還有壹個關於“回家”的平板的小故事。相傳明朝宦官魏忠賢專權,其黨羽蘇州巡撫毛在山塘為他建祠,命太倉送題詞。太倉人不想白白送人,也是被自己的囂張氣焰逼的。最後在當地學者盧英麟的咨詢下,他們想出了壹個破碑文的辦法來保存,因為有破損,就保存了下來。清代,此碑嵌於夫子廟大成門墻內。文革期間,殘破的紀念碑消失了。上世紀80年代初,文物普查時,發現壹段是用水洗石板做的,另壹段是做豬圈墊的,但幸存了下來。亭中“墨妙亭”二字,出自本市丹青大師朱屺瞻之手。當地老人王先生還題詞“在築新亭,點綴園景;文明輝煌的古代園林,發揚藝術的光輝”是已故著名書法家費新我先生題寫的。亭子裏,柱上對聯為潘寫了壹篇文章,捧著壹本書,對聯是“墨痕垂水,龍護新亭,舉之”;底線是“妙跡傳鷗波,遠遺高。”
永旭是北宋吳中著名的水利學家,受到王安石的賞識。在宋熙寧五年,任司農寺總管,負責浙贛水利建設,著有《吳門水利書》等。他是為吳中水利事業做出巨大貢獻的歷史人物。《太倉縣誌》記載:“莽徐墓建於宋代,有墓門,兩側各有壹對石馬,並有專祠,後廢棄。”清同治七年(公元1868年),周知蒯德將墓門拉直,修建墓門,重修譚思農廟墓,後廢棄。現在墓邊的土堆是原墓所在地,上面的樹木有櫸樹、黃楊木、冬青、槐樹、劍麻、棗樹等。土堆邊的莽徐墓建於1993年8月,四周樹木蒼松翠柏,幽靜肅穆。墓前有壹石亭,亭中碑為檀思農寺重修,實為古董。是清同治七年(1868)修建墓門時豎立的。
蘇州海寧寺遺址
在太倉公園的右手邊,有壹處寺廟遺址,即海寧寺遺址。這是2003年太倉人民公園改造時發現的。有大量的石基、石柱、條石,還有墻基遺址、石亭。石頭上有精美的雕刻。海寧寺始建於宋建言四年(公元1130),元代重建,清鹹豐年間毀於火。在太倉王希爵故居的碑廊裏,還有海寧寺的碑址,經過精心清理,保存完好,現已成為園內的壹個景點。海寧寺遺址的保護得益於它的地理位置和當地文物工作者的辛勤工作。而壹些偏遠、交通不便的小建築工地卻得不到這樣的“待遇”,殘磚斷壁散落在雜草中。希望以後能效仿海寧寺遺址,得到更好的保護,盡可能增加地域歷史文化含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