的夫妻生活。歐美現代健康專家指出:“獨居老人容易衰老,鼓勵寡婦再婚,重溫愛情。”現代醫學證實,老年人即使內分泌功能有不同程度的退化,仍能通過性愛感受到性的滿足和快感。更重要的是,和諧的性生活還能反哺中樞神經,協調植物神經的興奮性,改善內分泌功能。其機理是,人類在做愛時,會產生壹種叫“Dis”的激素支付物質,可以提高人體的代謝功能和免疫功能,增強活力,延緩衰老。無論在城市還是農村,更有不孝的兒子兒媳觸犯刑法,視老人如糞土。比如上海寶山區85歲的韓立石被兒子凍死;廣東省78歲的裴金友因不堪忍受兒子兒媳的虐待,投河自盡。上海虹口區60歲的李順英因不堪忍受兒子兒媳的打罵而服毒身亡。上海松江區88歲的邱有4個兒子,53套房子,但她因無房可住而服毒自殺。廣東省高州縣原副縣長文無故打罵88歲母親,致母親上吊身亡。這些例子已經觸犯了刑法,遠遠超出了傳統道德的範疇,已經不在孝與不孝之間。什麽是孝順?廣東壹本雜誌說得好:孝順是生命的自然本性。人類的優秀品質很大程度上是通過對父母的孝順來體現的。孝是對生命延續的尊重,是對自己歷史的熱愛。壹個沒有孝心的人,等於無視自己的生命之源,退化到低等動物的水平。沒有孝心的人通常都很自私。這種人善於用各種借口掩蓋自己的不孝和自私。孝順是壹種品格,培養人的品質,隨時隨地都會從靈魂中流露出來。壹個對父母沒有孝心的人,壹定是沒心沒肺,不忠無愛的。此外,孫子女仍有義務在物質上和精神上贍養祖父母。父母無力贍養祖父母時,應由孫子女承擔。這是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也是現行法律規定的。央視《焦點訪談》欄目曾披露,東北某農村壹老人104歲,兒子78歲,兩個孫子都40多歲。因為孫兒的父親和爺爺早已喪偶,父親長期贍養爺爺,積勞成疾。因此,他召集兩個身體健康的兒子開會,說服他們壹起支持他的祖父。但因為他們的爺爺每天還是要喝酒吃肉,所以他們認為自己負擔不起,也不接受贍養的義務。結果,生病的父親不得不承擔起養活自己的義務。作者覺得我爺爺能活到104歲真是太好了!就算他天天想喝酒吃肉,也該輪到他吃喝了!孫輩要盡量滿足他們的要求。因為他的長壽是家族的榮耀,是民族的榮耀!還好生活平和,怕自己很快就老了。人都會老,家家有本難念的經。希望世界上的真相是存在的,給老人更多的精神慰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