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菜譜大全網 - 養生課堂 - 家庭教育論壇第24期:如何培養孩子的心理韌性(總結版)

家庭教育論壇第24期:如何培養孩子的心理韌性(總結版)

主講人:華南師範大學心理學院副院長、博士生導師?範芳

有些優秀的孩子在挫折面前非常脆弱,讓人感嘆。不久前,我遇到壹個很有天賦,擅長運動的孩子。他考上了名校,卻因為追求女生失敗而感到無用、無助、絕望。他覺得全世界都在嘲笑他,從此壹蹶不振,學業壹落千丈,甚至沒能完成學業。

是什麽保證了孩子的可持續發展?

不是無微不至的關懷,無微不至的照顧,優越的條件,甚至不是孩子自身的技能和知識,而是孩子的心理韌性。

心理韌性是指個體在經歷壓力和挫折後,能夠保持、恢復和發展良好的心理健康、生理機能和社會能力。換句話說,它是個體從糟糕的經歷中恢復過來,靈活適應變化的外部環境的能力。心理彈性是應對壓力和挫折等負面生活事件的能力。

如何培養孩子的心理韌性?

壹,體驗前建設,發展心理免疫力

(1)沒有經歷過風雨的人,無法發展出應對風雨的能力。

(2)失敗是成功之母,挫折和艱辛是人生財富的前提:從失敗和挫折中獲得經驗。這種體驗不僅僅是方法和技巧上的,還有心理上的,包括在逆境中能夠看到資源,仍然有希望和信心。

第二,引導孩子明白如何解決生活問題。

(1)在心理學上,人在遇到緊急情況時會有四種變化:自己的理智被壓抑(平時想要的現在卻意外);情緒容易失控;行為易失;身體會有反應。很容易啟動人的本能反應,自動想到壹勞永逸,魚死網破等等。

(2)惡性事件的發生往往是當事人選擇了不恰當的解決問題策略。

(3)引導孩子形成習慣,遇到問題時考慮和選擇合適的解決問題策略;當我遇到問題時,我自動認為我有很多可能的解決方法,而不僅僅是壹條路走到黑。

第三,引導孩子看到希望,在逆境中利用資源

(1)很多人在遇到問題的時候都處於壹種無望無助的狀態。每個人都有自己的能力和外部資源來引導孩子發現、建立、維護和利用社會支持資源。

(2)引導孩子從小養成樂於助人、感恩的心理。懂得感恩的人更容易得到別人的幫助和支持。

第四,引導孩子接納自己,樹立使命感。

(壹)接受自己

1,欣然接受壹切;

2.正確認識自己的缺點,相信缺點是可以壹步壹步改正的;

3.對於自己無法選擇出身、長相、身高、家庭的事實,可以嘗試通過其他補償方式超越他人;

4.接受自己暫時的失敗和不利處境,自憐自艾,退壹步開闊眼界,這條路就不會開辟新的道路。

(二)使命感

1,個人追求要結合家國情懷,結合國家和社會的需求,動力才能持久。

2.有些人的追求其實是個人欲望。壹旦個人欲望得到滿足,動力就沒了。

3.現在很多孩子不用太努力就能滿足自己的物質需求。奮鬥的動力從哪裏來?培養使命感,生活才會幸福。

第五,引導孩子學會應對壓力。

壓力特性

(1)壓力是可以積累的:壓在駱駝身上的最後壹根稻草。

(2)壓力感可以傳遞:父母在高考中的壓力感可以傳遞給子女。

壓力的作用

(1)積極作用:進化的產物,避免危險。

(2)負面影響:壓力過大帶來危害,包括長期壓力和巨大壓力(長期壓力導致疲憊,巨大壓力導致崩潰),危害包括心理和生理。

器官語:孩子壹聽說要上學,就哭,然後發燒。父母說他不上學,孩子就沒事了。之後家長說他要去上學,孩子哭然後發燒。.......

