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菜譜大全網 - 養生課堂 - ?李振華運用養血、溫經通絡的方法治療寒痹。

?李振華運用養血、溫經通絡的方法治療寒痹。

第壹位國醫大師李振華教授擅長運用脾胃理論治療內科雜病,並總結出將藥物的味道與脾胃的生理病理特點相結合的用藥方法。筆者有幸與李振華作為弟子壹起學習和工作,並從中受益匪淺。李振華以養血活血、溫經通絡的方法治療寒痹(慢性類風濕性關節炎)療效較好,現總結如下。

定義和類別

寒性痹證是指以寒邪為主的痹證,是風、寒、濕的結合,寒為勝,又稱關節痛、骨痹。《魂樞賊風》:“味傷於濕,藏於血,分於肉,久而不散...時而冷時而暖,原因封閉,無法通行;壹開就遇寒,然後血氣凝結,碰到老邪,就是寒性痹癥。慢性類風濕性關節炎表現為關節劇烈疼痛,寒性加重,輕度溫熱屬於中醫寒性痹證範疇,是最常見的痹證類型。

病因和發病機制

李振華認為,痹癥的發生主要有兩個方面:壹是正氣不足,多由日常生活不註意、宅內過勞、體虛或長期勞損、作息不當、產後、病後等引起。如果衛氣弱,理不密,抗邪氣能力弱,邪氣就會乘虛而入,經絡不通,氣血運行不暢,形成痹證。正所謂“正氣存內,邪不可為。邪若合,其氣必弱。”寒性關節痛的發生,主要是因為內陽不足,不能溫暖身體,尤其不能抵禦寒邪的侵襲。二是外邪入侵,風、寒、濕、熱邪入侵人體引起的關節痛。《蘇文痹論》雲:“風寒濕合則痹...感冒的贏家是關節痛。李振華認為痹證是由風寒濕合而成,是合而為壹,而非壹氣所致。風寒、風濕、寒濕分別不占65,438+0/3,風寒濕熱引起的痹癥分別不占25%。病常偏邪,可偏風、寒、濕,兼二氣。冷痛和怕冷是冷痛的主要原因,與寒冷的氣候變化密切相關。身體陽氣不足,寒氣來襲,寒氣凝結血管,經絡不通,很痛苦。因此,蘇文的《比倫》說,“冷的勝利者是痛苦的比。”“寒為陰邪,易傷楊琪。當楊琪沒有到達第四個終點時,四肢並不溫暖,在疼痛中有壹種冰冷的感覺。寒氣得陽熱則消散,氣血得熱則通暢,故熱痛減輕。李振華特別強調脾氣(陽)在寒性痹證發病中的重要性,認為脾主手足,脾氣(陽)虛則不能溫暖手足,也不能抵禦寒邪的侵襲。發病後四肢怕冷,遇冷會加重。此外,血瘀痰阻絡也會引起關節痛,邪氣久留會引起氣滯血瘀,所以治療在於疏通經絡,行氣活血。?

辨證論治

主要癥狀:四肢關節肌肉疼痛劇烈,寒則加重,熱則減輕,痛則固定,晝輕夜重,連關節也不能屈曲,痛則有冷感,四末無溫,舌淡苔白,脈緊等。

治療:養血活血,溫經通絡。

處方:當歸12g,川芎10g。

赤芍15g、桂枝15g、知母12g、香附10g、川牛膝15g、木瓜15g、丹參15g、雞血藤30g、制川烏6g。

草烏6克

木香8克,制馬錢子1克。

炮山甲10g

蜈蚣3條,元胡10g。

甘草3g。水煎服,每日1。加減:寒邪勝者加10g,幹姜10g,細辛5g,肉桂10g。

典型案件

沈某某,男,40歲,2009年9月29日來門診,雙膝關節間歇性陣發性疼痛4年,1周加重。他說每次天氣變冷就加重,全身怕冷,四肢不溫,舌淡,體胖,舌有齒痕,舌苔薄白,脈沈弱。檢查:膝關節皮溫正常,無腫脹,活動正常。實驗室檢查:血沈10毫米/小時。

ASO<250 U,RF<20U

CCP(-)

x光是正常的。西醫診斷:慢性類風濕性關節炎。中醫診斷:痹證(寒痹),辨證:血虛關節失養,陽虛關節失溫,寒邪由虛入,痹阻關節經絡,不通則痛。治療:養血活血,溫經通絡止痛。

藥方:提出上面的原方,21水煎服,每日1服用。

第二次診斷:2009年6月20日10,服藥後關節疼痛大大減輕,畏寒肢溫癥狀也有所緩解。舌質淡胖,舌邊有齒痕,舌苔薄白,脈遲。如果效果不正,服用21以上,水煎服,每日服用1。經過壹個月的隨訪,病情已經痊愈。

總結

《證因與脈治》卷三曰:“寒性痹之證為疼痛、痛苦,手足發緊,略退熱,感冒較重,故稱痛痹。現代醫學中的慢性類風濕性關節炎就屬於這壹類。李振華認為,這是由於體內陽氣長期不足,感受寒邪,經絡內阻所致。主要表現為冷痛,也可見筋骨關節酸痛、沈重嗜睡、感覺遲鈍、關節腫脹、屈伸活動不利,甚至關節變形,累及臟腑。病程長,纏綿難愈,治療相當困難。

李振華的養血活血、溫經通絡法治療寒性關節痛,療效如叉鼓。當歸、川芎、赤芍、丹參、雞血藤養血活血,草烏溫經止痛,草烏治療關節痛療效優於草烏。二者均為辛熱之品,能溫經通脈,散寒止痛,是治療寒痹的必備藥物。現代研究證實,川烏、草烏和桂枝能降低ASO、CRF、ESR和RF的滴度。丹參、雞血藤、穿山甲等。通經活絡,而知母、桂枝能以寒熱養陰,不傷陽,溫陽不傷陰;制馬錢子、穿山甲、蜈蚣、延胡索行氣通絡止痛。制馬錢子常用劑量為0.5 ~ 1g,甘草作為佐藥控制其毒性,療效好,無毒副作用。川牛膝、木瓜入膝關節,木香、香附行氣活血,行氣活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