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菜譜大全網 - 養生課堂 - 壹篇關於食品質量和安全的論文。急!~!~

壹篇關於食品質量和安全的論文。急!~!~

“民以食為天,食以安為先”。食品安全不僅關系到人民的生存和健康,也關系到壹個民族的素質和興衰。它也直接影響到壹個國家在國際貿易交流中的聲譽。近年來,它引起了世界的廣泛關註,是壹個重要的公共衛生問題。但是這個問題還沒有引起很多國家和部門的重視[1]。由於自然環境的變化、人們工作和生活方式的改變、食品貿易的全球化和城市化、新食品的生產和利用以及自然和人為因素,食品的安全性降低,食源性疾病和食物中毒時有發生,新的食源性病原體感染不斷出現。無論在發達國家還是發展中國家,食源性疾病都嚴重損害人類健康,對經濟影響巨大。因此,食源性疾病已成為世界上最突出的公共衛生問題之壹。食品安全;食源性疾病;防治對策人們為了除蟲,大量使用劇毒農藥噴灑蔬菜水果。為了提高瘦肉率,盲目使用禁用激素(瘦肉精)餵豬;為了讓面粉變白,隨意使用碳酸氫鈉;為了騙錢,把稻草漚制水當有色鹽醬油賣[2];這是壹個很長的列表。隨著時代的變革和變化,食品生產經營規模的擴大和普及,食品貿易的國際化,世界各地都發生了重大的食品安全事件,如比利時的“二惡英事件”,英國的“瘋牛病”,日本大腸桿菌O157: H7引起的食物中毒,中國阜陽劣質奶粉、黴變毒大米、蘇丹紅事件的曝光,使食品安全成為人們關註的焦點,再次敲響了食品安全問題的警鐘。這壹切也清楚地表明,食源性疾病不會隨著經濟的發展和技術水平的提高而減少或消失。無論在發達國家還是發展中國家,食品汙染和食源性疾病都沒有得到有效控制,仍然嚴重危害著人們的健康和安全。因此,控制食品安全和食源性疾病迫在眉睫。1食源性疾病現狀是指通過食物進入人體的致病因素引起的感染或中毒。大多數食源性疾病是由細菌、病毒、蠕蟲和真菌引起的。流行病學監測數據顯示,在過去的10年間,全球食源性疾病發病率不斷上升,並出現了嚴重的疫情。據報道,發達國家每年約有30%的人患有食源性疾病。美國每年約有7600萬人患有食源性疾病,其中約5000人死亡。壹些歐洲國家的沙門氏菌感染病例增加了5倍。雖然沒有發展中國家食源性疾病的系統報告,但發展中國家的問題可能更嚴重。這些國家的食源性疾病種類繁多,如霍亂、空腸彎曲菌、大腸桿菌、沙門氏菌感染等,腹瀉發病率和死亡率較高。根據世界衛生組織(世衛組織)的統計報告,全球有數億人遭受食物汙染,每年有數億例腹瀉病例,導致約300萬5歲以下兒童死亡,其中約70%是由生物汙染的食物引起的。在發展中國家,據估計每年有2.7億例腹瀉和相關疾病,導致240萬5歲以下兒童死亡[2]。目前世界上只有少數國家建立了食源性疾病年度報告制度(即美國、英國、加拿大和日本,其中美國的食源性疾病監測體系最完善,數據報告最完整),漏報率相當高。發達國家漏報率高達90%,發展中國家高達95%以上。因此,很難準確估計全球食源性疾病的發病率。根據世衛組織報告,食源性疾病的實際病例數比報告數多300 ~ 500倍,報告發病率不到實際發病率的10%。因此,報案數量只是冰山壹角。我國雖然有完善的食物中毒報告制度,但沒有健全的食源性疾病監測體系,因此很難估計食源性疾病的發病率。據衛生部統計,近年來我國食物中毒病例數、人數和死亡人數都有較大幅度的增長。專家估計每年食物中毒案例至少在20-40萬起,但統計報告大約在2-4萬起,仍少於實際的1/10。食品安全形勢不容樂觀,食物中毒事件頻發[2]。2002年,衛生部共接到重大食物中毒事件報告128起,中毒7127人,死亡138人;2003年發生重大食物中毒事件379起,中毒12876人,死亡323人,分別比2002年上升196.7%、80.7%和134.1%。