生病獲利:孩子考試不及格,父母本該懲罰,可偏偏孩子生病了。父母認為孩子的健康很重要。沒有懲罰他,反而更加照顧他。時間長了,孩子就會形成壹種應對方法:壹旦遇到挫折感到壓力和焦慮,他就會通過生病來應對,因為生病給他帶來了好處。

父母應該如何應對?

孩子失敗後,表現出生理反應。如果他生病了,得到了治療,他不需要太多的照顧。更重要的是,他教孩子用語言表達自己的情感。

如何應對壓力

(A)管理壓力事件,做壹個優雅的人。

1,知道怎麽分解目標

無聊狀態:

事情太大,太難,太急。心裏有很多事情要做,就是做不到努力,處於迷茫無聊的狀態。

在巨大的壓力下進入緊急狀態,打或逃,打不過就逃,逃不掉就幹脆放棄,像鴕鳥壹樣把頭埋在沙子裏麻痹自己。

孩子處於無聊狀態,其實心裏很難受。他想做很多事情,但是起不來。父母應該怎麽做?孩子的厭煩至少說明他還是有希望的,至少對現狀不滿。只有壹件事可以讓孩子擺脫無聊:幫助孩子分解目標。

父母常常要求孩子樹立遠大的理想,但最重要的是教會孩子分解目標,設定短、中、長期目標。

時間管理:根據事情的重要性和緊急程度進行分類。

父母不能很好的管理孩子的時間,所以父母要以身作則。

2.調節壓力感

(1)目標是著眼於長期可持續發展。不要忘記妳的主動性思維有壹個大的視野和大的模式。

(2)萬物皆有規律,順應天道自然,為之奮鬥。

有的人生活在“天堂”,整天看到的都是滿目瘡痍,心中滿腹牢騷;

有些人生活在“地球”上,但擡頭看到閃亮的星星,心中充滿希望。

3、調整應激反應

(1)調整心態

舉個例子:疫情期間,家人不能出門只能在家看電視聊天。

小王:

想法:妳太自私了,完全無視我需要安靜的要求。

反應:申斥家人,大聲喊叫。

結果:煩躁易怒,更無法集中精力做事。

小李:

想法:家人不是故意的。他們不能出去。開玩笑也是解悶的壹種方式。

反應:讓自己冷靜下來。我現在不能做作業。想想這個時候我能集中精力做什麽,改變壹下學習內容。

結果:情緒平靜穩定,家屬耐心微笑更能理解。

(2)改變行為方式

堅持行動,形成習慣。習慣就是性格,性格決定命運。

家長可以想壹想,和孩子產生分歧的時候,他們是用什麽樣的方式處理的?

(3)堅持適合自己的運動。

1,家長要堅持鍛煉,孩子要養成堅持鍛煉的習慣。

2、考慮年齡、體質、興趣等。,因地制宜。

3.更多的合作和交流的運動。

4.有氧運動

5,循序漸進,妳堅持。

(4)認識和接受

1.自我意識意味著個體能夠識別和理解自己的情緒、思想、態度、信念、價值觀、目標、動機和行為。

2.自我意識是從了解自己的習慣狀態和內在特征開始的。專註於自己的內心,努力感知自己的內心活動,包括身體的感覺、情緒、想法等。

3.當我們的註意力發展成壹個獨立的觀察者,我們就能在壹個更客觀的位置上認識自己,提升自己。

4.如果我們能以旁觀者的身份去觀察、思考甚至談論自己,我們就能擺脫習慣的控制。

5、如果能表達出情緒變化的原因,表達就是治愈。

例如:

家長說:妳考第壹,我就給妳獎勵。

孩子說:我想剪個自己喜歡的發型。

父母說:好。

後來孩子真的考了第壹,然後自己去理發了。回到家,爸媽看到後很生氣。他們覺得孩子的頭發像個流氓,就狠狠地罵了孩子壹頓,孩子很生氣。找了壹個孩子聊天,孩子抱怨對父母的不滿,說父母總是這樣信守承諾,對他的愛是假的。我肯定並重復了孩子的抱怨,強調了“永遠”“永遠”。孩子們聽了之後,覺得父母不完全是這樣的。通過讓孩子表達自己的情緒,讓孩子感知自己,理解父母這樣做的原因。

