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菜譜大全網 - 養生課堂 - 著名專家點評鳳爪黃連

著名專家點評鳳爪黃連

1,《本草》:今日大夫洗眼湯,將當歸、白芍、黃連等份,濃汁用雪水或甜水煎服,對眼睛十分有益,但可用於風、毒、目赤、花。上面寫著:眼睛的病都是瘀血作祟,所以用活血藥物配合黃連治療,血可以加熱,用熱水洗也沒用。

2、《本草伊彥》:黃連,今人多治痢疾,以苦燥蓋之。也有腸虛漏的情況,好像稍微有點血,就馬上用,也不知道怎麽停,不管寒熱多少,但是以最佳劑量為度,所以比較危險,比較困。如果是氣盛,初病過熱,血痢,吃了就停了,還是不用事事親力親為。徐若又冷,妳不需要眼睛。

3、《傷寒論註》:苦入心,寒去熱,大黃黃連苦,以導心下虛熱之瀉。發燒者必泄其苦,黃連之苦降陽。願意就別動,苦了就平安,苦了黃連黃柏就平安。

4.劉:古代治痢最有效的藥物是黃連,但只有苦寒藥才適合治痢,苦寒藥能散辛解郁,苦寒藥能燥濕,寒藥能除熱,使氣平。各種苦寒藥常排出,但黃連、黃柏性寒燥,能降火除濕,止瀉止瀉,故治痢為王。

5.高力:所有的瘡瘍都是心火。黃連、當歸為君,甘草、黃芩為輔。

6、《湯藥》:黃連味苦燥,故入心,火燥,但瀉心。其實是凈化脾臟,讓母親固若金湯,其實是凈化兒子。治血,防風為上使,黃連為中使,地榆為下使。

7、朱震恒:黃連,去中焦及濕熱泄瀉,若脾胃氣虛,不能運化,則以茯苓、黃芩代之。用豬膽汁炒,配以龍膽草,會大大瀉肝膽之火。腹瀉胃熱的人,用黃連人參煎湯,壹天壹口,吐了再喝,咽壹次就好了。

8、《韓醫道》:火之病以黃連為主,五臟皆有火。平了就好了,病了就亂了。方子有辟火、相火、邪火、龍火之說,其實只是壹種氣。所以丹溪雲,氣滿則火,分為幾類。凡治此病,宜微炒自:邪為實火,用蒲唐笑;虛火,酒;虛火,醋;痰火,生姜汁;泡炸。氣滯火,用山茱萸;積食排水,黃土;血,瘦而痛,漆幹;翻炒所有的水,去除山茱萸,土壤和油漆。降焦煨制,鹽水浸泡,混合烘烤;眼疾用人乳蒸,或點或服。以其為君,加小桂,煎百次,蜜中空服,可使心腎頃刻。入武陵滑石,大支夢遺。最重要的是,姜、酒、蜜為君,君子為臣,白芍藥酒為佐,木香為使,從而治療小兒疳積。在山茱萸中煸炒,加入木香等份,制成大黃兩倍,服用水丸治療五痢。生姜汁加膏治療癲癇、頭暈、瘡瘍有效,但優於秦、白苦藥。

9、《本草綱目》:黃連,長期服用後,非但不火化,反而越覺得熱,不知有沒有寒。故其療效,但初病有實熱者,服用最好,而久病有氣虛發熱者,服用之,助其火。

10,《醫學概論》:黃連,泡酒,是領導的舌頭;生姜汁炒,辛辣粉,熱作。萬物濕熱,瘦弱氣短,萬物暑毒,各種惡毒有毒,各種生瘡生瘡。姜是用來中和其寒的,較少改變其性,以免使熱產生負面作用。

11,簡編:黃連為治目痢之主藥,古方治李香蓮丸用黃連、木香;姜連粉,配幹姜和黃連;柔韌丸,含黃連和山茱萸;姜黃粉、黃連和生姜;治口渴,酒蒸黃連;治暑,酒煮黃連;用黃連和大蒜治療血液;黃連、山茱萸治肝火;治口瘡,黃連和阿莎麗都是寒熱陰陽,寒為熱用,熱為寒用,主輔並用,陰陽並用,是最好的方子,不偏不倚就有成功的危險。

12,《本草經》:黃連是壹種病酒仙丹,壹種滯血藥,說到六經,有其獨到之處。其主熱則痛,淚出,驚則利則明,涼則心涼,清則肝膽。腹痛瀉於腸,《別錄》重在瀉,瀉為益,瀉血於大腸,謂之臟毒。除水益骨、厚胃治口瘡者,還會去除腸胃脾中的濕熱。服役時間長的,難忘。心裏沒有火就清楚了,清楚了就清楚了,就不會忘記。

