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菜譜大全網 - 養生課堂 - 壹道哲學選擇題

壹道哲學選擇題

我甚至不認為我在學習老子“無為”的含義。

“無為”是老子思想中的壹個重要概念,正確理解這壹概念對於理解老子乃至整個道家理論都非常重要。有人認為老子的思想是消極的,沒有孔子的思想積極,這是對老子“無為”的誤解造成的。

1.要正確理解老子的無為,首先要正確解讀“無”字。

“老子?《道德經》中的“無為”壹詞中的“無”並不是指沒有存在或無,而是指沒有具體形象的物質和狀態,只是看不見、聽不見、摸不著而已。它是壹個屬性概念,既代表沒有具體形狀的物質,又代表抽象思維。

比如《道德經》第五十五章說:“當妳有了同樣的輪轂,妳就可以把它當作汽車來用。做工具沒用,但是沒用。鑿家,當它壹無所有時,還有它的空間。所以,有益無益。”本章中幾個“無”的含義是指壹種空間,沒有可見的物體,但客觀存在,可以容納有形的物體。沒有這個看不見的空間,有形的物體就無法發揮作用。

《德道經》第六十九章說:“萬事成,自然而生。繡花!妙哈!沒有愛的獨立,可以是天地之母。不知其名,字謂道,強稱達。”本章中天地之前存在的無形“物”,沒有具體的形象,卻能產生天地萬物,是真實存在。《道德經》第四十五章說:“無是萬物之始。是的,萬物之母。”這裏的“無”是指能產生世間萬物的特殊“物”。

現代科學已經證明了這種無形物質的存在。如:太空、空間、紫外線、重力、閃電、磁場、聲、光、熱等抓不到看不清楚的東西。到了海邊,看不到棱角;在太空中,妳看不到影像;聲音大於1000 Hz小於200 Hz,人聽不到...大多數人都沒有發現這個奧秘。老子說“道隱而無名”是非常巧妙的概括。

“妳”和“無”是什麽關系?老子說“生於無”與辯證統壹。這是老子大智慧的壹個亮點。2500年前,當整個世界都在為宇宙如何產生、萬物從何而來、誰造了人而茫然的時候,老子明確指出“世間萬物皆生而有之,無生而有之。”(第四章)

第壹,中國古代說“混沌初開”,他的意思是宇宙在死亡之前是“混沌”的。後來“道生壹,命生二,命生三,命生萬物。萬物負而持陽,中氣以為和。”(第五章)這與宇宙由大爆炸形成的理論是壹致的。這是第壹種從無形的形式產生有形的形式的虛無。

其次,老子說“有無”(第四十六章),也就是說“有”和“有無”的關系不是絕對的,而是可以相互轉化的,循環往復,永無止境。普通生物都會死。針葉樹、烏龜和蛇等長壽動物也會死亡。生物死亡時,形態從“有”變為“無”。根據物質不滅原理,屍體腐爛後各種元素依然存在,在陽光雨露下會轉化為新的物質“妳”。河流會幹涸並改變方向;山可以沈入海中,也可以被侵蝕到地面;土地可以由海變陸甚至沙化;石頭可以風化成沙子,也可以散落在各處...但是不管怎麽變,非生物元素還是在,還是可以生化結合,或者沙子可以變成石頭,或者枝葉可以被植物根系吸收,或者細胞可以被生物吸收。都是有沒有關系的問題。

此外,理論與實踐的互動。通過實踐,人們把對事物的認識上升到理論。老子也是如此,他把事物的存在和變化上升為高明的道家哲學,提出了“無”的抽象概念。他的理論(無)反過來又指導了貞觀之治等實踐(有)。物質可以轉化為精神,精神也可以轉化為物質。人的好的思想可以產生好的行為,從而促進精神文明的發展。這些都是對老子“有無互存”理論的有力闡釋。

2、“無為”的基本含義

“無為”二字不是不作為,而是不輕舉妄動,不違背自然規律。“無為”的含義在春秋戰國時期的其他典籍中也有表述。例如:

《國語·武》:“危之不能安,死之不能生,無為而貴。”這裏的“無為”二字,就是遵循自然規律。

《論語·衛靈公》:“無為而治者,亦順也。丈夫有什麽不好?只不過是向南敬自己罷了。”

在此,我們充分肯定舜依民意治國的原則。

《淮南子·原道》說:“所謂無為,不以事為先;所謂萬事皆因事而成。”“先做事”是指事情還沒有發展到壹定的步驟,人壹定不能先介入。比如鼓勵育苗,殺了下金蛋的鵝,秋收前征收房租,孩子還小,急於彌補。“因事”就是順應事物的自然發展,不違背其內在的客觀規律。因為事情而做的事情就是遵循規律的事情,這樣事情才會有效果。所以“無為”是“不違背事物內在發展規律,不憑主觀意誌為所欲為”的簡稱或特定含義。千萬不要用現代漢語做虛假的陳述,被誤解為“不作為”

