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菜譜大全網 - 養生課堂 - 莊子:七篇總結。

莊子:七篇總結。

1.《快樂旅行》:用不平凡的形象極大地拓展了普通人的想象力,用幾個故事洗去了普通人的慣性思維,讓人如釋重負。然而,除非我們經歷了人類的種種無奈,否則我們怎麽能重拾“輕舟已過萬重山”的雅量呢?面對現實,妳是否沈浸其中,壹遍又壹遍的折騰?還是追根溯源,超越崛起?應該說不同的生活態度會體現在不同的生活狀態上。開篇的意義在於,敲開世人遺忘已久的心靈,讓我們發現生活也可以“無憂無慮”。逍遙是指擺脫“名”的主觀意識,進入更根本的“實”的存在。遊泳意味著“現實”的存在沒有阻礙,沒有停滯,自由地遊蕩其實是人類的精神家園。

二、同質事物論:用我們的眼睛看事物,事物是對立的。《物的同源》這篇文章講的是如何把自己從物質世界的束縛中解脫出來,從而達到真正無差別、真正平等的道。開頭是關於如何證明無差異的真理性,最後是解釋無差異的真理性以及差異是如何來的。最後得出結論:從道的角度來看,壹切都是可以統壹的。

三、《養生大師》:視角不同,結論不同。如果生與死是兩端,那麽從內部看問題,還是從外部看問題,就大不壹樣了。從生死內部看問題是普通人的生活,哪裏有令人不安的情緒。從生死之外看問題是道中人的保健,這裏有著鮮明的親情。無論是我師的釋然與忘我,右師的獨特,還是澤羅的自由與暢達,秦失的哀與樂不能入,這些都體現了形式誕生的本性。所以,養生不是保持身材。保持身材是生死攸關的事情,而養生是超越生死的。超越生死,非生非死。這樣,我們就需要壹種相應的人生哲學,即“命督思經”,這就是修身養性的心性。有了清醒的頭腦,才能養生,才能活出完整的人生,才能贍養親人,才能度過所有的歲月,才能創造出和諧光明的人生。最後,生死法則讓肉體像火壹樣消失,但肉體生命所發揮的人性光輝卻像火焰壹樣傳承。

四、《人間世》:人間世充滿艱難險阻。如何化險為夷是思考的關鍵。莊子認為,世界之亂在於道德的缺失,無論是和平、外交、教化、養生、全生等,都離不開道德。道德是生命的本質。如果背離了,結果只能是“無奈”。即便如此,也要讓心靈空靈、平靜、順暢,甚至用苦澀的“外化內化”來尋求生存空間。當然,“外化內化”不是生存的目的,“外化內化”只是為了融化困境。也許,在“外化內化”的形象中,我們會更容易把握德性。文章從顏回與的相遇,到楚與余的瘋狂結緣的寓言,說明孔子的價值在於堅守“德”的務實精神。

五《德沖府》:以“德福”為中心,通過對六個身材殘缺或面目醜陋的天外高人的描寫,揭示德福的大用。應該說,美德是有形生活中壹種無形的存在,它是如此深刻而安靜地存在著。如果有什麽征兆的話,要麽是畸形醜陋,要麽是謙虛的看不出來。在生活的事實面前,如何在沒有“人性之苦”或“陰陽之苦”的情況下遠離困惑,關鍵在於我們對“德”的理解,即“明顯德”。莊子在冷眼看人間的同時,似乎也是無情的。但是,他並不是真的無情,而是冷眼深情。他的深情,雖不為代表世俗觀念的好朋友惠施所理解,卻是對的,是賢德載物之德。總的來說,也是壹種道德情操。“德崇福”雖然叫“福福”,但最重要的還是要看“德全面而不德”的人。

六、“大宗師”:主旨是以道為師。如何讓無形無象、無始無終的道不至於淪為空談,莊子假設了“真人”這樣壹個對象。實際上,真人就是道的人格化,方便說道。進壹步看,雖然真人是道的人格化,卻引起了我們對“假人”的思考。什麽是假人?顯然,忽視道的存在的人。道在人身上最直接的表現就是“生死”,思考“生死”就是思考永恒的道。無疑,有形的生命是有期限的,但如果我們承認道的存在,就知道有形生命的使用權在我,所有權在道。所以,如何遵循“饒我壹命,救我壹老,休我壹死”的生命法則,從“善生”變成了“善死”死亡,當然是我們必須面對的事情,但生命的意義在於我們生命的終結。嚴格來說,只能說他生前是個中年人。這是壹件非常不幸的事情,不能稱之為“暫停”。從道的角度來看,懸解就是回歸真實。因此,莊子用三個關於生老病死的寓言來說明陶的生命觀,同時又突破功名,回歸內心的“湮沒”,與陶合而為壹。恪守道可以說是對現實生活的壹種復制,但如果現實中出現了人生困境,那就只能是“無奈而滿足”了。

七、“應帝”:道在形而上的世界裏是至高無上的,帝在有形的世界裏也是至高無上的,但道是唯壹不可替代的,帝卻是代表他人的。這篇文章的主旨不是做皇帝,而是做壹個生而為死的皇帝王之道。可以說,帝王之道是人生的基準線,也就是他是自己人生的主宰。說了這麽多,人往往是在無知中害怕生活的,比如鄭人怕見姬賢,姬賢怕見鍋。畢竟,我們不僅要窺視事物的變化,更要窺視命運的流行。在我看來,學道的人,只有在面對現實問題時不斷潛水遊泳,不斷觀察自己,才能順應天道,用心改變事物。最後,莊子以混沌之死警示世人。這就提醒了我們,《逍遙遊》北冥中的坤和《逍遙遊》南冥中的彭,是否和《南海》中的丹、北海中的突利壹樣,都有壹顆有為之心?事實上,莊子並沒有否定偉大的成就,而是指出混沌之心不可泯滅,即無為而治的意圖,更不用說與之背道而馳。在這裏,只有真誠才能獲得生命的意義,只有生命才能生生不息。