13,《本草》:黃連,解傷寒,定陽明、少陰、河西散邪,解心脾郁熱,消赤白後瀉之邪病。又如驚悸、心悸、不安、恍惚不安、瘙癢、瘡癰、痤瘡等邪熱上盛。黃連是必須的。如眼睛腫痛,目散羞明,為肝邪之熱;惡心、反胃、苦味、苦味是脾的邪熱;脅肋脹痛、心口脹滿為肝脾邪熱;舌淡口臭、唇幹裂、牙齒幹裂為心脾邪熱;都屬於內熱過盛,陽盛陰衰之證,不然治不好。集七情之火,聚而不散,而六郁之火,結而不舒,可由二陳而清,但無黃連之苦寒,二不獨而清;吐血流血,沖上頂,血灑底血灑,四條命都可以停,但沒有黃連的幫助,四條命壹個人停不下來。腸風下也有血,可以增厚腸胃,止血。小便性熱閉,可清火通便。還能散熱蓄暑,功專瀉火。清濕熱,治疳積,其味在於苦寒。如果胃虛,苦寒不能拋,姜汁煎即可。對於陰虛的疾病,苦寒不能入,用酒精炒也是可以的。抓住機會依法使用,藥到病除。

14,《新版本草》:黃連,入心絡,最瀉火,也能入肝,和調經藥差不多,能入,尤其是入心。宜少而不宜多,能治實熱而不能治虛熱。蓋虛火宜補,實火宜瀉。用黃連瀉火的要正確看待,用肉桂治火的要從分角度看待。所以黃連和肉桂看似寒熱相反,不能壹起用,卻是成功的。蓋黃連入心,肉桂入腎。晝夜之間,凡人必有兩心兩腎,然後水火引吉,水火分,心腎不交。心不交腎,白天睡不著,腎不交心,晚上睡不著。如果黃連和肉桂壹起用,心腎瞬間就交了,那為什麽夢裏不安分呢?

15,《本草經百種》記載:凡能祛濕之藥,必增熱,能清熱者,必不能祛濕,但黃連能苦幹燥濕,寒涼清熱,壹舉兩得,所以也難怪。心屬火,寒勝於火,所以黃連應該是瀉心的藥,但是它能代替什麽呢?蓋苦是火的正味,但也是以味補。如果心中有邪火,也可以渾,真火更好,這就是腹瀉的原因。

16,《經方疏證》:傷寒胸中有熱,胃中有邪,腹痛嘔吐,以黃連湯為主。少陰已經病了兩三天多了,煩躁的躺不下。黃連高加文湯是主方。雙方都以黃連為君,兩個證都是發自內心。可見黃連是瀉心火的藥劑。

17,《本草推測錄》:黃連的用途見於眾生方,黃連阿膠湯亦用於治心;治胃用五泄心湯、黃連湯、幹姜、黃連、黃芩、人參湯,治脾用黃連粉;吳梅丸,治肝;白頭翁湯、葛根、黃芩、黃連湯也用於治療腸道。其制法,或以大黃芍藥,或以半夏瓜蔞,或以幹姜,附溫,或以阿膠,烏雞之潤燥,或以人參甘草,因證而宜,故可收苦幹之利而無苦幹之弊。

18,《本草正義》:黃連苦寒,苦燥,寒勝於熱,能排盡多余的濕火,而心脾肝腎之熱,膽胃大腸之火,都是致命的。上階段為風火所致,中階段為平肝和胃之嘔,下階段為腹痛之滯,均有燥濕清熱之效。苦入心先清血熱,所以血家的各種病,吐血,便血,痔漏,帶崩,癰,紅斑,丹毒,都給背在這裏。但眼疾壹定要和出血合,瘀壹定要和氣濁合,吐壹定要和降痰合,才能見效快,只靠苦寒並不能勝券在握。且連苦寒,尤苦勝,故燥濕之功絕。所有的證都是要連起來的,各種濕熱,都認為苦燥是釋放衰敗的資本。他們不僅擅長清熱,還擅長舌苔不厚不黃、膩不濁者。即瘡瘍的壹個分支,被世人視為陽證的萬能藥;其實癤子只有壹個證是實火引起的,最多需要接上,剩下的只是濕熱結合,也是不斷用的。另外,血熱、血毒不攜濕邪;它有自己的清血解毒的藥,而且不是只靠黃連就能治好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