老子的“無為”不是讓人什麽都不做,也不是自己什麽都不做。對於應該做的事情,老子主張去做。關於這壹點,老子分幾章進行了深刻的闡述。例如:

德篇十七章曰:“修身之德是真;修理之家有更多的美德;修之故鄉,其德長;修之邦,其德甚豐;天下為修,其德為博。”也就是說,構建道德社會,道德精神的普及和培育是基礎。沒有這個基礎,再好的理論和行政措施也難以實施。道德教育和道德修養是壹項極其艱巨的工程,要從自身做起,從個人到家庭,從家庭到親友,再擴展到社會。這是壹項艱苦的系統工程,需要壹大批道德精英長期努力。怎麽能說是不作為呢?

德篇二十六章曰:“無則治之,不亂也。”老子主張在災難發生之前提前做好準備,這樣才能防患於未然,杜絕災難的發生。這不是比災難發生後匆忙亂搞好壹百倍嗎?這不是很積極嗎?

《德篇》第十壹章說:“學越來越差,道越來越差,導致無為。無為而無不為。”老子在學習上力求天天有收獲,肯下苦功;在追求真理和修德的過程中,我可以不斷地擺脫偏見和惡性,我更願意努力。這是先有所為,再上升到無為,最後達到“無為”。老子的壹生,在學業、事業、著述、功成身退、養生保健等方面,都體現了“行”與“無為”的辯證關系。

可見老子主張有所為有所不為。關鍵是要搞清楚哪裏該做什麽,哪裏不該做什麽。

二、老子“無為”思想的目的

老子的社會理想不是人治社會,也不是法治社會,而是個人、社會、自然和諧統壹的道德社會。

《美德經典》德國篇第三十章說:“小國寡民。讓壹百個人的工具變得毫無用處,讓人民不走多遠又死了壹次。周圍有沒事騎的車,也有沒事幹的兵。.....願吃,願美,願樂,願安。”老子在這裏描繪了他的理想道德社會的藍圖。在這個理想國,沒有暴政,沒有戰爭。人民淳樸,樂得吃漂亮衣服,安居樂業。不需要奔波,也沒有恐懼和煩惱。這個社會真的很美好。

為什麽這個理想不能實現?德篇第壹章就指出了根本原因:“所以,失德,失德,失仁,失仁,失義,失禮。以禮待夫者,忠也,信也,亂之首也。前知者之道絢爛而愚始也。”也就是說,社會越軌是人類各種罪惡和災難的根源。

在古代,我們的祖先曾經創造了壹個道德社會,現在的歷史學家稱之為原始* * *資本主義社會。當時君主和人民平等相處,共同努力。據史書記載,三皇五帝時代就是這樣壹個社會。後來隨著社會的發展,生產力不斷提高,技術越來越先進,但人的越軌行為越來越嚴重,社會的罪惡和人民的苦難也越來越多。

為了根治各種社會弊病,老子開出了回歸道德社會的藥方。其中壹個重要的原則就是“無為”原則。

《德篇》第二十章說:“我無為而民自性,我清靜而民自性,我富而無物,我欲萬物而民簡。”無為這個詞的意思不是什麽都不做,而是在不違背自然規律的情況下做事。

老子這段話的意思是,如果統治者革除各種莽撞,按自然規律辦事,那麽人民就會受到良好的道德教育;如果統治者能夠清靜,行為端正,那麽民風正,不良之風就無法形成氣候;如果統治者不給人民增加不必要的負擔,那麽人民自然會富裕;如果統治者擺脫了自私的貪婪,以人民的利益行事,那麽人民就會效仿,形成壹種樸素的風氣。

要“無為”,就要免去統治者的各種“職務”。因為統治者有自私的貪欲,所以會采取很多邪惡的行動。它會無情地剝削人民,瘋狂地侵略外部世界。

我尖銳地抨擊了那場以強淩弱的侵略戰爭及其發起者。他說:“世上有路,但要馬去糞;天下無道,容生於郊。罪大於欲,禍大於不滿,怨不在欲。”第九章的意思是,當世界上有路的時候,普通人可以用馬來運輸耕地;天下沒有路的時候,就會征用馬匹,趕去戰場,讓馬駒在荒郊野外出生。戰爭的原因在於統治者的貪婪,不僅造成了社會災難,也給發動戰爭的侵略者帶來了沒有好下場。

