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菜譜大全網 - 養生課堂 - 黃芪有什麽作用,可以做什麽藥膳?

黃芪有什麽作用,可以做什麽藥膳?

豆科植物黃芪的根。黃芪古稱黃芪、代參、紅草、柏本、王孫。黃芪也叫膜莢黃芪。其處方名為黃芪、黃芪、黃芪、炙黃芪、黃芪。

性能黃芪味甘,性溫,入脾、肺經。其成分包括蔗糖、葡萄糖、粘液、氨基酸、膽堿、甜菜堿和葉酸。其作用:①黃芪益氣固表,用於補虛自汗易外感者。黃芪能明顯提高細胞和單核吞噬細胞系統的吞噬能力,並能增加抗體,因此能增強人體的抵抗力。(2)補氣養血,治療氣血兩虛、貧血、白細胞減少。(3)益氣養陰,用於治療心氣不足引起的心悸、肺氣虛引起的呼吸微弱、聲音低沈、氣短,脾胃氣虛引起的消化不良、腹瀉、消瘦。具有良好的強心和保肝作用。(4)益氣舉升,治療中氣郁結所致的胃下垂、子宮下垂、脫肛,治療中氣郁結所致的呼吸微弱。⑤生肌養毒,治療慢性瘡瘍和不易愈合的傷口。⑥補中利濕,治氣虛水腫。

註意事項及禁忌①黃芪以細長條、皺紋少、肉色黃白、質韌、味甜、無空洞為佳。②不同的藥物制備方法有不同的作用,這種選擇要註意。生黃芪為表裏生肌,煎黃芪用於補益五臟六腑。(3)實熱者禁高熱。

公式和用法

(1)黃芪當歸大棗湯:黃芪30g,當歸9g,大棗10枚。將三味藥加水煎服,每日1劑。黃芪、當歸、大棗用於補氣養血,適用於滋補氣血虛和治療貧血。

(2)黃芪燉烏雞:黃芪30g,烏雞半只。烏骨雞的毛和內臟去掉,切成兩半,再切成塊。砂鍋燉黃芪。雞肉煮熟後,加調料喝湯吃肉,可分3 ~ 4次。黃芪、烏雞同用,補益氣血,調和血脈,適用於氣血兩虛所致的心悸氣短、頭暈目眩、月經不調。

(3)黃芪生肌湯:黃芪24-30g,黨參15g,升麻6-9g,柴胡3-6g,炒枳殼6g,炙甘草6g。以上六味水煎,每日1劑,煎兩次,分兩次服用。黃芪、黨參補中,升麻、柴胡助清陽,炒枳殼調氣機、增強平滑肌肌力,炙甘草補氣、調和諸藥。六味同用,益氣升舉,適用於氣虛引起的子宮脫垂、脫肛、胃下垂。

(4)黃芪白術雲苓湯:黃芪20-24g,白術12g,雲苓15-30g。澤瀉10克,防己9克,桂枝9克。將上述六味藥加水煎煮,煮沸65438±0小時,取湯溫服;1天1劑,煎兩次,分兩次服用。黃芪益氣健脾,運化水濕;白術、茯苓、澤瀉,利水消腫;季芳利尿消腫,疏通經絡;桂枝溫陽加強膀胱氣化利尿。六味共用,益氣、利尿、消腫,適用於氣虛停水引起的水腫、少尿。

(5)黃芪胡愛山玄參湯:黃芪18 ~ 24g,山藥30g,玄參15g,麥冬15g,生地30g,'天花粉15g,五味子9g。以上七味藥水煎服,每日1劑,分兩次服,早晚空腹服用。黃芪、山藥,益氣健脾,止渴;玄參養肝益肝;麥冬、生地、天花粉,滋陰生津,止渴;五味子補腎利尿。幾味藥合用,益氣養陰,止渴縮尿,適用於口渴多飲,疲乏無力者。

(6)黃芪羊角湯:炙黃芪24-30g,山茱萸10g,山藥30g,黨參15g,芡實15g。以上五味藥水煎,每日1次,煎兩次,分兩次服。炙黃芪、黨參、山藥補氣、健胃、清化濁;山茱萸滋腎補肝,斂腎氣;芡實補脾腎,止血。幾味藥合用,補脾胃,固精氣,除濁氣,適用於脾腎兩虛,蛋白尿的慢性腎小球腎炎。

(7)黃芪甲魚版薏苡仁湯:炙黃芪24-30g,炙甲魚版60g,薏苡仁30g,杜仲10g。先將甲魚版水煎,煮沸1小時後,將其他藥物壹起煎,再煎1小時。取湯溫服,可煎1次,每日1劑。黃芪、薏苡仁能益氣健脾、燥濕利水:炒龜甲、杜仲能補腎氣。四味同用,健脾補腎,消腫散結,適用於慢性腎小球腎炎脾腎兩虛,蛋白尿。

(8)芪附生脈湯:黃芪24g,附子9g,人參9g,麥冬12g,五味子9g。將上述五味藥加水煎煮,煎煮後取湯。炙黃芪、附子助陽,人參、麥冬、五味子助陰。這五味藥壹起使用,可以補益陰陽,收斂陰氣。適用於陰陽兩虛之厥證,陰虛休克。

(9)黃芪升麻防風湯:黃芪24g,白術12g,升麻6g,防風6g。以上四味水煎,煮沸1小時後,取湯溫服,1劑,1天。黃芪、白術,健脾益氣;升麻,防風,舉青陽。四味藥合用,補中陽,適用於氣虛所致的胃下垂、脫肛。

(10)黃芪建中湯:炙黃芪18 ~ 24g,桂枝6 ~ 9g,白芍12g,炙甘草6g,瓦楞子15g,麥芽糖2 ~ 3勺。先將瓦楞子加水煎煮,然後加入黃芪、白芍、桂枝、炙甘草。藥煎的時候,取湯,然後把麥芽糖溶解在湯汁裏。每天服用1劑。黃芪益氣補中,桂枝和炙甘草溫中散寒,白芍和英止痛。瓦楞子制酸,麥芽糖補中生肌。多味藥合用,補中抑酸,適用於脾胃虛寒引起的胃痛,也適用於胃及十二指腸潰瘍虛寒證患者。

(12)黃芪鯉魚:黃芪30g,鯉魚500g。去除鯉魚的鱗、鰓和內臟。砂鍋加清水,放黃芪、鯉魚,壹起入水煎,加少許調料,魚熟了喝湯吃。黃芪、鯉魚同用,補益脾胃,適用於脾胃虛弱所致的消瘦、乏力、營養不良水腫等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