母親經常嘆氣,說兒子很調皮,壹點都不聽話,很無助。其實這個男寶也沒那麽調皮。他就是想通過各種方式引起大家的註意,特別是想在做出壹些惡作劇之前讓他媽媽註意到自己,因為他媽媽每天忙著在超市賣貨,有時間就刷手機玩遊戲,很少有時間和孩子交流。
個體心理學的著名創始人阿德勒在《兒童的人格教育》中提到:“兒童從出生起就壹直在追求發展、偉大、完美、優越的前景,這是無意識形成的,但它是壹直存在的。”
嬰兒在0-3歲的時候有壹種安全的依戀,不開心的時候會哭,會不聽話,這樣會尋求安全感。孩子3歲以後,有了自主意識,歸屬感也會發生變化,對人對事會有自己的想法。
比如有的寶寶特別喜歡伸手打人。家長越是阻止,孩子就會想盡辦法伸手在孩子臉上抓兩只手。有的家長特意叮囑寶寶不要碰貓狗等寵物,但孩子會追著寵物跑並抱抱,或者故意踢踢它們的腳,這是孩子自我意識發展的結果。
父母應該如何處理孩子的問題?
首先,控制妳的脾氣
鄰居家的孩子特別調皮搗蛋,總是犯壹些小錯誤。他父親說他覺得有點控制不住,什麽話都不聽。以前,孩子每次犯了錯,都會訓斥他,痛打他壹頓。打了孩子之後,他很害怕,壹時半會兒也能很好的意識到。但是最近壹點效果都沒有,同樣的錯誤很快又會發生。隨著孩子年齡的增長,玩根本起不到教育作用,必須找到有效的方法解決問題。
父母控制自己的脾氣。著名的人際關系大師卡內基曾經說過:“批評是沒有用的,因為被批評的人只會盡力為自己開脫;批評是危險的,因為它會傷害他人寶貴的自尊心,摧毀他們的自尊,甚至引起怨恨。"
孩子犯錯,家長會先批評,再訓斥孩子。如果不行,他們會選擇動手。家長帶著情緒批評寶寶,甚至打他,要考慮孩子的感受。這對孩子的心理和生理都會產生很大的影響,甚至會導致孩子焦慮、敏感、自卑。父母要控制好自己的脾氣,心情不好的時候多轉轉,不要對孩子大吼大叫,等雙方都穩定了再慢慢解決問題。
第二,站在孩子的角度,聽聽他們的聲音。
俗話說,“淘氣的女孩造就完美,淘氣的男孩造就優秀”,父母應該正視孩子的淘氣行為,關註孩子的內心世界。很多時候,孩子的淘氣是壹種創造性和想象力的表現,不要挫傷他們創新的熱情。父母要設身處地的去理解孩子的心聲,讓孩子知道妳的關心,同時給予孩子信任和鼓勵。當然,這並不意味著對淘氣的孩子不管不問。如果孩子的調皮行為涉及到安全和道德問題,就要給孩子立規矩,提出壹定的合理要求,幫助孩子做出改變。
第三,故意忽略孩子的調皮行為。
這是心理行為療法。簡單來說,就是對孩子的調皮行為故意忽略或者不予理睬。這種淡化的方法可以冷卻孩子對壹些不良行為的熱情。壹位媽媽說,女兒故意往娃娃身上倒水,倒水之前會喊,媽媽,我要倒水!媽媽的第壹反應當然是制止,告訴孩子不要隨便倒水。女兒居然笑著給娃娃倒水,更加歡樂。第二次的時候,女孩舉起杯子喊,媽媽,我要給娃娃倒水,媽媽在廚房做飯,假裝沒聽見,根本沒有回頭的意思。小女孩看到媽媽就不理自己了。我把杯子放在桌子上,氣呼呼地說不好玩,就跑回房間看繪本了。
父母采取冷處理的方法,孩子會覺得大人對自己不太關註,從而感到索然無味,會主動放棄搗亂的做法,最終引導孩子改正自己的行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