事件:父母不守信。

想法:廣義思維(妳總是這樣,妳總是這樣),絕對思維(總是,總是),窮思維(肯定不好,肯定對我不好)。

反應:思考導致憤怒,做出與父母相反的行為。

孩子意識到他以偏概全是很自然的。

管理壓力的最好方法是看看壓力背後的想法。

通過自我追問,我們會發現,很多我們相信或者想當然的想法,往往會扭曲事件的真相。

(5)正念放松:可以搜索與正念相關的東西。

親子溝通小貼士:放松心情,聊聊自己擔心的事情;生氣的事情,平和的談。

1,壓力(緊張和焦慮)是會傳染的。

2.大多數焦慮是通過非語言信息傳遞的。

3.說話的態度和語氣比內容更重要。

4.父母應該是孩子焦慮的緩沖器,而不是神經焦慮的振動器或放大器。

第六,引導孩子學會調節情緒。

(1)情緒是行為的驅動力。調節情緒的第壹步就是要有情緒意識,以免情緒和行為失控。

(2)隨著疫情防控的進展,青少年情緒和睡眠問題逆勢增加,青少年心理危機時間增加。解決辦法是:規律作息,運動。

(3)情緒容易泛化(擴散),容易積累,容易感染。

(四)壹般情緒調節方法

1,自我鼓勵法:哲學還是名言

2.語言調整方法:自我指揮,自我暗示。

3.環境變化法

4、註意力轉移法

5.能量宣泄法

6、請導法

7、運動調節法

8、音樂調節法(聲音醫學療法)

調節不良情緒的方法

1,快感:多交朋友,分解大目標,學會辯證思維。

2.幽默

3.幫助他人

4.導瀉

5、憤怒控制:生氣是否合理?生氣後會有什麽後果?有其他選擇嗎?

6.升華:將挫折的不良情緒引向崇高的境界。

7.放松

8、補償和轉移:滿足另壹種替換的需要。

親子溝通小技巧:善於識別孩子情緒行為異常,發現危機。

三個例外:

1,和平時很不壹樣;

2、與其他同齡孩子不同;

3.我遇到了不尋常的事情。

異常情緒和行為:

1,突然莫名其妙的哭著發脾氣;

2.言語中有厭世的跡象;

3.性格變化大;

4.情緒起伏不定,脾氣暴躁;

5、容易悲傷和激動;

6.出現自傷自虐等異常行為;

7.睡眠和飲食異常;

8.沈迷網絡甚至壹些毒品;

9、借酒澆愁,行為失常或怪癖;

10,學習成績突然不明原因的大幅下降......

七、處理心理創傷和情緒鈕扣,培養忍耐力。

急性心理創傷:我們應該盡快處理

慢性心理創傷:急性如果處理不當,就會變成慢性。

舊的心理創傷和情感按鈕:遇到某種聲音或氣味會激發過去的經歷。

八、動態思考,展望未來

從小就要引導孩子看得更遠:每個人都有痛苦,只是有人用放大鏡看,有人用望遠鏡看。

結論:

1.家庭教育需要建立在平等關系的基礎上。

在“過度關愛”中成長的孩子,在“攻擊性教育”中成長的孩子,在“別人家的孩子”陰影下成長的孩子,在“情感綁架”和“自我奉獻”中成長的孩子,都很難發展健全的人格,實現可持續發展的幸福生活。

2.做壹個理性平和的守護者。

妳傾註在孩子身上的愛,就像教孩子騎自行車,為Ta打方向,幫助不小心摔倒的Ta,壹路陪伴引導,要知道在越來越寬的路上,看著孩子自由掌控,成為Ta最想成為的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