《德意誌篇》第四十章:“人民的饑餓是以饑餓為基礎的。百姓難治,因其政績難治。人民的輕死,是基於他們生存的厚度。與生活無關的丈夫是賢惠高尚的。”意思是說,人民遭受饑荒是因為統治者吞了太多的稅,所以人民挨餓。人民之所以難以統治,是因為統治者復雜,喜歡做壹些事情,所以人民難以統治。人們之所以自取滅亡,是因為統治者為了養活自己,把人民的脂肪和漿糊都清理幹凈了,所以人民覺得死不算什麽。只有不追求生活享受的人,才比過於看重自己生命的人強。

老子在《德篇》第二十章中說:“以義治國,以奇用兵,以無道取天下。”意思是和士兵作戰需要出奇制勝,往往不按套路出牌。然而,要治理國家,我們必須使用正確的道德觀念和法律,並應用“無為”原則進行積極和正式的教育。

老子在《德章》第十二章中說:“聖人,常以大大咧咧,而以百姓之心為心。.....聖人在人間,為人間所惑。民屬其耳目,聖人皆子。”意思是好的君主從來沒有自己的自私自利。他把人民的意願當成自己的意願,把人民的利益當成自己的利益。用現代的話來說,就是“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聖人關心世界和人民,去除自私和貪婪,把自己的心和全世界人民的心融為壹體。他的壹言壹行都會受到民眾的關註,影響他們的觀念和行為。聖人對百姓壹視同仁,視如己出。這段話闡述了聖人與人的和諧關系,也表明了聖人拯救世界、教化眾生的偉大願望。

第三,“無為而治”的光輝歷史

老子的“無為”思想在中國歷史上被統治者用來治理世界,並取得了輝煌的成就。比如漢代的“文景之治”,唐代的“貞觀之治”,就是有力的證明。

據史書記載,文帝至今仍有親民之美和仁慈、寬容、勤儉之德。以民心為心,與民同息。惠文帝二十三年,宮殿、園林、車馬、服飾,在劉邦在位的基礎上壹點也沒有增加,凡是給百姓帶來不便的都廢除了。有壹次文帝想建壹個露臺,他找工匠算了壹下,需要幾百斤黃金。文帝說“這相當於十戶人家的財產,實在太貴了”,所以沒有動工。每當天災人禍,邊境不寧之時,文帝都會反思自己的道德本質,祈求懺悔。他廢除了對朝廷的體罰和誹謗的指控,並招募了可訓練的人。漢文帝非常重視農業生產。他即位後,多次下詔勸農教桑,按戶籍比例設立三老、孝、田,並經常給予獎勵,鼓勵農民發展生產。同時也註重減輕民眾負擔。它曾兩次“取消了壹半的地租稅”,即把地租率降低到30稅。此後,漢朝又定制了三十稅。文帝還頒布法令,把原來歸國家所有的山川開發出來,從而促進了與國計民生關系極大的農民副業和鹽鐵生產的發展。

文帝建陵,祭品不用金、銀、銅、錫,只用土器;沒有高大的墳墓,保持著山川的原樣。文帝遺詔說:人只要哀三日,婚姻酒肉,祭祀不禁止。夫人以下的後宮家眷、宮女全部遣散,安置在家。

漢文帝在治國方略上采用了節操寬容的原則,還對秦以來的刑法進行了重大改革,廢除了謗惡言罪,使使臣可以大膽提出不同意見。聖旨廢除了“福”、“福”、“福”,代之以鞭笞。景帝還減少了鞭笞,廢除了秘密監視,所以獄務簡單,人民所受的壓迫也比秦時明顯減少。惠文帝聽說祭祀時祈禱官只為他祈禱,不為百姓祈禱,就生氣地說,這不是加重我的罪嗎?以前前任國王祭祀的時候從來不求自己的祝福。將來祭天,不要為我祈禱。

文帝之子景帝繼位後,在竇太後的監督下,仍堅持黃老學說調理身心,治理國家。那時候人很單純,世界很富裕。到了景帝末年,武帝初,社會和國家已經比較富裕了。司馬遷在《史記》中記載:“除非發生水災或旱災,人民給家人的足夠,他們都會吃飽,而國庫的貨物和財富會更多。”首都的錢多得教不過來。太倉的谷子,因陳而滿露,以至於腐敗不堪,不能食用。“由此可見,文景時期政治清明,經濟發展,人民生活安定,真是壹個太平盛世。因此,歷史學家將黃老治天下理論帶來的這段繁榮的歷史時期稱為“文化景治”

