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菜譜大全網 - 養生課堂 - 中國古典園林對現代園林的影響

中國古典園林對現代園林的影響

關鍵詞:古典園林現代造園啟示

園林藝術被稱為“城市生態——生命細胞”,它不僅使中國古代建築體系精神化,而且深刻影響了現代建築和規劃中追求完美和生態意境的方式和方法。

但是,長期以來引以為傲的古典園林,太自戀了。從房子到城市,已經埋下了壹個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的多層次體系。長期陶醉在詩畫的意境中,失去了本質、方向和活力,連花也變成了鴉片,池水形成了爛溝。

近年來,現代城市規劃和建築設計也是風風火火,也難逃附庸風雅的嫌疑。亭臺樓閣亂植,水池池塘遍地,不顧實際自然條件、人文環境、經濟狀況是否適宜。從而形成壹堆堆令人遺憾的視覺垃圾,造成人力物力的巨大浪費,頗有“曲徑通幽”的感覺。比如,華北某縣級小城市新市長上任後,為了實施“政績工程”,第壹把火就把市政府門前近5公頃的土地全部變成了中式廣場和亭臺樓閣的花園,簡單堆砌,設計拙劣,後果可想而知。無論當地的環境是否適合大規模建造與其悠久歷史形成的自身文化特色相違背的園林和建築形式,就其缺水的自然條件和入不敷出的財力而言,都可以判斷這是壹個不負責任的“糊塗工程”和“腐敗工程”,會給後代留下難以承受的負擔。

看來,我們的決策者,尤其是設計師,真的有必要彎下腰來,靜下心來,重新認識中國古典園林的精髓和特點,並進行深刻的反思,因為發展中國家經不起不學習不論證就盲目建設所帶來的沈重打擊。

中國古典園林的唯美主義已經形成了自己的、系統的特點,我們來做壹個粗略的解讀。

★首先,“兩半之和是壹架美妙的鋼琴,對立面像壹場遊戲。”中國古代園林的妙處就在於只有半個類型,多依附於各種建築,與主體功能區的另壹半融為壹體,系統優化。中國古建築的二合壹結構,猶如秦皮夫婦,陰陽八卦,乃至萬物。它是半花園式的,獨特而充滿活力。

這背後的深層結構是雙重生活的融合:疲勞與休息,嚴謹與任意...入世與出世。人是自然人,也是社會人,所以有雙重生活。相應地,建築中有兩種功能區,花園是更自然的那壹半。在古代世界,中國的古建築充分體現了這種二合壹的生活方式,其精髓就在於此,承上啟下,昭示未來。

無論是宮殿、皇宮、陵墓、住宅、酒樓、茶館、花園甚至是浪漫場,都體現了“兩半合壹”的建築理念。如:寧波天壹閣圖書館大樓,有消防用的水池,有亭臺樓閣,有花草樹木,有山石;梅州美華學院在揚州、梅朵、樓臺、赤斜、亭舍閣路;江寧縣會館有園林;揚州清治藥店附屬於“十二房花園”;中寧寺外有幾十棵古榆樹,裏面建有壹個大戲臺。山上的花園是魚塘;明代北京琉璃廠的手工業作坊,也是“作坊和神社外的陰涼處,滿是煙和水”。揚州之上殿有八景;銀輝寺有鹿苑英林,水務局最好...

而且房屋、寺廟等建築各種類型交織在壹起,都與園林融為壹體。以住宅為例:據周主編的《中國古典園林史》記載,中國的私家園林絕大多數是宅園,依附於住宅;蘇州中小型園林多位於房屋的東側或西側,“四面都是書房或客廳”;大部分規模的都在後面,結合的很好,不能孤立的講。以拙政園為代表,從功能的有機組合和整體空間結構的整合來理解圓宅中二元生活的統壹。

總之,園林絕不是僅供觀賞的藝術,而是豐富的生活場所,在其中精神享受也是生活的情趣。每棟房子不壹定都有花園。但是作為壹個類型,壹般是和園林結合在壹起的。可見,各種類型的園林是中國古代建築的主要特征之壹。

★再者,“作真詩畫假,文與書辨”。雖然古典園林的唯美主義強調園林=遊憩=欣賞=藝術,但從本質上來說,即使園林大於房屋或獨立體,其本質也不同於詩畫。它至少具有七個非藝術特征:壹是人工優化的生態——生活環境;第二,運動場地;第三,壹個僻靜的讀書和工作的地方;第四,家庭成員的休閑自娛;五個用於社交;第六,出於宗教需要;七為賺錢。

園林與所有建築類型融合的模式成為城市形態的活細胞,具有方向性意義。這與歐洲古典園林不同,歐洲古典園林沒有融入所有建築類型,在功能和空間上未能實現相互滲透。房子自成體系,花園自成體系,凡爾賽宮也是。

