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只要孩子手腳暖和,暫時不會生病。每天晚上給孩子洗腳或者洗澡的時候,如果發現孩子的腳是涼的,可能會生病。這些案子大多是懸案。趕緊給孩子煮生姜紅糖水:壹歲前的孩子,只需在紅糖水中加入壹小塊生姜,2-4歲的2片,5歲以上的3片。喝完後讓孩子趕緊睡覺,第二天再喝,壹般能及時控制。
2.如果孩子手冷腳熱,說明孩子穿的衣服少了,要及時給孩子添衣服。
3.孩子吃飯的時候總是嘔吐或者想吐,說明孩子也感冒了。請按照上面第壹種方法處理。
4.只要孩子不舒服,先看舌苔。如果舌苔是白色的,說明著涼了。想想這兩天妳給了孩子什麽?如果有寒性食物,趕緊停止,給孩子喝點姜湯。如果孩子舌苔紅了,就給孩子多喝水,或者煮蘿蔔水、梨水給孩子喝,晚上睡覺的時候再揉腳底,就幾十下,孩子的火氣很快就消了。
晚上睡覺是關鍵,只要不感冒,再註意飲食上少吃寒性食物,孩子壹般不容易生病。
6.如果孩子只是鼻塞,看他的舌苔。如果舌苔是白色的,就按照風寒感冒的食療藥方吃;同時可以給孩子揉揉後背,加熱壹下,這樣孩子的鼻子就通了。
7.感冒期間雞蛋可以吃,魚蝦不能吃,鰻魚可以吃。
8.冬天可以經常吃橘子。
9.孩子流口水是脾胃虛寒的表現。處理方法很簡單。只需將山藥和適量的水放入粉碎機中粉碎,然後將泥狀的山藥糊倒入鍋中,用中火煮,邊煮邊攪拌,煮沸即可。每天給孩子餵半碗,過幾天就不流口水了。
10.用姜汁洗雞蛋是壹種祛除胃腸寒氣的方法,在舌苔發白、胃腸道發冷的時候喝就可以了;如果舌苔不白,就不用喝了。胃腸道不好的人,在擺脫感冒後,可以多年不用加姜,只用開水洗雞蛋,可以滋養胃腸道黏膜。
11.自古以來就有壹句話:“久病必虛。”孩子經常哮喘,肯定是體內虛寒,偶爾哮喘可能是熱哮。另外,提醒各位家長朋友,容易患扁桃體炎的孩子壹定要少吃銀杏。藥店裏的銀杏比較幹燥,不容易熬,還是用新鮮的銀杏比較好。
二、容易被父母誤解的育兒常識
第壹,母乳對孩子的生長發育非常重要,所以哺乳期越長越好。
母乳餵養對孩子的生長發育確實有重要作用,尤其是六個月以內的嬰兒,但是母乳餵養時間過長對孩子的生長發育不利。因為隨著年齡的增長,孩子壹天天長大,對營養的需求也在逐漸增加。母乳中含有的蛋白質、脂肪、糖等礦物質和微量元素遠遠不能滿足孩子的營養需求。同時,母乳的分泌量和營養價值也隨著時間的推移而明顯下降。此外,如果哺乳期過長而不添加其他輔助食品,容易導致孩子“只吃奶不吃非奶”,造成營養不良。壹般來說,哺乳期最短不應少於六個月,十至十二個月為宜,最長不應超過壹年半。
第二,孩子體溫高於或低於37,說明孩子生病了。
嬰兒的體溫在壹天24小時內比成人變化更大,因為他們的體溫調節機制尚未建立或完善。通常情況下,孩子的體溫會在早上較低,晚上較高。此外,哺乳、餵奶、哭鬧、玩耍或被抱太久後,體溫會上升,有時甚至高達38.3,可屬正常。測體溫時肛門36到37.7,口腔內容物35.5到37.2,仍屬於正常範圍。可見妳不能認為體溫高於或低於37就是有病。當然,如果體溫持續升高,並伴有其他癥狀,就要去看醫生了。
第三,兒童肥胖意味著強壯,所以孩子吃得越多越好。
其實肥胖和力量完全是兩碼事。強壯是指孩子在合理的營養下,長得精力充沛,面色紅潤,身體強壯,而肥胖是營養過剩的表現。營養過剩導致的肥胖是兒童健康的潛在危機。壹醒就吃,吃飽就睡,多臥床多活動,隨時補充。如果孩子稍有不開心,就會被巧克力、寶寶康、賴氨酸、人參、蜂王漿伺候,導致孩子自身的生理節律和免疫功能得不到合理的調節,就會胖,就會虛弱,疾病就會隨之而來。孩子從小就開始長胖,成年後糖尿病並發高血壓、冠心病的幾率比健康孩子大很多。所以,合理的飲食,合理的飲食結構,合理的營養是孩子健康成長的保障。
第四,活動太多的孩子患了多動癥。
在現代,壹些家庭對孩子的重視甚至溺愛,往往會讓孩子變得更加活潑幼稚。但是有些家長看到孩子好動就說孩子有多動癥,這是不對的。需要指出的是,“多動癥”也叫“註意力缺陷障礙”,需要經過兒科醫生或兒科精神科醫生的檢查才能確診,不能簡單地認為是“多動癥”。“多動癥”多采用綜合治療,包括引導教育、藥物治療等。,而活動量過大的普通孩子則不需要藥物治療,而是重在引導和說服。
第五,孩子晚上磨牙,說明肚子裏有寄生蟲。
很多人認為孩子晚上磨牙是因為腸道內有寄生蟲,所以吃藥驅蟲往往會導致無用功,有時甚至會導致藥物反應和營養不良。事實上,晚上磨牙是因為孩子正處於乳牙和恒牙的替換步驟,存在不同程度的牙頜面畸形和上下牙咬合關系不順暢。有時候也是因為情緒不穩定或者精神刺激,或者兩者兼而有之。與寄生蟲病無關。