雖然各級衛生部門采取了壹系列有效措施預防和控制食物中毒,積極開展食品安全專項整治,嚴厲打擊生產銷售假冒偽劣和有毒有害食品的違法犯罪行為,取得了壹定成效。但是,從總體上看,各種生物和化學汙染尚未得到根本控制,食品安全和食源性疾病防控工作仍然十分艱巨。食源性疾病不僅嚴重危害人們的健康,而且造成巨大的經濟損失。美國每年約有7600萬例食源性疾病,造成的經濟負擔高達1,1000億元。澳大利亞估計,每年因食源性疾病造成的經濟損失可達26億澳元。英格蘭和威爾士每年約有236.6萬患者,每年的醫療費用和損失約為3-7億英鎊。1986 * *年引起全球恐慌的“瘋牛病”宰殺了11萬頭病牛,造成經濟損失數百億英鎊。1996年日本大腸桿菌O157: H7食物中毒事件,造成9000多人中毒,經濟損失慘重。近年來,我國也造成了數千萬元的經濟損失,嚴重影響了食品企業的聲譽。2食源性疾病的因素2.1環境變化由於改革開放,大量農村人口無計劃地向城市遷移,導致城市人口擁擠,居住條件差,飲用水供應和垃圾處理壓力大,增加了食源性致病菌傳播的機會。隨著人口的不斷增長,農用化學品和工業廢棄物的排放不斷增加,水體中的有機物受到汙染,重金屬在農、畜、水產品中富集,使汙染加劇(如農藥、化肥、生長調節劑、獸藥殘留和持久性有機汙染物汙染)。目前,中國有850條河流,130多個湖泊和近海水域受到不同程度的汙染,其中51汙染嚴重。這些有毒化學物質可通過食物進入人類食物鏈,損害人類健康,降低人類抗病能力。2000年,農業部對14個經濟發達的省會城市的2110個樣品進行檢測,結果顯示有23%的蔬菜超標。種植和水產養殖造成源頭汙染。我國氮肥和農藥年消耗量分別為2500萬噸和1.3萬噸,分別是世界平均水平的3倍和2倍。二惡英汙染是環境汙染的另壹大案(焚燒垃圾和汽車尾氣),在二次汙染物中直接對肉、奶、水產品致癌致畸,直接致死劑量是砷的900倍[2]。2.2食品生產加工中過量使用、濫用添加劑或非法添加添加劑的問題;生產工藝未嚴格執行,微生物未完全殺滅;微生物在生產、儲存和運輸過程中引起腐敗;新原料、新技術、新工藝的應用引發的食品安全問題(如轉基因輻照食品引起了學術界的廣泛關註)[2]。這些都會明顯增加食源性疾病的風險。2.3社會因素貧窮落後是引發疾病的主要因素。貧困曾被稱為世界上最致命的疾病。貧困導致食品生產設備落後,知識落後,會影響良好食品衛生標準的實施。雖然食源性疾病在富人和窮人中都普遍存在,但富人階層的人普遍患有長期存在的輕微疾病,而窮人群體的人則患有更嚴重的危及生命的疾病,如嬰兒腹瀉、霍亂、傷寒、甲型肝炎等疾病,死亡率較高。2.4生活方式的改變生活方式與食源性疾病密切相關。由於生活節奏加快,消費者對快餐的需求增加,外出就餐的機會增多。用餐講究口味,以鮮為快,喜歡吃生食(如海參、生貝類、魚蝦等。).此外,壹些食品安全管理措施不完備,食品生產不規範。這些因素增加了食品汙染病原體和食源性疾病的風險。已證實許多水果和蔬菜是大腸桿菌O157: H7和單核細胞增生李斯特氏菌的攜帶者,這兩種病原體引起的感染是近10年來發現的最嚴重的食源性疾病之壹。2.5其他因素除了以上因素,還有很多因素與食源性疾病的流行有關。例如,食品貿易的國際化會造成食源性疾病的跨國傳播;病原微生物適應性的變化(沙門氏菌對各種抗生素產生了耐藥性等。);新的食源性致病菌不斷出現,近20年來發現了數十種與食源性疾病相關的新致病菌,如彎曲桿菌、大腸桿菌0157: H7、單核細胞增生李斯特菌、沙門氏菌耐藥株、環孢子蟲、環孢子蟲、朊病毒等。消費者食品安全意識薄弱。因此,食品安全將面臨新的挑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