從城市整體來看,園林滲透到各類建築中,與城市和郊區的自然景觀壹起,* * *形成了天人合壹的城市結構。圓明三園、頤和園、北京三海、避暑山莊就是很好的證明。

★最後,“天地新誤解之外”。園林的二合壹模式壹旦沖出唯美的山谷,世界驟變,觀念淪陷。

第壹,中國古代建築是壹個綜合性的大系統。園林作為壹個橫向子系統,與其他類型的子系統交織在壹起,系統得到優化,生命力倍增,就像核聚變壹樣,激發出大規模集成、多功能柔性等新方向。這是歐洲傳統建築類型之間缺乏滲透和融合,不具備的特點。

其次,從家園到城市的天人多層次融合,對探索全球城市生態環境模式具有新的參考價值。

再次,園林離不開其他的聯想,離不開人的自然屬性和社會屬性。同時工作重於遊憩,公園依附於各類主體功能區,隨時調節生活,就近變換空間,相得益彰。如果把它們分開,我們將失去兩端,園林將失去廣泛的支持,所有類型都將失去其優化的生態環境,特別是中國古建築的精髓和特殊價值。

第四,園內建築較多,壹般占全院30%(小園)或15%(大園),與歐洲、日本的古代園林明顯不同。中國古典園林的優勢在於功能豐富、二元生活空間有機結構強、景觀美化。缺點是綠化和水體需要推敲,生態功能減弱。因此,在保持基本功能內容的基礎上,應適當減少觀賞性建築的比例,尤其應避免亭臺樓閣,以增加生態。

第五,疊石是壹大特色,功能多,成就高。但相對而言,純巖石的施工往往會爭奪綠化和水域用地,不利於生態和小氣候。還不如壹點石頭的土山植被,既渾然壹體,又利於綠化。

庭院水也是園林基本要素中的重要壹環。無論是滋養生命,剛柔相濟,增強活力,吸引靈氣,啟迪智慧,水的作用都是不可替代的。既有觀賞價值,又有環保價值,甚至還能調節小氣候。《皇家書》指出:“春是家之血。”所以,完美的建築小區壹定要配水,畫龍點睛。

作為園林中重要的裝飾之壹,植物也起著非常特殊的作用。植物通常生命力很強。種植大量健康的植物會營造壹個清新有活力的環境,有助於減少現代家具中各種日用品產生的輻射和靜電,還可以通過光合作用釋放氧氣,為建築提供新鮮空氣。很多植物,因為其特殊的質地和功能,在生活中起到了保護作用,有人稱之為建築的守護神。

第六,從經濟上來說,堆石造樓弊大於利,要收手,爭取事半功倍。至此,我們應該引以為戒,遠距離取石的危害。

第七,園林與主體功能區在形式上是互補的,這是中國古代建築的特點。如果只拿其中壹個來概括傳統,兩者都有失偏頗。在西方,古典建築只講究對稱,現代主義只崇尚不對稱,這是極不可取的。如果兩者合適,巧妙的結合會越來越精彩。

第八,現存的古代園林名錄在種類和風格上非常不完整,理論探索也相當片面。主要表現在園內對象類型單壹,風格難以返璞歸真,觀念上對天人合壹存在諸多誤解。

就拿萬科集團開發成功的“北京西山院”項目來說,給人壹種全新的、“情景體驗”的感覺。“北京西山院”位於頤和園的北面。出於承擔文化使命和尊重地域脈絡的考慮,設計師精心布置了26棟各具特色的單體建築,從商業街出發,沿綠軸移動,巧妙運用布局和園林規劃,圍合13主院落。除了其創新的建築結構,為了營造出“人文大宅”的味道,原創者在很多細節上也下足了功夫:(1)北京發現的栓馬石、吊花門;立面鑲嵌傳統片石;移植適合當地氣候的古樹;縮小園內建築規模,親切宜人...整體形成厚重、含蓄、尊重歷史、依托現實、實用美觀的完美風格。

總之,重新認識中國古代建築園林,超越詩畫等淺薄內涵,深入本質,明確主要特征,就能開拓出壹片新天地。我們不必困在唯美主義的高強深院。藝術至上的偏好抹殺了園林的生命力。不客氣地稱妳為園林藝術的“輔助者”,這是園林藝術的災難,就園林與其他建築類型的結合而言,這種城市生態-生活細胞模式具有廣泛的現實性。比如當代流行的* * *享受空間、室內或屋頂花園、架空和下沈式綠化與建築的關系,揭示了許多新的機遇和方向,與中國古代建築的精神實質不謀而合。

留給我們的是清醒,準確,善於把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