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紅棗等健脾甜食
中國古代名醫孫思邈說:春天宜存酸增甜,滋養脾氣。意思是春天少吃酸多吃甜。中醫認為,春季肝氣旺盛時,多吃酸味食物會使肝氣過盛,損傷脾胃,所以要少吃酸味食物。而春天人的戶外活動比冬天多,體能消耗更大,所需熱量增加。但此時脾胃虛弱,胃腸道消化能力差,不適合吃油膩的肉類。所以熱量可以適當由甜食來供給。紅棗就是這樣壹種春季補脾的好方法。
(2)蜂蜜
中醫認為蜂蜜味甘,入脾胃,能補中焦、益氣潤腸通便。春季氣候多變,天氣忽冷忽熱,人容易感冒。因為蜂蜜含有多種礦物質、維生素,並具有清肺解毒的作用,能增強人體免疫力,是春季最理想的滋補品。所以,在春天,如果能每天喝1-2勺蜂蜜,用壹杯溫開水沖服或者加牛奶,對身體會有滋補作用。
(3)春蕾
春天吃春蕾。孔子不時說,不吃,意思是不吃,除非在這個季節。中醫經典著作《黃帝內經》也說“吃老谷”就是吃時令食物。春天,所有植物都生出鮮艷的綠色嫩芽,可食用的春芽很多,如香椿、豆芽、蒜苗、豆芽、生菜等。
(4)韭菜
春天氣候乍寒乍暖,需要保養陽氣,韭菜是最適合人體陽氣的。韭菜含有精油、蛋白質、脂肪和維生素,有健胃、提神、強腎的作用。春天的韭菜是韭菜中的極品,味道特別鮮美。它的根潔白如玉,葉子綠如翡翠,香氣馥郁。春菜的吃法多種多樣,可以配肉、蛋、蝦、墨魚等,也可以做蒸餃的餡。炒綠豆芽或者豆腐幹的時候加點春天的韭菜,特別香,特別好吃。
(5)春竹筍
竹筍素有第壹素食之稱,自古以來就受到人們的喜愛。學者美食家驚嘆不已,各種嘗鮮的都有。春竹筍粗,味美爽口,營養豐富,可素食。不同的做法有不同的風味,炒、燉、煮、煨都是美食。
五行中春屬木,人體五臟中的肝也屬木,所以春氣通肝。中醫認為,春天是肝旺的時候。趁著補肝的機會,夏天可以避免陰虛,但是補肝太多又怕肝火過旺。如果肝氣升得太多或停滯不前,就容易損傷肝臟。春天要多吃寒涼的食物,如粥、茶、水果等。補脾中醫也認為,春季宜存酸增甜,以養脾氣。這是因為春季肝氣旺盛時,肝氣會影響脾臟,所以春季容易出現脾胃虛弱,吃酸的食物會使肝陽上亢。因此,春季飲食調理宜選擇辛溫之品,忌酸性,多食蔬菜、野菜。春天補腎,對於腎功能不好的患者來說,是補腎和調養的好時機。此時服用補腎方、補腎藥膳,對腎功能損害早期有較高的療效。患者應註意春季起居,飲食調整為清淡甘甜。可食用清淡的果蔬,如山竹、蓮藕、薏苡仁、黃瓜、哈密瓜等。養胃飲食中應避免食用豬肉湯、雞湯、魚湯、牛肉湯、菠菜、豆類、動物內臟以及富含肌酸、嘌呤等物質的刺激性調味品,因為這些食物對胃液分泌有很強的刺激作用,還容易形成氣體,會導致腹脹,增加胃腸負擔。飲食宜清淡易消化,可采用上述蜂蜜療法。老年人的補氣和慢性支氣管炎也容易在春天發作。春天人體陽氣上升,人體陽氣也上升。為了幫助陽氣,我們應該註意吃洋蔥、香菜、黑豆、棗、芪等。,並多吃健脾、補腎、潤肺的食物,如枇杷、梨、蓮子、百合、大棗、核桃、蜂蜜等。,這將有助於緩解癥狀。春分時吃什麽時令食物最健康?春分節氣養生的原則。
1,春分疾病預防從細節開始。
中醫認為,春分時天氣不穩定,早晚氣溫低,不僅容易誘發年老體弱者和容易生病的人的疾病。對於長期處於高強度工作和高壓力狀態的亞健康人群,要註意預防未來可能出現的疾病,建議市民在此期間註意調整生活習慣。如果盡量少去人多的地方,可以利用居住環境進行簡單的健身運動,比如爬樓梯、跳繩等。過早鍛煉不容易。早起洗漱時可以用淡鹽水漱口。每天太早開窗通風不容易,9點以後比較合適。
2、春分減衣不宜過早。
春分時,冰雪融化,植被恢復。無論北方還是南方,都是春天的好時節。中國平均氣溫穩定在65438±00℃。但春分期間,晝夜溫差仍然較大,不時有寒流。因此,公眾不要過早減少衣服,以防感冒。
此外,氣象資料顯示,春分期間常有低壓活動和氣旋發展,低壓運動引導冷空氣南下,北方地區多大風揚沙天氣。天文專家提醒,此時北方地區應做好防塵工作,妥善安排易受大風影響的戶外物品,覆蓋建築材料,做好精密儀器的密封工作。同時,公眾外出也要做好防風防沙準備,及時關好門窗,佩戴口罩、圍巾等防塵用品,避免粉塵對眼睛和呼吸道的傷害。
3、春分飲食宜存酸增甜滋養脾氣。
據悉,關於春食的民間傳說很多,中醫也有很多講究,俗稱吃春。專家建議,在這個季節,可以多吃壹些補脾的甜食,如紅棗,以及蜂蜜、韭菜、菠菜等,少吃酸辣食物。此外,堅果類食物如核桃、花生、杏仁、桃仁等。每周至少應補三次,有助於清爽幹燥,消除瘙癢。在日常的午餐中,也適合補充燉品類食物,如胡蘿蔔排骨湯、銀杏烏雞湯等。,既能補充人體在季節轉換中所需的水分,又能增加蛋白質的攝入,有助於增強人體的抵抗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