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菜譜大全網 - 養生課堂 - 修身養性,沒有兩條路。

修身養性,沒有兩條路。

《禮記·中庸》說“大德則壽”。壹個道德高尚的人,光明磊落,心胸坦蕩,這樣他的心靈才是安心的,氣血才是和諧的,生理機能才是穩定的,形神才是和諧的,才能健康長壽。有人分析過,道德修養高的人,大腦皮層興奮和抑制相對穩定,體內活性物質分泌正常,還能增加腦內激素的釋放,加強神經活動,可延緩衰老,有利於健康長壽。因此,修德是養生延年的重要方法,歷來為保健專家所重視。儒、道、墨、法、醫家都把培養修德列為首要任務。

唐代孫思邈明確指出:“德行不全,服玉液丹藥,不能延年益壽。”明代王文祿在《醫學第壹》中說:“修身養性無二術。”根據養生理論,道德修養與臟腑陰陽協調有內在聯系,即《黃帝內經》太素說:“修身為德,則陰陽和諧。”《黃帝內經·古天真》中也說:“故凡能年年百歲而不失其行者,不以其德為危。”

第壹,要仁者見仁,智者見智,愛是永恒的。

孔子在《論語·永業》中說“知動者,仁者,靜也;知者樂,仁者壽。”孟子指出:“愛別人的人,也會永遠愛別人;尊重他人的人會永遠尊重他人。“註重道德修養,樂善好施,得到好的回報。人與人之間始終保持恩愛和諧的關系,自然不受幹擾,精神愉悅,有益健康長壽。正是因為孔孟踐行了儒家的仁德思想,孔子活到73歲,孟子活到84歲,成為當時偉大的壽星。

知者動,仁者靜;知道的人快樂,善良的人長壽。

二是心胸開闊,光明磊落。

孔子雲:“君子坦蕩蕩,小人常悲。”心胸開闊的人,不做損人利己的事,不貪圖不義之財,不做害天害地的事。心胸開闊,光明磊落,自然心安,吃得香,睡得香,生活在舒適愉悅的氛圍中,對內心環境是壹種很好的刺激,有利於健康長壽。

第三是樂善好施,心胸開闊。

孫思邈認為養性是以“善”為特征的道德修養,《養性序》指出“欲養性者,善其所學也”,“性自善,古今中外百病不生,無災之因,亦為養生之大課”。心地善良的人總是把國家和人民的利益放在第壹位,把自己的利益放在次要位置。自然他會平和豁達開朗,以自己的奉獻為榮,樂於助人,不會因為計較個人得失而整天愁眉苦臉。這樣就很少有擔心、悲傷、厭惡等不良情緒刺激,可以長期保持安靜愉悅的心態,健康長壽。

以德為生的人也不少,其中以唐代名醫孫思邈最為人熟知。孫思邈投身醫德,解除大眾疾苦。他出診的時候從來不來回看,只“全身心投入拯救”。即使面對“又臭又惡心”的病人,也不覺得有任何厭惡,依然以非常同情的態度認真負責地對待。他行善,活了壹百多歲。

白居易,唐代著名詩人,雖然自幼體弱多病,中年親戚流散,仕途險惡,但他豁達大度。他以“枕上愁堪病,屋中笑不如求醫”來勉勵自己,並給自己取名“樂天”。他74歲去世,長命百歲。而同時代的李賀卻自戀,自我封閉,自尋煩惱。他只活了26年就離開了家。兩者的鮮明對比說明,保健必須培養道德,這就是保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