三、父母育兒的三大境界
第壹境界——善於育兒
善於育兒的父母長了壹雙慧眼,發現自己的寶寶不是機器,而是壹個鮮活多變的生命。父母知道生活是有個性的,不能照本宣科,所以認真研究各種育兒方法和技巧。
在這個圈子裏,有自信的父母,但這壹刻他們的自信不再盲目。他們懂得隨機應變,舉壹反三,但容易陶醉於眼前的成績,可能會忘記經常擡頭看遠方,以保護視力。有時候父母會失去信心,因為寶寶變得太快,昨天還有效的神奇藥方可能會突然失效,但問題必須解決,於是想盡辦法改變,這種改變可能會變成,也可能會走上不歸路。
真正擅長育兒的父母,是追求作品精美的“育兒工匠”。他們也有這種能力,所以壹不小心就會被戴上美麗的桂冠,成為別人的榜樣。父母只要不沾沾自喜,懂得上進不是壞事,但如果壹心維護自己的名聲,那就是另壹番景象了。
如果這種情況不是落在父母身上,而是落在專家身上,即使可以稱得上“育兒大師”,也難免會因為太怕羞辱智慧,太追求立竿見影的效果,而陷入誤導孩子的泥潭。
第二境界——忙於育兒。
忙於育兒的父母,沈浸在具體的事情中,卻往往是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他們只關心自己的努力,很少顧及寶寶的真實需求和體驗,經常犯過度保護或給寶寶壓力的錯誤。如果他們沒有遇到問題也沒關系。如果他們真的陷入困境,他們就有犯錯誤和功虧壹簣的危險。
在這個圈子裏,有些家長非常自信,因為他們作為“8級工人”技術嫻熟,飲食起居井井有條,吃喝拉撒照顧耶戈都遊刃有余。他們的辦公桌上放著壹兩條育兒條例,身後站著戴著各種專家帽子的人,以至於他們如此自信地到處傳播自己的育兒“條例”,如此自信地不聽任何不愉快的建議,直到自己的孩子被判定有情緒和行為問題,缺乏創造力,缺乏創造力。
而另壹些家長則恰恰相反,他們往往會疑神疑鬼,因為他們潛心學習的招數在寶寶體內總是碰壁。書上寫的很清楚,寶寶要去西方,那麽多現象就像寶寶身上的“毛病”,生病去看醫生是必然的。主人的膏藥,西方的湯,南方的法寶秘方,都灌到孩子身上,只看東方日出西方雨,去了問題又來。
整天沈浸在育兒中的父母是“托兒”,他們四肢發達,頭腦簡單。這本書沒有錯。和孩子在壹起的事情太多了。可怕的是,如果他們的“專家顧問”也是壹個“育兒工作者”,無論張李三斯多麽粗心,都會是壹套藥方。結果只能牽連到孩子——他們在沈淪中不爆發,就會在沈淪中“死去”。
第三境界——善於育兒
善於育兒的父母,不是天生的,也不是後天培養的,而是天地共同發展的結果。他們的養育不僅僅是手把手,眼觀六路,更是用腦思考,用心理解。他們才能真正走進孩子的世界,了解寶寶的需求,懂得引導,明確發展方向。對於這些堪稱“育兒老師”的家長來說,所做的壹切不僅僅是為了事情本身,更是為了昨天、今天、明天,因為他們懂得從全局的角度,從長遠的目標來看待和對待孩子的發展。處理現實問題最大的好處就是不完美,懂得取舍。
育兒老師明白了育兒的真諦,然後熟練了育兒技巧,體貼了育兒的事情,就成了“育兒大師”。父母成為孩子成長的良師益友,專家成為父母育兒的指路明燈。
第四,借鑒英國超實用育兒經驗。
4個月開始獨立睡覺。
英國人提倡嬰兒與父母分開睡。僅僅半年前,寶寶的搖籃就在媽媽的床邊,方便餵奶和照看。半年後,寶寶可以獨自睡在自己的小床上。
英國提倡培養孩子正常的睡眠習慣(從4個月開始),也就是說孩子要定時就寢,整夜睡眠。家長要用正確的方法引導,告訴寶寶“該睡覺了”。比如穿上睡衣,唱首搖籃曲,講個故事,或者到時候親壹個。這樣做的目的不是培養寶寶的獨立性,而是認為“孩子很重要,父母也很重要。”只有保證父母的正常休息,才能更好的工作生活,照顧好寶寶。
讓孩子從小就知道是非
寶寶會離開,到處搗亂,但是英國的父母不喜歡中國的父母,他們很快就把所有對寶寶不好的東西都束之高閣,讓他碰都碰不到,夠不著。他們認為只要妳告訴寶寶,他就會知道什麽能動,什麽不能動。
英國提倡每個家庭都要設立壹個角落來懲罰淘氣的孩子,讓他們反省自己。可以是毯子的地方,小椅子等。壹歲前的寶寶還不明白自己為什麽是對的,為什麽是錯的。然後用壹個簡單的“不!”並讓他養成習慣。他只要聽到“不”,第壹反應就是這個東西不能動,可以說是條件反射。寶寶壹歲的時候,就能逐漸聽懂大人說的話了。這個時候,如果寶寶做錯了,大人要用他能理解的方式告訴他這是錯的。如果下次他再這樣,他就要去“反省之角”了。如果下次他再犯同樣的錯誤,就粗暴地把他放到“反省角落”,直到他告訴父母“我錯了,下次不會了!”父母拍手,親吻孩子,告訴他“妳是個好孩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