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膩苔多見於舌苔患者,但因濁毒輕重而有所不同。舌質紅,苔膩,薄而厚,或黃或白或黃白相間;濁毒重者舌質紫紅色、絳紅色,苔黃膩或中根黃膩。由於臟腑不同,舌苔反映的部位也不同,如濁毒受阻則舌中部黃膩;濁毒阻滯肝膽者,舌質兩面黃膩。皮毛的顏色和質量根據新的患病時期而變化,最初在津液未受傷害時,可見黃膩的皮毛。濁毒久傷津液,就成了枯黃的苔。
滑脈常見於濁毒脈患者,尤其是右關脈。滑數、串滑、串細滑、細滑臨床常見。病程短,濁毒盛,可見弦滑,或數脈弦滑。病程長,陰虛帶濁毒,可見細滑脈,重細滑脈。但當患者脈象重而細時,多為濁毒阻絡、瘀血阻滯,不應認為是脈弱或冷。比如《金匱要略》中的“太陽病,關節痛煩,脈沈細,此謂濕痹”。他還說:“佛法的積累,附骨的細脈,也是積累。”以上說明細脈主導濕濁,而非虛。
排泄物和分泌物混濁有毒,表現為大便粘稠難聞,有臭味,尿液呈淡黃色或暗黃色或濃茶樣,汗液汙濁難聞。
中藥如何解毒中藥的理論創新是中藥發展的靈魂和核心,與時俱進的學術理論創新是中藥保持生命力的內在動力。濁毒學說以中醫整體思維模式探討當代生態環境和人們自身飲食、情緒、生活方式的變化對人體健康的影響。
濁毒學說有著深厚的歷史淵源。濁毒作為壹種致病和病理機制,廣泛存在於各種疾病的過程中,是治療各種疾病的重要因素。
濁毒學說具有廣泛的臨床指導意義,不僅有利於辨證論治後的正確診斷,而且有利於提高臨床各科的療效,開發各種有效的祛濁解毒藥物。因此,濁毒學說不僅具有重要的學術意義,而且具有潛在的社會經濟價值,值得進壹步深入研究。
“濁毒”作為中醫學術術語,已被越來越多的專家學者所認可。在“濁毒”理論的指導下,課題組建立了國家衛生計生委臨床重點專科、國家中醫藥管理局“十壹五”重點學科建設單位、國家中醫藥管理局“十壹五”和“十二五”重點專科建設單位、國家中醫藥管理局“慢性胃炎濁毒證”重點實驗室,取得了多項科研成果。
通過以往的研究,我們認為濁毒可引起細胞、組織、器官形態結構的改變,包括現代病理學中的肥大、增殖、萎縮、化生、癌變,以及炎癥、變性、雕亡、壞死等。其結果是毒害細胞、組織和器官,使其代謝和功能異常,甚至衰竭。
在臨床實踐中,我們已將濁理論廣泛應用於多種疾病的診治,如消化系統疾病、心腦血管疾病、腎炎、腎病、尿毒癥、風濕性免疫性疾病、外科疾病、婦科疾病、皮膚科、五官科等。,特別是用於治療慢性萎縮性胃炎、胃癌前病變、肝硬化和潰瘍性結腸炎。
從濁毒產生的途徑及其致病特點來看,濁毒證壹般存在於許多癌前病變中。中醫認為,腫瘤的發生多因臟腑失調,氣血不足,氣滯血瘀,痰濕蘊結,邪毒郁熱所致。但在實踐中,如果按照氣滯血瘀、痰濕痹阻的壹般思路來治療腫瘤,效果並不理想。
濁毒學說認為,癌癥的發生,要麽是“天之濁”,要麽是“地之濁”,要麽是“人之濁”,是內生的,損害了正氣,使脾胃功能失控,導致氣血生化源不足,氣血源濁,臟腑陰陽失調,虛實停滯,逐漸成為壹種惡性疾病。
濁毒的治療是去濁解毒,包括芳香化濁、祛濕排濁、滲濕排濁等。解毒治療包括清熱解毒、活血解毒、散結解毒、祛濕解毒、以毒攻毒。目前,現代藥理研究和臨床研究篩選出的具有抗腫瘤作用的中藥基本分為五大類,即清熱解毒、活血化瘀、化痰散結、利水滲濕、蟲攻毒。這與濁毒學說的方藥思想不謀而合。濁毒學說為中醫癌前病變乃至腫瘤的診治開辟了新的途徑。
濁毒學說來源於臨床,經過梳理、歸納、總結,上升為濁毒學說。我們將渾濁度理論與西醫實驗檢測技術相結合,通過臨床觀察分析,為基礎醫學研究提供思路和指導實驗設計。同時,實驗室的研究成果應用於臨床。在整體觀和動態觀醫學思想的指導下,辨證論治在消除疾病癥狀、改善和逆轉病理組織、調整和恢復整體功能等方面顯示出獨特的功效。在充分繼承中醫理論的基礎上,加強理論繼承和創新研究;逐步形成完整獨特的濁毒理論體系,推動中醫學術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