唐太宗李世民推崇老子“無為”的治國思想,創立了“唐朝”。壹本《貞觀政要》記錄了李世民尊天治國的寶貴經驗。

有壹次,魏徵扮演李世民:“國王很受上帝器重,掌管國家大權,德高望重。所以壹定要居安思危,遠離奢華,以簡單為本。君臣無事,鳴琴彎弓,二話不說(引用老子)。何必費盡心思,有很多事,管了很多事,想盡辦法聰明地做事,卻偏離了無為之路?”。李世民回答說:“太棒了!我看了妳的信,壹夜沒睡,忘了累。”(《貞觀政治家,君道》)

李世民問大臣王玨:“後來的皇帝不如以前的皇帝。為什麽?”王玨說:“古代帝王壹心崇尚清靜,以民心為心(引自老子)。後來的皇帝為了滿足自己的欲望,忽略了對人民的傷害。”李世民回答說:“是的,我日夜為之奮鬥的就是和平,這樣世界上就不會發生任何事情。所以徭役不旺,五谷豐登,百姓皆大歡喜。治理壹個國家就像種壹棵樹。不搖動根,枝葉就會茂盛。國王安靜了,人民怎麽會不高興呢?”(《貞觀政治家就是政治家》)

唐太宗貞觀二年,壹位大臣說:“酷暑未退,秋霖才剛剛開始,請妳為自己造壹座城堡住下。”太宗回答說:“我確實不適合住在低地潮濕的地方,但如果我答應妳的要求,代價太大了。漢文帝想立梯田時,因為愛惜物力,沒有動手。我的德行不如漢文帝,但他的花費比他多。我想我還是算了吧。”公卿再三奏請,最後唐太宗不同意。

貞觀二年,關中大旱。唐太宗對臣子說:“水旱不協調,都是因為失德。如果我不修復我的美德,上帝應該責備我。百姓何罪,困窮!聽說還有人把孩子賣了,我都覺得對不起他們。”於是他派了壹個古代的謀士去贖回他賣的孩子,把他們和宮裏的黃金財寶壹起歸還給他們的父母。

貞觀初年,唐太宗召集朝臣說:“壹個女人幽閉在深宮,感情真的很滿足。我需要壹些人幫我做壹些清掃工作。生這麽多女人有什麽用?”於是把後宮和朝廷的三千多人放出宮來擇偶。

據史書記載,當時“東臨大海,南極五嶺皆不封,行旅不付糧,從路取之”,為多數史家所稱道。西方漢學家從來沒有批評過中國皇帝多少,但他們幾乎都稱贊唐太宗和李世民。在633年,390名囚犯死後回到家中,並命令他們在秋天後來死去,他們都被赦免了。白居易曾寫過壹首贊美唐太宗德政的詩:“三千怨婦出後宮,四百死囚回獄中。”杜甫也寫過壹句詩:“當妳在堯舜之位,使風俗醇香。”

第四,老子“無為”思想的現實意義

通過以上討論,我們可以得出壹個基本結論,即老子並不主張無為而治,而是強調我們必須高度尊重萬物的客觀規律。順其自然,即絕不以主觀意誌為基礎,強行做違反法律的事情。在追求主觀願望與客觀規律的統壹中,老子非常重視並特別強調客觀規律的主導方面,這對防範和克服主觀主義、命令主義、過激行為和浮躁心態十分有益。

這樣,老子“無為”論的真正思想價值及其巨大的現實意義就凸顯在我們面前。這樣,老子的思想與現代生活的關系就密切了。

這樣老子的哲學基礎就很容易和馬克思主義的壹些基本原理結合起來。

受西方文化的影響,現代人貪戀私欲,只知道“有利”,而不知道“沒用”,盲目向自然索取,“人定勝天”,“向自然索取”,肆意破壞生態環境等等。其後果,正如老子所告誡的“不知正常,我魯莽。”

老子的無為,是他理想的治國境界。為了實現壹個自然和諧的理想社會,我們應該提倡節儉,珍惜人民的財富,積累更多的資源和減少開支,和諧有效地利用資源,謙虛和爭取成功,使明智的人重用他們,從而實現國際和平。老子的和諧思想對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和節約型社會具有積極意義。

我們的結論是,老子的理論是壹個謹慎、冷靜、自然的行為科學體系。他不僅講了該做什麽,不該做什麽,能做什麽,不能做什麽的時間和空間,還講了如何“做”,包括少能多做,少能成大事這壹辯證而精辟的命題。老子是我國歷史上最早反對胡作非為的偉大哲學家,是反對唯意誌論的鼻祖,是辯證法的集大成者,是思想認識和行為藝術的導師,無疑應該列入我們必須學習和弘揚的中華民族優秀文化遺產的內容。

現在,我們正在進入壹個新的歷史時期。正確理解老子,深入研究老子,重新評價老子,弘揚老子精神,踐行老子哲學,將會避免或減少人為的社會悲劇和人為的自然災害的發生,也會促進我國的精神文明建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